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茂松:从春节“开年”到元宵节“结年”看中国节日的意义系统
最后更新: 2022-02-15 08:47:12长寿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但中国文明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与重视不止是在生前,还同样极为重视死后,重对于逝去亲人的祭祀,这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人最重祭祖。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之意义所在。
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相对,合称“三元节”。大家对中元节与逝者有关比较熟悉,其实与中元节相对的上元节同样与逝者有关。有些地方迄今还保留着上元节晚上河上放纸船送灯的习俗,只不过其中的功能是上天给亡灵送福。
所以上天给地上人间送福,不止是给生者,同样是给亡灵的,所谓“事死如事生”,这也是《易传》所说沟通“幽明之际”,也是沟通显隐、沟通有无,这里有着中国人甚为深厚的大情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也是中国文明能够可长可久的根源所在。
元宵从“天人”的“人”的层面的意义来说,过年从元旦到元宵,意味着过年的结束与圆满,在根本上是意味着家庭的圆满。而从初一到十五是一个过年的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意义就在过程中,离开了这完整过程,意义则是有所欠缺的。
4、元宵节背后的礼乐文明精神:秩序与和谐的张力
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老小团圆守岁,正月初一给长辈拜年,这两天中国人都是在自己家里过年,一般最早初二以后才是由内而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地给同宗、外家以及其他亲戚家互相拜年,再是给邻居、朋友拜年。
旧时拜年时有送礼,就有回礼,多以年货为主;有宴请,就有回请,都是强调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可不要小觑这“礼尚往来”,这背后有着中国文明的抽象精神与文化价值,有来有往的双向性才能使核心社会关系不断得到再生产而保持连续、不断裂,而这也正是中国人的家国意识形成文明内凝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家国意识在根本上是来自中国文明的底层文明结构,这就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抽象精神即文化价值是秩序与和谐之间的张力,秩序与和谐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家庭有长幼顺序,父母对于子女既要有严也要有慈,子女对于父母则是孝敬。过年家庭、家族、亲戚、朋友的酒宴,都有座位的次序安排而不能乱,否则是失礼。座位次序安排或以年龄、辈分,或以客人的尊贵程度,或以与主人的情谊亲疏程度等为原则,这就是礼乐文明底层结构之所在。一方面座位次序显示礼之秩序,但酒宴上敬酒、回敬的饮酒之合欢、活络感情,则显示了礼的和谐的面向,如此才不会上下之间过于悬隔而不亲。
5、过年鞭炮之响应乃沟通天地之气:有“响”方有“应”
从正月初一元旦到正月十五元宵,更多的还是凸显和谐、热闹、欢乐的氛围,因为春主生发之气,所以以阳为主。《周易》的哲学思维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感应。春天之阳气生发,同时意味着天地、阴阳之感应。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过年从春节初一到十五元宵放鞭炮背后甚深的意义。
鞭炮之响声响彻天地之间,如同《周易》之震卦。震卦之象为雷,春雷之震动响彻大地,正是这响声才能震醒大地,阳气发舒才能沟通天地之气。人间创造的鞭炮正是取法、取象于天上的雷。而有“响”才有“应”,阴阳才能相互迅速交通、感应,无“响”则无有“感应”,《周易》“咸卦”就是专门讲感应之道。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说元旦是“道阳出滞,祈福祥焉”,“道”为引导疏通之“导”,要把严冬阻滞不通的阴阳二气在初春元旦之际引导疏通。放鞭炮需要点燃引信才能炸响,“引信”之“引”就是导引,“信”贯通天地人,《吕氏春秋》谓:“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生”,天地阴阳感应有常则为恒信,这也就是《周易》咸卦之后为恒卦的原理所在。
初春阳气发舒,代表着生命的生发,所以是快乐的,而鞭炮就是人们内心的欢乐、喜庆的外化表达,同时也是有内外响应的问题。过年祈福祭拜祖先、迎接财神是高兴的事,都需要放鞭炮,这也是与祖先等的感应。元宵舞龙放鞭炮,统统都是一种响应。
总之,鞭炮代表着初春阳气的发舒,在除旧迎新、万象更新之际,阳气不能发舒出来,则可能郁积而有抑郁。鞭炮除了响声,还有爆炸后产生的气味、硝烟,这些在传统思维看来是消除邪气。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疬,谓之开门爆仗。”
我们小时候的记忆、经验,小男孩包括几岁男童都喜欢自己放小鞭炮,胆大者甚至用手捏着放,这其实是对于小孩胆气的锻炼。因是最小的鞭炮,也就不会炸着孩子而出危险。所以在于度,只要控制鞭炮体积不过大、鞭炮火药不过多而适中,就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以及危险。尤其是要充分权衡中国一直以来的放鞭炮的传统给中国人带来的种种“发乎情”的情感满足、情感凝聚的无形作用,就不必因噎废食,而可以中道处理。
故而鞭炮之物虽细,其所关联、维系则不小,而不可轻忽。大城市往往都会对过年放鞭炮开口子,在几环之内、初几之前可以放鞭炮。不过往往到了下面,甚至原本过年放鞭炮祝福之习俗极盛的一些人口并不太多的小县城反而完全禁止放鞭炮,这显然是有点过头了。
- 原标题:从春节“开年”到元宵节“结年”看中国节日的意义系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2022年电影春节档总票房突破45亿
2022-02-06 09:08 -
第5日,《长津湖之水门桥》破20亿
2022-02-05 10:43 -
131斤!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亮相春晚
2022-01-31 23:37 考古 -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揭晓
2022-01-30 20:53 春晚 -
“造此是建業人也”,韩国王陵墓砖上的7个中国汉字亮了
2022-01-28 10:08 三八线之南 -
“虎”作姓时读作“māo”?《咬文嚼字》主编回应
2022-01-28 08:36 -
曾占据中国近八成省份的上百处“飞地”,如今怎么样了?
2022-01-27 13:42 -
秦始皇陵陪葬墓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已修复金银骆驼、金舞袖俑等
2022-01-21 18:11 考古 -
研究:地球正经历第六次生物多样性大灭绝
2022-01-18 15:48 -
外国舞者突然“失联”,中国导演惊了
2022-01-14 14:28 文化 -
西藏考古发现史前聚落遗址,距今约4000年
2022-01-13 14:44 考古 -
定档大年初一
2022-01-13 10:38 -
湖南卫视新节目官宣,《快乐大本营》没了?
2021-12-29 18:16 -
靳东、刘昊然去的文工团,到底是啥?
2021-12-28 17:15 明星那点事儿 -
第十一次文代会港澳台代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2021-12-19 08:54 -
郑渊洁:对三个商标维权32年未成功,将停刊《童话大王》全力维权
2021-12-16 09:11 -
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墓志刻有未能释读文字
2021-12-14 21:48 考古 -
抗美援朝中的“战俘营奥运会”,姜文要拍?
2021-11-26 16:13 -
网信办整治“饭圈”乱象:已清理负面有害信息40余万条
2021-11-16 18:48 -
网民建议标识靖康之变宋钦宗陵墓,郑州回应
2021-11-15 14:15 考古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