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鹏鲲:中国科学工作者,到了再度组织起来的时候了!
最后更新: 2020-11-03 08:29:15根据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平台ISI Web of Science(类似于我国的知网)统计,2015年中国研究者每发表十篇高水平英文论文中就有一篇来自于材料科学领域。事实上,即使是2006年,中国作者发表的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就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而2006年-2015年间,这一数字又增长了将近两倍。
早在2006年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就超过美国
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到底是中国产业不善于将科学家们的成果进行转化呢?还是说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成果很多是中低水平的重复,不具备转化的价值呢?前几年,著名生物科学家施一公的观点是:“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 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事实上,现有的成果转化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了,只要是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是很容易的转化到民用领域的。这种转化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称赞。
2018年,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山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催生发展新动能。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购买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绿色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专利。而之前这一项科研成果,作为试题材料出现在了2018高考语文的全国卷Ⅱ上。
人民日报头版对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报道截图
这一案例再度说明,研发能力不强是造成科研应用两层皮的根源之一。中国科技人必须自强,真正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科研力量,实现由量向质和从有向用的转变。
组织起来,下定决心迎接胜利
上面说的自强,是中国科技人的自强,是一个群体的自强。群体的自强当然要靠个人的努力,但是少数领头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在1931年到1952年间,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其中被评为院士的竟然有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科学家苏步青
这说明了,科技人整体要自强,除了要有拼搏精神,还要实现人才和科技知识的充分流动。建国后,我国之所以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做出了一批拥有影响力的高科技成果,靠的就是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组织起来,一边培养一边进行攻关,当时的人们把这种方案叫做“科研大会战”。
“两弹一星”工程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在国防科委组织领导之下,全国科研工作者大协作、大会战、集中科研攻关,以极快的速度研制出了中国的战略武器。在信息领域,中国的第一步也是通过科研大会战实现的。
为了配套“两弹一星”,中国最好要有自己的计算机。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竟然找不到一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好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美国时,收集整理了一大批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在华罗庚的直接过问和关怀下,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从清华电机系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成立了计算机研究小组。
对于如何尽快学会造计算机,华罗庚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这六个字。我们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到1956年底,该机构集中了来自全国的314人。这其中部分派到苏联考察学习,部分留在国内培训,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
1958年,这些人被分散到祖国各地,很快研制出各种各样服务于关键工程的计算机。如1960年试制成功的107计算机,其稳定工作时间比当时按照从苏联购买的图纸而加工的103计算机长几十倍,是两弹一星的功勋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从此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正在运行的107计算机
近二十年来,中国科研团队的组织度有了较大的下降。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教授在演讲中直言:论文挂帅的科研工作者,“已经不再强调发挥集体力量了,也没有了热爱科研团队、发挥集体作用的氛围了。无论多大的项目及集体,只是名义上存在,即在申请项目与最后验收时存在。而一旦项目得到批准,负责人将项目一分解,课题费一分,实际上没有了团队,各干各的。当主角的愈来愈多,很少有人甘当配角、愿意做好辅助工作了。”
一方面我们的科研力量不够强,另一方面却人人都只想当“主角”,自然只能导致大量经费投入到容易发论文方面去了。而国计民生急需的领域,有时难以发论文,而且需要的研究团队更庞大,也更加难以组织起来。
因此,面临美国强大的科军工复合体威胁,把科研力量组织起来的科研大会战仍然有价值,而且是打赢创新强国上甘岭战役的主力军。
但时代发生了变化,组织方式也要有所调整,才能使得全国科研大军能够协调起来,实现会战的最终胜利。首先就是要抓好会战组织者的选拔,在过去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的头衔没有这么多,社会性的事务也比较少,项目负责人很多是年轻人,是科研的主力军。
今天则大不一样,很多大型科研项目都由各种各样头衔的科学家领导,但可能并不会合作“参战”。这样怎么能调动起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怎么能真正实现集体攻关呢?不就只能像陆大道院士所说的那样“负责人将项目一分解,课题费一分,实际上没有了团队,各干各的”?
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尤其不能让甘当绿叶的老实人在经济利益和升职评奖上吃亏。科研辅助主要指的是专项技能要求比较高、为验证新想法服务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很有价值,但在平时不能体现出来。想要组织高效的科研团队,必须有人做这样的工作,必须给与这样的工作恰如其分的评价。
70年前,毛主席说过“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抗美援朝的成功就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习总书记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讲话上又重申了这一点。今天,美国的制裁和无理干涉再次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科技创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到了再度组织起来的时候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签 科技强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徐俊 
-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线下举办,诺奖得主感谢上海
2020-10-30 16:12 -
为何要成为偶像?钟南山这句话令人钦佩
2020-10-30 15:44 -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召开,习近平视频致辞
2020-10-30 09:34 新时代之声 -
加量不加价,大疆云台相机DJI Pocket 2来了
2020-10-29 14:22 TMT观察 -
新华三发布新一代UniServer G5服务器,将打造中国IT领域最强品牌
2020-10-28 16:34 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家把微波测量灵敏度提高1000倍
2020-10-28 08:39 -
小米成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
2020-10-27 10:29 手机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开展电磁环境探测
2020-10-27 06:34 航空航天 -
探访国内最大5G电网应用区:5G机器人已替代人工巡检
2020-10-26 22:13 5G -
苹果回应iPhone12开启5G续航锐减
2020-10-24 16:47 大公司 -
后厨不戴口罩?广西3500所学校实现5G“明厨亮灶”
2020-10-23 15:24 5G -
全国首个“芯片”大学来了
2020-10-23 08:17 中西教育 -
麒麟绝唱?史上最强大的华为Mate40系列来了
2020-10-22 21:59 手机 -
日企在华推出“笑脸识别”门禁:愁眉苦脸不开门
2020-10-22 12:02 大公司 -
科技部:过去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
2020-10-22 07:46 -
诺奖得主涉嫌造假论文增至40篇,领域“地震”要来?
2020-10-21 08:07 诺贝尔奖 -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如何加速实现自主可控?
2020-10-20 08:56 科技前沿 -
习近平: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
2020-10-17 16:16 科技前沿 -
一加8T国行版发布,售价较海外低1300元
2020-10-15 22:11 手机 -
大规模推进5G带来能耗翻倍,如何解决?
2020-10-15 09:50 5G
相关推荐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05“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78“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评论 176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评论 157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