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忆:今天聪明的写作者希望讨好,而我们当时只想要颠覆
关键字: 王安忆茹志鹃写作文化3 不需要那么多人当作家,但有一些文学修养可以过得更好
“美国青年人需要笑,需要快乐、需要舒适,于是就产生各种可笑的语言与动作,产生随意性:随意的服装,包括毛边裤脚,露出一个肩膀的恤衫;随意的举动,甚至看电影时,女孩子会把双脚高高地搁在前座的椅背上。据说这种随意性的产生,是对于中产阶级的一切虚伪理解的一种反动。”
——茹志鹃
界面文化:从日记中可以看到,你们对于美国的观察是从一些新鲜物件开始的,比如牛仔裤和汉堡,物质丰富是不是美国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
王安忆:我们出国的时候物质还是紧缺的,一个人从物质匮乏的地方走出来,一开始就是惊讶于美国物质丰富,也蛮迷恋的——我们总是选择超市打烊的时候去买冰淇淋,他们会给很多;可乐随便买很便宜,我每次去超市都很开心,好像是不要钱的娱乐项目。那时候出国回来每人都可以带一个大件,像电视机、录音机和冰箱,这是有配额的。因为我出国比较多,所以每次配额都被人预定掉。所以当中国的物质生活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很有抵抗力的,我可以辨别什么是已经走过的路、什么是象征未来的。这些丰富的物质没什么了不起,物质是不会使人幸福的。
1978年,王安忆和父亲王啸平、母亲茹志鹃在家中
界面文化:日记中记录了你们母女对于美国从生活细节到精神面貌的观察,你讲到美国大学生不如中国大学生成熟,可是这成熟是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呢?
王安忆:因为我去的时候是1983年,我们大学生还有不少是年龄很大的,是 “文革”中遗留下来的,读书考试都很辛苦。美国人很年轻单纯,觉得特别小,特别天真,总体来说有青春感。而我们的大学积累了那么多苦难历史,都是负重的。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美国小说的原因,因为他们好像是很原始的感觉,英国小说就更有历史感。
界面文化:英国文学的历史感具体指什么?
王安忆:不用举例子,只要你看过英国文学就能看出这种历史感——保守中的戒律以及阶级的差异。美国基本是荒蛮的,老是写人和自然的搏斗,我就不怎么喜欢海明威。而英国人的小说,像是石黑一雄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有强烈的阶级观点,美国人没有这种偏见。但当你有了这个偏见以后,故事就来了。比较起来,中国还是和英国相像的。
界面文化:程永新最近在再版《一个人的文学史》的活动上讲到,文学的小道已经非常拥挤,其实不需要那么人来写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安忆:他们是《收获》的编辑,是很有精英主义思想的,我也是倾向精英主义的,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做作家。但是,进行一些文学的修养,人们还是可以生活得好一些。从我个人的处境上看,我作品的销量在最近十年、尤其近五年明显比原来要好,我的书到这儿已经到头了。我们50、60一代作家是在很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我们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感情和思想郁积了一二十年,一下子都爆发了,还没有市场的压力,就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想法,之后也慢慢成熟了。在今天,聪明的写作者就开始考虑讨好了,而我们开始的时候都是想要颠覆的。为什么要读者呢?可以不要读者的。 那个时候人的生活很单一,全国群众都在过文学的生活,《天涯》有个栏目就是刊载普通人的书信日记,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人们的文字普遍比现在中文系的还要好。
界面文化:那就是文学热下降了,社会总体的文学水平也在持续下降?
王安忆:我说句不好听的话,现代化就是一个下降的过程,现代化的前提是民主,肯定是要摊平的。但是只要人过得幸福就好了,何必要这么痛苦呢?古代只有少数人享有文化特权,大部分人说话也说不好。但任何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主体都是年轻人,所以我不反对把书设计得稍微年轻化。我有一次乘高铁看见一个女孩子,手里夹着一本《月色撩人》,她可能把书作为她的装饰了;还有有次走过一个咖啡馆,透过玻璃幕墙看见一个女孩子也拿着一本《月色撩人》在等人。
界面文化:我采访过杰夫·戴尔,一位在美国大学教授创意写作的英国作家,他说美国学生学习写作的问题是,虽然热爱写作,但基本不读书,你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王安忆:跟我们这边问题差不多,有的学生阅读量真的太低了。有个学生写的是爱情,我问他你看过什么爱情小说,他说他看的是电影《山楂树之恋》,那就没法聊下去,我感到很沮丧。时代是重要的,但是写作还是跟个体有关,你干别的可以靠后天训练,写作后天训练成分不多。莫言受过什么教育?还不如我们这些在社会上大学的。阿来也是,十几岁时才会说汉语,他们是真的有天分。
- 原标题:王安忆:今天聪明的写作者希望讨好,而我们当时只想要颠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吴立群
- 最后更新: 2018-11-04 08:54:24
-
张国立、佟丽娅等代表去朝鲜了
2018-11-03 11:03 中国外交 -
“别管反华的陈词滥调,来看中美两国的普通人吧”
2018-11-01 14:30 中美关系 -
读者抢购金庸小说 部分作品卖断货
2018-11-01 10:55 -
江西海昏侯国遗址明年年底前面向公众开放
2018-11-01 10:12 考古 -
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修缮工程竣工
2018-10-31 15:39 大国工匠 -
金庸仙逝,韦小宝小龙女们说…
2018-10-31 10:49 -
明报:金庸听着亲友视频电话含笑而逝
2018-10-31 10:20 香港 -
这个秋天有点悲 90后已经开始失去了
2018-10-31 09:30 -
“查良镛先生毕生心系国家、爱国爱港”
2018-10-31 07:27 观察者头条 -
金庸:男主角我最喜欢令狐冲和…
2018-10-30 21:23 -
重温:金庸与围棋
2018-10-30 20:44 -
“韦小宝”“小龙女”“乔峰”…发文悼念
2018-10-30 20:29 -
温瑞安手书“独孤不朽,令狐无敌”悼念金庸
2018-10-30 20:23 -
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出炉 清华第50名中国最高
2018-10-30 18:33 中西教育 -
中文“特难学”?德媒分析为何德国学中文的人不多
2018-10-30 17:50 德意志 -
这场展,堪称长三角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
2018-10-30 13:35 上海观察 -
教科文组织官员:丝绸之路是人类互动的鲜活例证
2018-10-30 11:40 -
奈特莉批《灰姑娘》三观不正:一门心思等有钱男人来救自己
2018-10-29 07:43 当代妇女解放 -
浙大出版社的《杨家将故事考论》,和听过的故事不一样?
2018-10-28 08:32 -
疑似乾隆皇帝大祀龙袍上架拍卖行 售价133.8万
2018-10-26 17:15
相关推荐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评论 126“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34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99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17“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75最新闻 Hot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争端升级,互相驱逐12名外交人员
-
“他俩激烈争吵,姆努钦还被拉出来鞭尸”
-
哈梅内伊表态
-
尴尬!万斯举起奖杯,底儿掉了......网友:美国制造?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
“特朗普,白日做梦”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
果然,又威胁欧洲:中国还是美国?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