-
张桐:取消“发展中国家”?世行如何操纵一场危险的数据游戏
最后更新: 2023-03-30 10:29:22【导读】 当地时间3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415票赞成、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要求国务卿致力于在有美国参与的国际组织中剥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美方的这一行为,再次将“发展中国家”概念及其背后隐含的西方垄断话语置于焦点。
本文通过分析世界银行的一篇论述《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揭示其更为“釜底抽薪”的举动:提出“发展中国家”概念已经过时,不再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话语建构,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让少数机构和国家主导全球舆论。
【文/张桐】
世界银行放弃“发展中国家”概念的尝试及其理由
在2016年4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总报告的序言部分,世界银行集团发展经济学数据组主管傅海珊写道:“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总体议程的启发,本年度的世界发展指标就全球与地区组别在图表中的展示方式也作出了一项调整。除非特别说明,我们不再区分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在早期版本中被定义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在早期版本中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地区组别的划分所依据的是地理范围,而非之前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子类别。”
2016年4月15日,世界银行发展数据组经理尼尔·范特姆(Neil Fantom)、世界银行高级数据科学家塔里克·霍哈尔(Tariq Khokhar)与世界银行发展数据组顾问伊迪·珀迪(Edie Purdie)在世界银行“数据博客”(The Data Blog)上发表题为《2016年版〈世界发展指标〉发布:您不想错过的三大亮点》的文章,其中所列的第二个亮点为“我们不再把国家区分为‘发展中’和‘发达’两类”,在该部分,作者援引一篇由塔里克·霍哈尔和世界银行发展数据组高级经济学家乌马尔·赛拉朱丁(Umar Serajuddin)撰写的早期评论性文章《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并指出本次提问与讨论的最后答案是,“发展中国家”一词的“相关性日渐减弱,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侧重于全世界,我们应开始在我们的数据出版物和数据集中逐步淘汰‘发展中国家’一词”,作者进一步重申,“因此,《2016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不再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自此,世界银行第一次正式公开表明放弃使用“发展中国家”概念,而且确实在《世界发展指标》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告中放弃了这一概念。《2016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中,除了在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文引用中出现了50次“发展中国家”一词,报告中再没有出现这一概念。而在《2017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中,除了在对这一概念的简要说明时提到了一次“发展中国家”概念,其他部分再没有出现相关表述。
尽管世界银行在其他官方文件(例如同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仍然继续使用“发展中国家”等概念,尽管此前也有一些试图抛弃“发展中国家”概念的西方声音,但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尤其是一个以援助发展中国家为己任的国际组织,世界银行的这一宣示与做法将产生何种影响?如果这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默许或认可,如果这一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的基础性概念被动摇,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的现实与理论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其对治理话语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治理实践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世界银行的这一观点及其背后的主张、逻辑、论据和价值等进行深度解剖。
世界银行为何主张放弃“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世界银行并未就此给出系统而详尽的理由或说明。尽管放弃概念的主张正式公布于《2016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中,但该报告中并未详述相关理由,仅仅极为简略地以一句“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总体议程的启发”来暗示其背后的观念。
同时期尼尔·范特姆等人发表于“数据博客”的宣传性博文同样如此,除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侧重于全世界”的含糊说辞,也未提供更多的解释。不过,这篇博文却提及了一篇十分重要的评论性文章,即上文提到2015年11月16日发表在“数据博客”上的《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一文,该文就相关问题作了相对详细但仍然不够充分的讨论,这也成为我们解读世界银行放弃“发展中国家”概念之主张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
《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以一幅动态的世界地图开启,该动态图从统一粉色的世界地图变化到被划分为“发展中国家”(标识为绿色)与“发达国家”(标识为粉色)的双色地图,再变换成包含“低收入国家”(标识为蓝色)、“中等收入国家”(标识为绿色)以及“高收入国家”(标识为粉色)的三色地图。后两者显示了世界银行对全世界进行划分的两种表述方式,从而也预示了该文的讨论议题(即如何对世界进行分类)以及世界银行的观念主张和行动计划(即从“发达-发展中”的区分完全转向“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的收入划分)。
随后,该文以“人类天然地会将事物进行归类。经济学家也不例外”这一颇具哲学口吻的语言开始书写,在谈及“发展中国家”这一核心概念后便迅速指出了世界银行一直面临的所谓困境,“但‘发展中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等词很棘手:即使我们谨慎地使用它们,并试图澄清我们不是要对任何国家的发展现状进行评判”。紧接着,在简要说明了所谓“分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限制”和“其他组织如何对各国进行分类”后,该文直截了当地抛出了关键问题:“‘发展中世界’是个有用的类别吗?”。
总结起来,除了其他一些次要的说明,该文从三个方面对上述提问做出了回答,其分别被置于三个小标题之下,即“这一类别是否太宽泛或不再具有独特性?”“‘发展中国家’日益趋异”以及“适用于部分国家,还是适用于全世界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可以被视为世界银行决定放弃“发展中国家”概念的三点主要理由。在对这些理由进行逐一研判前,我们有必要简要地描绘《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对每个理由的论说过程。
理由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变得没有差别
《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选取生育率与(五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两个指标,引用多个国家在这两项指标上自196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从而绘制得出动态气泡图,并特别截取了1960年和2013年两个年份的气泡图进行纵向比较,借此指出,在1960年,我们能够明显地在世界范围内区分出两类国家:即位于图像左下角的生育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都较低的国家(也即“发达国家”)和位于图像右上角的生育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都较高的国家(也即“发展中国家”);但是到了2013年,绝大部分的国家都移动到了图像的左下角位置,即它们的生育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都较低。文章进而推论,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重要指标上变得逐渐趋同,因此相关的概念区分也就变得无用了。
《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引用的全球生育率与五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变化图(1960 vs 2013)。
理由二:“发展中国家”内部“日益趋异”
《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选取马拉维和墨西哥两个个案进行比较,援引由二者的历史人均国民总收入数据组成的折线图,指出二者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马拉维250美元,墨西哥9860美元)相差近40倍,同时,二者的绝对贫困率(马拉维70.91%,墨西哥2.68%)也相差巨大。据此推论,将差距如此大的两个国家同时归入“发展中国家”这一组别是不合适的,进而写道:“如果说‘发展中世界’的分类方法是用来将具有相似特征——即人们过着相似的生活——的国家归入一组,这种方法似乎越来越不合适。”
《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引用的马拉维与墨西哥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变化图。
理由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适用于全世界
《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以及世界银行的其他相关文献均指出,联合国于2015年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继“千年发展目标”之后的一个全新目标,而且是一个适用于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全球性目标。世界银行似乎认为,在这一全球性目标的感召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区分显得过时了。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日益趋同?
诚然,《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中理由一绘制的谷歌动态气泡图以其生动而鲜活的图像展示了若干国家在若干指标上的历史变迁,也让某些结论显得很有说服力,甚至是如同让数据自己说话那般不言而喻的。然而,论述说服力的必要前提是,从数据和图像到某个人为得出的结论,中间所涉及的所有逻辑推导环节都必须是坚实的。
就《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中的理由一而言,从生育率与婴幼儿死亡率两个指标到最后得出“发展中国家”一词不再适用的结论,其中有多个论证环节都值得怀疑。首先,世界银行话语中的“发展中国家”概念是依据人均国民总收入这一指标进行定义的,因此,围绕概念是否继续有效的所有争论都必须以人均国民总收入为出发点,只要人均国民总收入指标能够继续将全球国家或地区有效地区分为“发达-发展中”两类,那么相关概念就是有效的。从其他指标的比较中得出这两类国家趋同进而推论概念失效,这种推理的逻辑起点本身就是有误的。
其次,所有指标的选择及其测量都是人为的,而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人为选择几个指标进而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一些指标上趋同是相当容易的,这同时也意味着,人为选择几个指标进而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也并非难事。至于《我们应继续使用“发展中世界”一词吗?》作者通过“这两个指标通常被视为衡量一国总体福祉水平的替代指标”的说辞来为其指标选择进行辩护,则是不攻自破的。因为,生育率与婴幼儿死亡率尤其是后者固然重要,但绝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指标或维度来描绘一个国家的境况。最后,数据质量以及数据可比性存在差异,尤其是1960年代的数据质量,而数据统计口径和测量方法等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我们必须审慎对待基于数据的国际比较。
- 原标题:“发展中国家”概念过时了吗?世界银行的一种观点及其评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乌披露军事开支:达财政收入的1.6倍
2023-03-30 10:17 乌克兰之殇 -
美国离正式结束对伊拉克战争“又近一步”?
2023-03-30 10:12 伊拉克战争 -
美空军承认:洛马高超音速项目“下马”
2023-03-30 09:40 观察者头条 -
洪都拉斯总统近期将访华,其女儿已随外长参访北京
2023-03-30 08:43 中国外交 -
蔡英文“过境”窜美,台湾网民是这么说的......
2023-03-30 08:24 台湾 -
中欧投资协定短期内会解冻吗?我大使回应
2023-03-30 07:42 中国外交 -
不满尹锡悦让步,韩在野党要求调查韩日领导人会谈
2023-03-30 07:29 三八线之南 -
第十七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举行 李书磊出席并作主旨报告
2023-03-30 07:26 -
黄坤明王伟中林克庆会见李显龙
2023-03-30 07:26 -
他回应美媒:我有权热爱我们的文化,我为什么不能爱国?
2023-03-29 21:59 -
新加坡部长反对“香港衰退论”:我们不是经济对手
2023-03-29 21:38 新加坡 -
“中国从来不逼我们选边站,希望西方也能做到”
2023-03-29 21:20 博鳌论坛 -
美方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制裁五家中企,中方回应
2023-03-29 21:07 中国外交 -
凶手这个身份,让美国吵成一锅粥
2023-03-29 20:28 -
关于大国竞争,他提到“澶渊之盟”
2023-03-29 19:34 博鳌论坛 -
沙特向加入上合组织又迈进一步
2023-03-29 18:44 上合组织 -
韩国以所谓“越界非法捕捞”为由扣押1艘中国渔船
2023-03-29 18:28 三八线之南 -
洪副外长:建交目标是互惠互利,不是中国要“供养”我们
2023-03-29 18:24 中国外交 -
“中国实际取代了美国这一地位,但方式大有不同”
2023-03-29 17:49 博鳌论坛 -
“我跟菲律宾学生讲1977年的中国,再让他们亲眼对比当下”
2023-03-29 17:24 博鳌论坛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