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日本人认为,自己才是二战“受害者”
右翼势力一方面借助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刺激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加剧“受害者”意识;同时,加强日美同盟,企图借此来摆脱战败国的帽子和污名化的历史,重新恢复大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全文]
-
从败退到决战,中共在东北是如何翻盘的?
1948年秋,决定新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率先在东北开打。战前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军力和经济都超过了国军。这种优势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角逐东北初期,中共部队曾遇到重大挫折,被国民党部队一路撵到松花江以北,可谓狼狈之极。[全文]
-
九一八事变,谁该为“不抵抗”背锅?
在许多历史教材及抗战类著作中,都认为是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这么说当然没错,毕竟当时中国已统一,蒋是国府最高领导人,他本身也的确没有抵抗的意愿。但具体到“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故事。[全文]
-
东京审判,为何放过了731部队?
以731部队所犯罪行,本是逃不脱战后东京审判的。但是在美国人的庇护下,731部队的主要元凶逃避了审判,逍遥地度过了各自余下的人生岁月。坏人为什么没有受到惩罚?美国人为什么要包庇这批战犯?[全文]
-
“中韩团结靠日本”,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为证
韩国总统文在寅首次访华,为什么来重庆?这是因为重庆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最后一个办公楼。有韩国媒体将此处看作韩国的“建国之根”。其实,重庆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最后一站,而其首站,要从上海开始谈起。[全文]
-
美观察组好奇:民众为何愿给八路提供情报
令美军观察组惊奇的是,身处敌后根据地的共产党军队不用像美军那样,专门训练侦察、巡逻、搜索等情报收集方式,他们总是能得到当地居民的合作和支持,当地军民总是能找到机会获得关于敌军的重要情报,并且很愿意把情报报告给共产党军队。[全文]
-
“九·一八”之后,谁在东北抗日?
今年9月,教育部审定的统编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教材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首次应用“十四年抗战”观点。问题是,“九·一八”之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大背景下,东北的抗日军事活动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全文]
-
1942年访印,蒋介石不开心
有印度学者搬出1942年蒋介石访问印度一事,想借此说明双方关系“源远流长”。殊不知,当年蒋“委员长”访问印度,可谓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访问成果可用“失败”来形容。[全文]
-
南昌起义与叶剑英的“无间道”
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明就里的叶挺、贺龙二人很可能就上庐山开会,他们的部队就会按张发奎命令的那样向德安集中。这两支中共当时所倚重的主力如果都到不了南昌,那南昌起义实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全文]
-
一个基层连长眼中的南昌起义
《建军大业》热映,让我想到一份当年参加了南昌起义老兵的回忆录。他的回忆录,为我们认识90年前那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暴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中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南昌起义。[全文]
-
1962年印度也认为自己能打赢,结果还不是……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进行了一个多月,以印军惨败、中方主动撤军收场。从事后诸葛的视角来看,印军之所以主动挑事却反被打得满地找牙,主要原因在于其政府高层一系列的战略误判。[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