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鹏鲲:打开学术期刊,研究美国铁路的文章充斥着溢美之词
最后更新: 2023-02-26 10:41:43灾难为何发生?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推论,即便属实,也不过是此次泄露污染事件的表面原因、直接原因。隐藏在责任事故的背后,有着更深层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原因、制度原因。
例如德国884号列车事故前,已先后有八次职员投诉转向架上有车轮发出噪音和震荡——这通常意味着严重且紧急的缺陷。正是由于八次投诉均被敷衍,最终的事故才变得无法挽回。
污染事件发生后,俄亥俄州州长德温质问:“为什么俄亥俄之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美国铁路部门的答复是,运输着包含氯乙烯在内的危化品列车,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高危险材料列车”。
是的,按照美国法律,如果一列列车中只有少数车厢装载着高危化学品,则这列列车就只是普通列车,“铁路部门不需要通知俄亥俄州的任何人关于火车车厢里的东西,即使有些车厢里有危险物品”。在特朗普时代,这里的“危险物品”甚至可以包括液化天然气。这种神奇的法律逻辑不仅让州长德温感到荒谬,也让全世界大开眼界。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而言,危化品集中管理、集中运输才是上策。因为列车本来就是节节贯穿、互相牵引的,任何一节车厢出轨倾覆都将使得前后车厢处于危险之中。
因此从成本最低的角度讲,必然是集中管理,每一节车厢都严格检查成本最低。从安全的角度上讲,任何一节车厢运送危化品,就应将整个列车提级管理。那种只认真检查运送危化品的车厢,而对其他车厢弃之不顾的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工人坚决的站出来,他们指出:过度削减成本才是列车出轨的真正原因。铁路工人联合会 (RWU)认为,“在过去 10 年中,一级承运人(即美国最顶级的铁路公司)大大增加了平均列车的长度和吨位,而减少维护和检查,这一颗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
美国工人的话,也能和统计数据相互印证。过去六年,美国主要铁路公司削减了29%的基层员工,裁员规模屡屡达到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裁员巨大的同时,货运量却有增无减,怎能不导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削减人力的情况下还想维护安全,就必须引入自动管理系统代替人工检查安全故障并做出预警,事实证明这是唯一的两全之法。可在成本方面极为激进的美国,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却充满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和政治操弄。
根据美国商务部2月7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在贸易战还未熄灭的情况下,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向美国出口较去年略有增加,但也有很多品类下降明显。其中出口降幅最多的是铁道车辆、轨道装置、信号设备,达到53.8%。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去年3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铁路货运车辆耦合器系统和组件做出反倾销肯定性初裁,认定中国出口商/生产商的倾销率为147.11%。
美国铁路本身就在信息化自动控制领域基础薄弱,投资缺乏。在这样的局面下,却将中国物美价廉的安全系统拒之门外,实非明智之举。可以预见,美国将来类似于这样的安全事故一定会越来越多。
理直气壮地坚定中国道路
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过去认为“美国铁路总体上仍比较先进”、“中国铁路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向美国学习”的自媒体播主被网友嘲弄和指责。笔者认为,对中美铁路实力尤其是安全保障方面,进行重新评估以及坚定自信很有必要,但板子不能全打在自媒体从业者身上。
打开学术期刊,研究美国铁路的文章不仅少,而且充斥着溢美之词。我们的专家认为:“(美国)目前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带来的高安全性和经济性效果十分显著”、“国外铁路特别注重安全文化建设。欧美铁路除了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管理外,特别注重安全文化建设”。
如此种种,当然会导致有人认为,中国铁路更安全只是民族主义错觉,业内人士更认可美国模式。
实际上,根据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安全分析办公室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的10年间,美国共发生铁路事故近11万起,死亡7939人,年均死亡近800人。就在俄亥俄州事故发生的两周内,美国铁路又发生了至少三起事故。
而根据同期的《铁道统计公报》,中国铁路的安全问题要小几十倍。2021年,中国铁路更是仅发生较大事故一起,未发生特别重大、重大事故。
美国铁路不仅上限不能与中国铁路相提并论,下限也特别低下。2月16日,一位俄亥俄州的推特博主,展示了家乡的一段铁路。糟糕的路况和蜗牛般的限速,不仅让美国人感叹万千,也让无数第三世界的国家“叹为观止”。视频里弯弯扭扭的铁轨以及摇摇晃晃的列车,恐怕在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不多见的,有美国网友直接调侃:“第四世界”。
美国网友镜头下的俄亥俄铁路
为何问题重重的美国铁路,在一些专家眼里却是另一番世界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中国人崇尚继承,对历史先驱者的感情,往往移情到他们的后代身上。美国铁路是列车出轨的鼻祖——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录的列车出轨就发生在新泽西州,也是铁路风险安全管理的先驱。这一事实不可能不影响到专家们对如今美国铁路的感情,从而淡化它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铁路管理体系十分健全,各部门条块相当清晰,相关法律巍然完备,事后监测事无巨细。汗牛充栋的典籍很容易冲昏研究者的头脑,并为其中的思想体系所俘虏,而忽略了现实。
关于铁路运输安全,美国有这么多法律的情况下,竟然允许普通列车运送危化品。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宋代的马政,不可不谓条分缕析,至为详明,然而还是避免不了马越养越少的现实。
最重要的还是缺乏科学创新的勇气!跟在外国的制度后面,做一些吹捧型、借鉴型的研究,不仅难度小,而且肯定能够出一些成果。但现在的世界需要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于绝大多数后发国家来说,中国铁路由弱变强,由跟跑并跑到领跑并成功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道路充满了吸引力。
可惜的是,中国铁路发展之路究竟是什么,还缺乏立体深刻的说明。中国学者,不仅要坚定对中国铁路发展道路的自信,更要有世界视角和批判精神,中国铁路的研究才会出现的新的高峰,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大放异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一鸣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深脑成像”
2023-02-26 08:27 -
杨利伟:2023年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选拔
2023-02-25 10:32 航空航天 -
合理吗?美国裁定:AI制作图片不受版权保护
2023-02-24 16:46 -
科技部部长谈ChatGPT
2023-02-24 15:59 人工智能 -
我国成功发射荷鲁斯1号遥感卫星
2023-02-24 13:49 航空航天 -
我国第三大口径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将落户帕米尔高原
2023-02-23 15:48 航空航天 -
性经验如何改变大脑内部状态?中国科学家获重要进展
2023-02-21 08:12 科技前沿 -
中国代表:反对借助人工智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和霸权
2023-02-17 13:09 -
半导体基础研究匮乏,我们进入“黑暗森林”
2023-02-17 09:53 科技前沿 -
ChatGPT“狂飙”,如何“迎战”?怎样“问责”?
2023-02-15 15:10 人工智能 -
“中国复眼”二期开建,将实现对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和成像
2023-02-14 13:06 科技前沿 -
世界首次3D打印大体量文物复制,云冈第3窟成功“分身”
2023-02-14 08:52 -
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成立,支撑高海拔观测
2023-02-14 07:34 科技前沿 -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贺建奎再现身,对科研伦理避而不谈
2023-02-13 11:32 -
专访神舟总师:飞船被打穿怎么办?
2023-02-13 10:15 航空航天 -
高福团队:北京新冠疫情高峰未见新变异株
2023-02-09 15:12 抗疫进行时 -
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AI做到了
2023-02-06 08:18 科技前沿 -
量子通信网络更近一步!我国科学家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2023-02-05 11:11 -
“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2023-02-04 07:22 中国精造 -
疫情三年,科学主义输了?技术进步了吗?
2023-02-03 07:19
相关推荐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13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176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11“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7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