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马斯克嘲笑,工信部不但没笑,还支持内燃机技术发展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汽车行业现在是回到了130年前的状态,各种新能源彼此争胜,最终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如果革命性的福特T型车确定了燃油车成为长达百年的武林盟主,那么未来将出现的下一个盟主现在还未诞生。
最近,工信部表态,称“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此言一出,振奋了许多站在电车对立面的油车支持者,觉得油车又行了,甚至将此一表态解读为政府看衰电车发展趋势。
但这种解读未免有些过度了,油车支持者必须认清一件事,即便电车可能根本不是武林盟主,传统燃油车也是必然要被淘汰的工业制品,特朗普与他身后的石化大亨也改变不了这一趋势。
3月我曾聊过此事,个人认为在电车克服当前的技术瓶颈以前,不能政策性禁止燃油车,新能源的解决方案不只一个,不要单边押宝现在跑在最前面的电池技术。而显然,大陆政府在此一领域非常理智清醒,完全知道单压的风险所在。
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支持传统油车,而应是有“新燃料”方案需要先进的内燃机技术。
对工信部此一表态的最佳说明,是11月8日颁布的《能源法》,该法案的重点之一,是让氢气获得法律地位,将氢能纳入新能源的范畴。能源法是着眼于新能源全局的法案,并不是只着眼于造车工业,但对车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氢能车取代纯电车的看法,马斯克嗤之以鼻,嘲笑此说法愚蠢。但丰田前后任社长的看法则相反,坚持认为氢能源车比当前的纯电车更合理。
特斯拉老板与丰田老板的针锋相对,基本就是“挺电”与“反电”的代表,这不是只存在于中国内部的分歧,也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争执已开始偏离理性轨道。
大陆政府显然不觉得氢能源可笑,而且还在中国纯电车高歌猛进的当下,拉拔了氢能的地位,鼓励氢能产业的发展,内中含义不可谓不大。
简单说,能源法鼓励的是再生能源发展,而“再生能源制氢”则是政府白纸黑字推动的方向。从能源全局来看,再生能源制氢比任何电池方案都环保,同时也是中国解决自身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必须了解,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扶植新能源并不只是出于救地球的理想,也是着眼于新产业布局以及资源短缺的现实,而与中国有类似处境与愿景的国家可不少。
那么,电车的天就要塌了吗?也不尽然。但能确定的是,目前的电车技术只是过渡时期的解决方案。瑞典电池大厂Northvolt破产,并不是宁德时代的利多,因为此一事件无疑在鼓励欧洲放弃纯电车赛道。
而氢能源早已是欧洲车厂与政府的投资重点之一,这样我们就能明了,工信部最新表态的明智之处——绝不受限于一个赛道。
氢能的优缺点与其对车业的影响
制氢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绿色制氢,即透过电解水,使用风电或太阳能将水解离成氢与氧;另一种是蓝色制氢,利用天然气(甲烷)进行蒸汽重组以产生氢气。
绿色制氢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毫无疑问最环保,但其基础是再生能源,而再生能源技术还有待突破。相较之下,蓝色制氢最多只能实现部分减碳,但其基础,即化石燃料应用在技术上与市场上是成熟的。
换言之,绿色制氢是目标,蓝色制氢是过渡,鼓励两种方法发展,有助于相辅相成地让氢能源在技术与市场两面落实。
氢能源汽车车主曾算过一笔账,加氢3分钟,续航800km,算算账,还是油车划算
此外,氢能源在造车技术上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氢内燃机技术,其二是氢燃料电池。电车与油车不必争,氢能源既“照顾”了内燃机,也“照顾”了电池。
氢内燃机技术是氢能源车的重要技术路线,它具备高效率及强大的动力输出、(接近)零碳排,以及相对的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或许是,它与柴油内燃机技术较接近,可继承传统车业供应链,保住大量传统车业的就业人口。
氢燃料电池技术,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除了(接近)零碳排,效率也更高,还能与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结合,即绿色制氢,在环保目的上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相较于氢内燃机技术,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这里说的成本,包含了仰赖进口原料的成本、供应链转型的工业面成本和其耐久性不足的市场面成本。
区分了两者大致的差别,就知道若从全局考量,氢燃料电池较为理想,但现阶段,氢内燃机技术较为务实,如此即能明白工信部支持内燃机技术继续发展的表态所为何来。
从市场面与技术面的对标来看,氢内燃机技术要与传统燃油技术相比,而氢燃料电池技术要与固态电池相比,这两种对比即“中短期的选项 vs 中长期的选项”。
马斯克所批评的是“绿电制氢+氢燃料电池”,这是丰田已经在走的技术路线。马斯克认为,同样用电,氢燃料电池多了一道转换手续,耗电量还是纯电的3倍,不是很愚蠢吗?
直观上确实如此,但是否真蠢,要看固态电池的发展速度及性价比,是否真能优于氢燃料电池。再者,氢能源的选项并不只是燃料电池,也还有氢内燃机技术可选,要论中短期的现实性与性价比,氢内燃机恐怕比固态电池更快实现。
从环保角度看,氢内燃机比固态电池环保。从安全性看,固态电池比氢内燃机安全。从技术成熟度看,两者高下不容易判定,特别在中国决定扶植氢能源产业之后,变量增加。从续航里程看,两者大致算是平手。从工业转型与就业的角度看,氢内燃机比固态电池的工业成本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扎根产业沃土,拥抱世纪机遇,贺利氏电子中国布局再提速
2024-12-02 10:21 -
位于南极大陆!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2024-12-02 06:44 科技前沿 -
1000km/h的超级高铁还支持5G,中国:可行!
2024-12-01 13:44 高铁世纪 -
关于生命起源,中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2024-12-01 08:55 -
“我问马斯克,中国会比美国先去火星吗?”
2024-11-30 09:21 心智观察所 -
特朗普阻挡不了中国电动车出海
2024-11-28 13:39 心智观察所 -
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在轨交付:覆盖印尼全境
2024-11-27 14:21 航空航天 -
日本火箭测试引发火灾,现场记者听到爆炸声
2024-11-26 09:52 日本 -
“天河”超级计算机获小数据图计算能效世界冠军
2024-11-26 08:43 -
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
2024-11-25 09:09 航空航天 -
首次发现!直径达1360米
2024-11-25 07:30 -
-40℃到60℃都能稳定工作,无人机动力电源获重要突破
2024-11-23 22:55 航空航天 -
被中国搞破防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大变脸
2024-11-22 07:51 心智观察所 -
必须要加强这一类芯片战略地位——俄乌战争启示录
2024-11-19 08:33 心智观察所 -
尖端、智能、绿色:三菱电机与上海进博会七年的双向奔赴
2024-11-18 16:39 心智观察所 -
有此大国重器,“一眼万年”和“一步千里”成为可能
2024-11-18 13:25 科技前沿 -
长新冠临床症状有何不同?持续时间多长?张文宏团队发表最新研究
2024-11-18 07:15 -
天舟七号已受控再入大气层
2024-11-17 21:38 航空航天 -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力争率先打穿地壳
2024-11-17 15:45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月壤首批研究成果发布:月背岩浆活动持续14亿年
2024-11-15 20:54 嫦娥奔月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