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伊文:民主故障频发,下一步是“优主”吗
关键字: 民主政治特朗普英国脱欧公投优主主义民主逻辑【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尹伊文】
【本文分析了西方民主理论及其制度中的三个逻辑误区中的问题:人民统治和个人权利之间的概念矛盾、不负责任的权利导致的自毁机制、多数决中位数效应造成的自弱机制。继而提出了优主主义的概念,讨论了优主主义的五大原则,指出中国历史传统中和当前国家治理中的优主主义意识,及其在优主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发展成果。】
2016年是民主主义经受严重挑战的一年,这种挑战在数年前已经开始,最初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欠发达国家民主才出问题,譬如伊拉克、埃及、泰国等等,但是这种挑战已经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蔓延,2016年在老牌民主国家英国、民主典范国家美国,都发生了“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总统”等事件,让民主主义者痛感“民主呈现功能障碍”。
特朗普宣誓就职
面对这些挑战,很多崇尚民主的人仍然认为,这只是民主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民主理论是没有错的,民主逻辑是正确的,就好像化学实验中由于杂质的污染出现了误差,发生了非预期的结果,这不能说明化学理论有问题。
当一种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生误差,不断出现非预期的结果,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人应该去重新审视理论,去探索在基本逻辑层面可能会潜藏的问题。
在西方的民主理论中,至少有三个逻辑层面的问题值得质疑。第一个是人民概念的群体本位性和自由权利概念的个体本位性之间的矛盾;第二个是不负责任的权利所导致的自我毁灭机制;第三个是多数决的中位数效应造成的自我弱化机制。下面将对这三个逻辑误区中的问题进行更为具体的探讨。
问题一:概念矛盾——人民的群体性和权利的个体性
民主的核心是“人民统治”,英文“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由人民统治”,林肯的著名民主语录“人民的政府,属于人民,为人民”(民有、民治、民享),就凸现了这个核心。但是,在西方民主体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核心理念:“保障个人权利”。在西方民主的话语叙事中,“人民统治”和“个人权利”不仅是没有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民主就是要保障个人权利,只有保障了个人权利才能实现人民统治的民主。不过,从深层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概念存在着矛盾。因为,“人民”是一个群体本位的概念,而“个人权利”则是一个个体本位的概念。在个体本位的框架中,人民是无数个人的集合,这些个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意见,不存在整体化的“人民利益”和“民意”。所谓“人民利益”其实是很多互相冲突的利益,所谓“民意”则是无数互相对立的意见。
民主理论为了解决“人民统治”中个人意见冲突的问题,使用了“大多数”来代表“人民”,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人民的意见。不过,如何定义“大多数”又产生了新问题。若把“大多数”定义为“绝对多数”,那么“大多数”就应该是大于50%。当只有两种意见A和B的时候,虽然有可能出现A和B各为50%,但只要稍有差异,还是可以确定微弱的“绝对多数”。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意见往往不止两种,如果有三种意见A、B、C,就很可能不存在“绝对多数”,没有一种意见可以达到50%以上。此时可以作出的妥协是把“绝对多数”改为“相对多数”,把A、B、C中人数最多的意见定义成人民的意见。譬如A是33%,B是33%,C是34%,那么C就是“相对多数”,就代表了“人民”。如此的结果出现了悖论,“相对多数代表人民”导致出“绝对少数代表人民”,因为34%的人支持C意见,而66%的人不支持C意见,34%的“相对多数”本身是“绝对少数”,民主制中的人民竟然演变成“绝对少数”。
关于民主制度中的“大多数”问题,历史上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譬如,早在罗马时代的小普林尼[1]就已经注意到与此相关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意志神学家尼古拉斯[2]在思考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投票时对有关多数的选举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并觉察到其中的悖论;到了18世纪,波达计数法[3]和孔多塞悖论[4]研究检验了很多投票方法,系统地指出了民主选举导致的“非多数”悖论。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学家阿罗[5]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推理研究,证明了“不可能定理”,指出不可能存在一种选举机制,可以通过多数票规则而使个人的偏好意见总合为社会的偏好意见,也就是说,不可能使个体本位的不同意见总合为群体本位的人民意见。
虽然有这么多的学者进行了严格的探讨,并得出了理性的结论,但西方民主制却没有对“人民统治”和“个人权利”的概念矛盾作出认真的理性处理。根据理性的逻辑,如果民主制要坚持“个人权利”,就应该修正“人民统治”,应该改用一个个体本位的概念来描述“民主”的统治形式;如果民主制要保留“人民统治”,就应该修正“个人权利”,应该从群体本位的角度来考虑群体中成员的非个体本位的权利问题,来理性地寻求群体本位的人民利益。
但是,西方民主制并没有表现出认真理性的态度,而是蒙混理性地把“个人权利”和“人民统治”强行焊接起来。这种焊接术可以给民主制带来一些好处,可以使民主制在政治语境中“占领道德制高点”,可以使人产生自信的优越幻觉。不过,在政治实践中,却会引发很多问题。如果“人民统治”就是“保障个人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是人民,自己的利益就是“人民利益”,自己的意见就是“民意”。但是个人是无数的,人民只有一个,把异质个体的集合视为同质的单体,是会加深异质个体之间的对立,因为个体会把自己视为同质单体的代表,而将其它异质的人视为“非人民”,个体之间的异质差异,就会被视为“人民”与“非人民”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可以在许多民主制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看到,埃及支持穆斯林兄弟会的人和反对他们的人都自称人民,以人民的名义来攻击对方,来游行、抗议、政变;泰国的红衫军和黄衫军也都自称人民,以人民的名义来打压对方,来妨碍整体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无论是在乌克兰,还是在美国,都可以看到以人民的名义来进行的反对他人意见的各种各样活动,轻则造成政府停摆,重则引发严重动乱。
由于“个人权利”和“人民统治”的非理性焊接,由于混淆“个人意愿”和“人民意愿”的逻辑误导,社会中的个人分歧很容易被渲染而演变成“人民”和“非人民”的对立冲突,导致政府停摆、经济受损、街头暴力、流血伤亡等等恶劣的社会后果。这些后果不仅会损害群体本位的“人民利益”,也会使社会中大量的个体本位的“个人利益”受到伤害。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25“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52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0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我驻古巴大使发文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