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启讷:在民国与苏联间,中共的民族政策走出了自己的路
最后更新: 2021-08-20 15:41:37导读【导读】 过去10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引领团结各族人民奋斗下,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其实,百年征程,既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从模糊到逐渐明朗的建构过程。
从晚清民国至今,中国的国族整合经历了哪些阶段?建国后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存在哪些争议?如今的民族政策有哪些细节可以优化?儒家学说主导的传统文化的整合力,又是否足以应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现实?
带着相关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曾撰写《再造国族——中国民族识别的历史与政治面向》一文的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启讷。本文为采访上篇,下篇更多从文化层面探讨国族认同建构问题,将于近期发布。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观察者网:从晚清到民国再到现在,中国的国族整合经历了哪些阶段?
吴启讷:我想主要是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末到北洋时期。
在清末,精英阶层已经确认我们中国不得不走民族国家的方向,所以他们从日本借来了“民族”的概念,并且把我们的国族称作“中华民族”。也就是说,要把清朝的全部臣民转化成为一个立宪国家的国民,国民的名称叫做“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这个称呼背后又代表了政治一体化和高度的文化同质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是,清朝国土的范围和规模是由5个主要族群的政治联盟造成的,面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妥协的方案,那就是在中华民国这个架构下有阶段性地实行“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里的“五族”,不是指后来民族识别里的“民族”,而是基于当时的族群政治现实,主要指汉、满、蒙、回(新疆)、藏这几个区域,不同区域内,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则是次要的。“五族共和”是一个在清朝前期就已存在的既有政治架构的现代版本,后来一直延续到北洋时期。
民国初年制作的地图(资料图)
第二个阶段是自国民党在南京定都建立国民政府起到1949年。
这个阶段内,国民党的重点开始转成国族建构,试图推动中华民族一体化。学界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政界的代表人物则是蒋介石,在他的代表著作《中国之命运》里提出中华民族“同血缘共命运论”。
国民政府在统治大陆期间是从历史的源头出发,强调各族群之间的共同文化和共同血缘,认为现实中面对列强侵略的共同命运会造就一个现代国族,即中华民族。
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但这个阶段可以溯源到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受苏维埃革命的影响,而苏联的民族政策包括动员以前沙皇俄国的少数族群共同反对沙皇俄国的统治,因此共产国际希望中国也可以动员所有的少数族群,共同反对由清朝及北洋政府延续下来的统治架构。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就把少数族群的政治资源当作整个革命资源的重要一环。
到了抗战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转为主张中华民族的共同解放,但它依然重视少数族群的革命,将少数族群当作重要的动员对象;将少数族群的解放,当作非常重要的动员话语。
通过中国境内各族群的共同奋斗,达成了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目标,不过在理论上存在一个问题。“中华民族”(nation)和中国内部的各个族群(ethnic group),两者在西文当中是不同的概念,但是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全部采用了“民族”这个概念,而且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存在淡化“中华民族”、强调中国境内各族群的情况。这般强调,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没办法清晰地区分中华民族和境内被称作民族的各族群之间的关系。
当时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件事,减轻了这一危机。中国共产党透过革命论述和革命实践——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环是组织动员——把中国境内各族群的人组织起来加入共同革命的行列。这一组织动员,在现实当中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所以,就推动国族建构的目标来说,“五族共和”时期和国民党时期的操作在理论上比较符合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实践层面较大幅度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建构的实践和实现。
在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体中国公民共同参与了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里,中华民族的建构在现实层面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动,民族概念容易混淆的状况获得一定程度的平衡。所以在整个毛泽东时代,中国并没有出现少数族群的民族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建构形成挑战的状况,而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这方面的焦虑。
简而言之,就是当时革命话语高于民族话语,革命话语成为中华民族建构的重要推动力。
建国初期的民族团结宣传画(资料图/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信息中心)
第四个阶段就是中国全面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到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方面,在对外互动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被进一步凸显出来——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它的国家利益和全体国民的利益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就显得非常突出,中国需要去维护整体国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各个族群原来是分散居住、居住范围相对固定的,从技术角度和制度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容易移动。改革开放让中国从一个固定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国家,不仅由于交通变得非常便利,技术上更容易移动,而且在制度上也鼓励移动,比如中国的粮票制度、户口制度和单位制度的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造成了中国国内各个族群空前的流动和接触。
空前的流动接触导致在中国内部不同族群之间出现一些文化方面的摩擦。文化方面的摩擦存在一个风险,就是它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包括西方在内的一些势力会把它政治化,把它当成影响或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工具。
所以,在前一革命阶段没有被特别强调的国族整合议题,与当时被混淆的两个层次的民族概念,它们之间的张力到了市场化全球化时代就凸显出来了,这个时代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厘清中国国内不同层次的民族概念,以及如何不间断地推动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官方回应国窖1573违规使用团徽宣传:非商业用途,欠妥已删
2021-08-20 15:36 大公司 -
鞍钢重组本钢正式启动
2021-08-20 13:35 -
蒋超良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08-20 13:29 -
宁波外籍老师杀害女大学生,被检方提起公诉
2021-08-20 12:30 依法治国 -
上海本土病例与其工作医院排查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2021-08-20 12:2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禁止偷偷收集用户信息
2021-08-20 11:25 -
汽车数据规定发布:聚焦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安全风险
2021-08-20 11:19 国家安全 -
香港导演曾国祥将执导网飞《三体》第一集,代表作《七月与安生》
2021-08-20 11:06 -
从巴黎到昆明的绿色之路
2021-08-20 10:5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圆满成功
2021-08-20 10:22 航空航天 -
《医师法》表决通过,规定每年8月19日为中国医师节
2021-08-20 10:05 -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4例
2021-08-20 10:0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人口计生法完成修改,法律保障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1-08-20 09:45 -
“学者型官员”怀进鹏任教育部部长
2021-08-20 09:32 高层人事 -
7800万人规模新业态:经常一周无休,超12小时是常态
2021-08-20 09:24 -
放假安排出炉!中秋3天,国庆7天,需调休
2021-08-20 09:14 节日谈 -
上海五官科医院两院区昨晚解封,今日8点将恢复正常运行
2021-08-20 09:1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联合利华承认梦龙用料双标:在欧洲用浓缩奶,在中国用奶粉
2021-08-20 09:05 大公司 -
-
云南新增本土确诊2例,均为缅甸籍
2021-08-20 06:58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