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美国科技脱钩,中国要下定狠心做这件事
为了对付中国,美国采取通盘策略从各个层面出击对中国展开技术封锁,但是他们只能卡供给;中国政府也应该采取通盘策略,对他们的需求,即中国的大市场实行统一管理。中国的政策的重点应该是集中资源促进中国本土产业链的形成,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地追求单个项目或单项技术的全球领先。[全文]
-
所有关心中国的人都有一个疑问:中国经济能否再次高速增长
依托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中国高技术工业能够继续突破的良好条件。中国工业在高增长阶段的发展证明,在市场化和人民广泛参与的条件下,由工业体系的演进所产生的劳动分工深化、资本积累、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扩大之间的“正反馈”就是中国高增长的内生动力。[全文]
-
为什么我国冷连轧技术的突破,在“国产化”政策之外?
为什么政府从1983年就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政策,却迟至2003年才突破冷连轧成套设备技术?因为政府在20年里从来没有允许中国企业开发它。2000年以后,一条冷轧线甚至95%以上“内容”都由中国企业供货,外国企业仅提供一点点核心技术。[全文]
-
美国打压之下,政府如何领导中国的产业升级?
液晶面板工业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极为迅速。一家中国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扩张触发了一场“液晶热”,为中国创造了重要机遇。如果政府能把握时机并鼓励、鞭策、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开发而非单纯购买技术,将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有很强的推力作用。[全文]
-
为什么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高铁的成就?
中国高铁的发展对于中国学术界的终极教训就是:中国正在创造历史,大量新的实践层出不穷,它们不断突破已有理论所能够解释的范围。[全文]
-
世界上不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途径或模式,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不进行自主开发就可以“消化、吸收”的可能,更谈不上“再创新”。但就是这个直白的道理,在中国政策领域被扯了几十年后,还是有人弄不明白或不想弄明白。[全文]
-
中国核电崛起之谜:“华龙一号”的技术从何而来?
在中国核电的这场“大戏”中,公众迄今为止最不清楚的问题是“华龙一号”的技术到底从何而来。当几年前“华龙一号”刚浮出水面时,媒体还沿袭引进路线的说法,把它的两条技术路线称为“都在大亚湾核电厂M310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全文]
-
除了运-10,再举两个例子
既然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近20年的技术发展几乎是停滞的,那么为什么在那之前的运-1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运-10是在中国航空工业50多年的历史中,唯一在航空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辖之外予以执行的项目。[全文]
-
运-10下马,丢掉的不只是国产大飞机,还有开发平台
为抛弃运-10辩解的人总说运-10是模仿波音707开发出来的机型,到80年代已经落后。事实上,运-10不是波音707。即使运-10就是波音707,那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它是否“落后”,而在于运-10下马后中国至今都没有逾越甚至能够勉强达到的产品开发平台。[全文]
-
关于国产大飞机的争论,本质上是要不要自主创新的问题
许多人虽然声称是在讨论大飞机的发展战略,但其实是在讨论战术问题。因此,澄清思路的关键是区分清楚哪些是战术问题、哪些是战略问题。从运-10下马到今天为止的20年间,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其实就是要不要走自主设计的道路。[全文]
-
有些行业“以市场换技术”,为何在执行中违背初衷?
众多此类案例的同时存在反映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中国所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路线方针,在执行上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这项政策由“提高本土工业技术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终变成了让跨国公司图谋主宰中国市场的垫脚石。[全文]
-
华为的技术能力源头来自哪里?
如果稍微分析一下华为、中兴、奇瑞、振华港机这些标志性的自主创新企业,就会确定无疑地发现:第一,这些企业之中没有一个是从组装外国设计的产品开始的;第二,这些企业最初的研发团队都是来自具有技术研发经验的老企业或研究所。[全文]
-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当下需要什么样的工业精神(二)
京东方坚信自己的命运还是要做高技术产业,所以才会决定进入TFT-LCD工业。从表面上看,1990年代才出现的半导体显示工业在中国找不到技术联系,但如果指出北京电子管厂曾经是中国做出半导体晶体管的第一个企业,我们就会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文]
-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当下需要什么样的工业精神
如果自主技术研发、教育和国防工业被当作发展经济的包袱,那只能说是来自战略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不仅与对技术的看法有关,更与对“强国”的看法有关。否则,我们无法解开把发展市场经济与自主掌握技术对立起来的历史悬案。[全文]
-
中国要造大飞机,欧美:拦住她!
美国人和欧洲人比许多中国人更明白,一旦中国开始建立大飞机的开发平台,问题就不再是中国产品刚出现时的水平是低还是高,而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一定会通过这一平台成长起来。从国家层面要想清楚这件事情,即便是美国或者欧洲都不给我们适航证,我们也要坚持飞,不能飞国际航线就飞国内航线。[全文]
-
市场教条能让产业自动升级吗
以教科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新范式”,把市场经济描述为一架机器,可以自动地带领我们走向理想之地,于是就排除掉那些面对不确定性时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导力、决策和信心等因素。但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证明,政策实事求是,经济就会增长;被意识形态的教条所主导,经济就会停滞。[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