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马斯克嘲笑,工信部不但没笑,还支持内燃机技术发展
不能不提的是,考量环保问题不只在于使用面的排放,也要考虑生产面,更要考虑回收废弃的处理。因此,全面向考量环保,氢能源优还是固态电池优,目前尚无定论。
最不好说的是从市场面看,这比较复杂,我放在后段谈。
公平地说,无论是两种氢能源技术选项,或是固态电池,都有若干重大技术面挑战尚未突破。氢能源的挑战主要在于氢气制备与储存,还要加上基础设施的缺乏。固态电池的挑战主要都在于各种成本,包含复杂的生产流程与材料等等。
因此,其实不难得出暂时性的结论,无论哪一种新能源,都需要政府的扶持,而政府的主要挑战,往往来自行业的商业考量。在这一点上,欧美日韩的政府比较受限,中国则相对较能从全局看事情,而不是只从商业角度看。
简单说,中国的车业比其他国家更需要从全局思考研发方向,单边押宝某一技术的风险较大,最好不要只将某一技术的未来性吹上天,比如固态电池。
对消费者而言,也不要尽信车厂的宣传,认为固态电池真能在2026年实现量产,因为所谓“固态电池”还有很大的诠释空间。现在车厂宣传的也有可能只是“半固态电池”,或“类固态电池”,与你想的并不一样。
那么是不是说,丰田的看法才是对的?我们也不需要这么看,因为对与错,答案还远没有浮现,武林盟主尚在娘胎里,甚至,未来可能根本没有号令天下的盟主。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中国在全球氢能源发展上,可不是落后状态,而是超前状态。根据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WIPO)2022年的统计,氢燃料电池专利申请的大国有三个,分别是中国、日本和德国,而中国的专利申请近总量的七成——这可是真正的遥遥领先。
此外,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产氢大国。上述的“蓝色制氢”层面,除了甲烷,还可利用甲醇。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甲醇生产国与使用国,产能占60%。
在绿色制氢层面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是全球再生能源最大生产国。相对地,中国对锂资源的进口依赖是70%。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不是非常清楚吗?
现在讨论一下对车业最重要的市场面。
电车的隐忧很快会显性化
电车与油车支持者的分歧,不是从中国开始的,但因为近年中国电车的飞速进展,此一矛盾的激化也在中国最明显。
当前电车的短板在中国已众所周知:怕冷、易爆、充电太慢、不适合长途。但在欧美,此一抱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为电车普及率远比中国低。
虽然如此,根据全球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的调查,只有42%的欧洲电车车主对实际续航里程感到满意。多数考虑从油车换购电车的消费者认为,实际行驶里程应在500公里以上,才会考虑买电车。
此外,考虑买第一台电车的消费者,有75%认为不到30分钟就能将电量从20%充到80%。大多数不满意电车的现任车主表示,他们可能会改回油车,而不是寻找行驶里程更长的新型电车。
另根据国际车辆租赁公司Fleet Evolution的调查,有超过50%的人强烈反对电动车,尽管他们从未驾驶过电车。实际上这家公司非常支持电车,而不是相反。
换言之,电车所带来的焦虑与沮丧,很快就产生了不理智的反对情绪,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否则不会出现增程和插混的选项。从数据来看,电车的销售仍在成长,但成长力道逐渐由插混与增程车维持门面。
事实上,对许多使用者而言,论增程与插混的实用性与真实成本,还不如购买纯油或纯电。
消费者的看法是最重要的市场温度计,其次是车业的就业工人,以及石化产业对电车的“天然抵制”。而未来四年,美国可能会滑入反电车的高峰期。
在中国,自工信部表态支持内燃机后,便立即有专业论者认为,中国出口的车辆有八成是油车,据此研判这是大陆政府支持燃油车的主要依据。关于此,我认为主要原因不是支持燃油车,而是布局“新燃料车”中的内燃机解决方案。而且别忘了,这八成的出口,大部分是外国品牌车。
从全球市场来看,家用车以销量计的前十大车厂有一家中国品牌(比亚迪),以市值排名有两家(比亚迪与小米),但在商用车领域,中国尚处于落后,这是电车仍难以攻略商用市场的现象,尤其是重型卡车。
商用车数量最多的类型是轻型商用车,占比高达78%,这是最有可能电动化的类别,但主要的障碍与大型商用车一样,成本过高。
台湾有两家电动巴士公司,营运了五个月就倒闭。除了购车价格偏高(比油车贵一倍)之外,营运成本也是油车的4倍,电池寿命短(5年后电池可用量剩45%),而且还需要购置备用油车,以避免充电不及或设施故障。因此,即便取得当地政府补助,依旧入不敷出。
当然,台湾的电车成本高出大陆许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远不能相比,但商用车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对家用车主而言,太冷太远的地方可以不开电车,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即可,续航焦虑也只是自己焦虑,但商用车没有这种弹性。
这便是为何日本、韩国、德国等这些拥有汽车大厂的国家,纷纷转换氢能源车赛道,并从商用车开始,希望借由基建的逐渐完备往下普及到家用车。但如上述,氢能源车还有若干重大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目前成本仍过高。
换言之,放眼全球市场,中国并没有理由单边押宝电车,能源布局还得考量到商用领域,甚至飞机、船舶与火箭。
考量到中短期的生产成本问题,与工业转型的政治问题(例如就业),氢内燃机技术似乎是一条比较合理的过渡选项。不过,这也并不代表已经普及的充电基建很快就没用了,真实的状况可能是,在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能源选项,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至于现在想购车的人,到底该怎么选?我的答案是,你买车,重点是“你”而不是“车”,只需要考量个人需求,不需要顾虑整个行业的兴衰走向。在过渡时期,没有错误的选择,只有适不适合你的问题。
“汽车”这个名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的汽车实际上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人们将这种由蒸汽驱动的车辆称为汽车,以区别于传统的马车。
我们使用“汽车”这个名词一百年,也名不符实了一百年,武林盟主其实姓“油”不姓“汽”,至于下一届武林盟主姓什么,还不知道,但大概率与再生能源有“直系关系”。依我看,《能源法》与工信部想说的就是这个。
没谈到的还有很多,这个话题找时间再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扎根产业沃土,拥抱世纪机遇,贺利氏电子中国布局再提速
2024-12-02 10:21 -
位于南极大陆!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2024-12-02 06:44 科技前沿 -
1000km/h的超级高铁还支持5G,中国:可行!
2024-12-01 13:44 高铁世纪 -
关于生命起源,中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2024-12-01 08:55 -
“我问马斯克,中国会比美国先去火星吗?”
2024-11-30 09:21 心智观察所 -
特朗普阻挡不了中国电动车出海
2024-11-28 13:39 心智观察所 -
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在轨交付:覆盖印尼全境
2024-11-27 14:21 航空航天 -
日本火箭测试引发火灾,现场记者听到爆炸声
2024-11-26 09:52 日本 -
“天河”超级计算机获小数据图计算能效世界冠军
2024-11-26 08:43 -
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
2024-11-25 09:09 航空航天 -
首次发现!直径达1360米
2024-11-25 07:30 -
-40℃到60℃都能稳定工作,无人机动力电源获重要突破
2024-11-23 22:55 航空航天 -
被中国搞破防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大变脸
2024-11-22 07:51 心智观察所 -
必须要加强这一类芯片战略地位——俄乌战争启示录
2024-11-19 08:33 心智观察所 -
尖端、智能、绿色:三菱电机与上海进博会七年的双向奔赴
2024-11-18 16:39 心智观察所 -
有此大国重器,“一眼万年”和“一步千里”成为可能
2024-11-18 13:25 科技前沿 -
长新冠临床症状有何不同?持续时间多长?张文宏团队发表最新研究
2024-11-18 07:15 -
天舟七号已受控再入大气层
2024-11-17 21:38 航空航天 -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力争率先打穿地壳
2024-11-17 15:45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月壤首批研究成果发布:月背岩浆活动持续14亿年
2024-11-15 20:54 嫦娥奔月
相关推荐 -
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176“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23“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229“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101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8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