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工力量:这项技术全球只有三条路线,美国、日本和中国
最后更新: 2024-06-01 08:19:17【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科工力量】
这是一个1.42瓦的LED灯珠,单价1块5左右。
64颗这样的灯珠组合到一起,可以做成一盏100瓦的路灯,价格500元左右,照明效果跟额定250W的高压钠灯相当,按一晚上平均亮灯11小时计算,每天用电从3度减少到1度左右。如果是主路,原先要用额定400瓦的高压钠灯,现在可以用150瓦的LED灯替换,一晚上,要省3度电左右。
LED路灯 图源:搜狐科技
2018年,银川将350多条道路的4.5万盏高压钠灯替换为LED灯,运行至今已经6年,每年节约用电4840万度。
除此之外,高压钠灯只有1~2年使用寿命,LED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万小时以上,基本可以用10多年。还有,LED灯的本质就是一组光电芯片,天生更容易与数字技术结合,更容易实现单灯控制和后台监控,运营和维护成本更低。
如果按10年周期算,换成LED灯省下的电费,扣除掉替换设备的成本后,一般可以有大量盈余。
我手里拿的这颗小小的氮化镓基灯珠,说它是凝聚了人类顶尖智慧的科技,一点都不夸张。
要制作出这样一颗灯珠,需要在衬底上生长出氮化镓发光薄膜,整个过程过于硬核,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单说衬底这个环节,目前只有三条技术路线,分属日本、美国、中国,都得到了各自国家的最高荣誉。
日本团队1993年发明蓝宝石衬底路线,随后20年,基于这条路线的LED技术和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我们今天用的LED灯、LED电视和显示屏、手机的LED屏幕等等,大都是从这条根上长出来的。
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赤崎勇领衔的团队,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有日本国内的天皇文化勋章。
不过,这条路线并不完美,首先,蓝宝石是绝缘体,硬度高,难以薄化、切割和剥离,导热性能也比较差,这些娘胎里带出来的特点,导致它无法制成垂直结构的器件,影响发光质量和效率,所以,用蓝宝石衬底制作大功率LED,局限性很大。
美国团队1995年发明的碳化硅衬底路线,在2003年获得美国总统技术奖。
碳化硅在材料属性上是导电的半导体,可以做垂直结构,发光质量好,导热性能也要比蓝宝石高10倍以上,改进了蓝宝石衬底技术的散热问题和晶体质量。
不过,碳化硅路线的硬伤是昂贵,被称为“贵族技术”,一则蓝宝石衬底路线具有先发优势,二则全球半导体产业过去20年向东亚集中,碳化硅路线难以靠低端产品上规模来降本。
南昌大学的江风益教授团队走通了第三条路:硅衬底,也因此获得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硅作为衬底材料的先天优势很突出,兼具蓝宝石和碳化硅的优点,但要在硅衬底上制备高光效LED芯片却一直是个世界级难题。
因为硅和氮化镓材料存在严重的热失配和晶格失配,各国研究者穷尽40余年钻研,迟迟没有找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的理想方法,尤其在前两条路线相继走通之后,硅衬底这一技术路线一度被业界宣判“死刑”。
不过,在中国这个LED制造大国,产业从根源上依赖日本或美国的路线,风险可想而知,国内有很多企业多年来采用蓝宝石路线,其中布满了国外巨头精心埋下的专利“地雷”,这一方面阻碍了中国LED产品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地雷”即使不爆,也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头上。
江风益教授团队要排除的,就是这些地雷,在他的理解中,科研的目标跟产业化是统一的,总共需要完成“0到1”“1到N”和“N到0”三个步骤,先要解决科技成果有没有的问题,然后再把成果转化为N个合格产品,最后把N个产品归0,全部卖出去。
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在企业界或许是常识,在高校里,还真是比较宝贵。
2003年起,江风益教授在南昌大学的半导体发光材料实验室里支起一张床,前前后后经历3000多次实验,终于在硅衬底上长出氮化镓发光薄膜。
2005年实验室出样品,2006年创办晶能光电,2007年建工厂,2008年小批量试生产,2009年显示用小功率LED芯片量产;
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评选“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晶能光电与Apple、IBM一同上榜;
2012年,大功率LED芯片量产被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评为“2012年度新闻事件”;
一连串里程碑之后,我们有了从源头上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整个行业的专利风险就减轻了,如果国外巨头还要上门来找蓝宝石路线的茬,一是要面临相关企业转向硅衬底路线的风险,第二个是他们自己也要掂量掂量,可能免不了以后也要用硅衬底路线做产品。比照中国通信行业,用5G时代的技术专利增量,破解了过去2G、3G时代国外的存量专利壁垒,差不多的意思。
插曲还真有,2016年,国外某知名公司高管带着律师函上门,声称我们侵犯知识产权,经过详细的技术探讨,对方只好礼貌地表示,欢迎良性竞争,兴师问罪变成一场茶杯里的风暴。
最终的扬眉吐气,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尤其是产业化过程,有着与实验室里不一样的艰难。
江风益和团队创办的晶能光电,一开始只是想在产业长链中专注于上游LED芯片的生产,他们想当然地觉得,拥有了源头上的硬科技,又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中下游的封装、照明应用企业自然会趋之若鹜,找上门来求合作。
现实情况却是,中下游企业不买单。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史岱君
-
-
我国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垂直双工位试车台建成投用
2024-05-30 21:21 航空航天 -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024-05-29 16:56 航空航天 -
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圆满完成
2024-05-29 06:41 蛟龙号 -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2024-05-28 19:12 航空航天 -
韩国宇宙航空厅正式成立
2024-05-27 16:15 航空航天 -
丁薛祥出席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
2024-05-26 20:12 -
我国首艘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船正式列装
2024-05-25 07:22 南海局势 -
犹如“火车变轨”,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成功应用
2024-05-19 19:37 能源战略 -
我国种猪有了“国产芯”!打破高度依赖国外局面
2024-05-18 15:02 聚焦三农 -
北京:拟探索分体式飞行汽车城际通勤+城内摆渡应用新业态
2024-05-16 18:03 -
我国量子计算机重大突破!这根“线”一度被日本垄断…...
2024-05-16 10:15 科技前沿 -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怎么建?要攻克三大难题
2024-05-16 10:10 超级工程 -
“超级显微镜”升级!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2024-05-15 17:02 科技前沿 -
谷歌放大招,AI搜索引擎来了
2024-05-15 08:41 大公司 -
硬刚!“中企起诉美国防部”
2024-05-14 17:34 -
“类人速度”新模型来了,AI进入《她》时代?
2024-05-14 10:02 人工智能 -
刷新纪录!我国科研团队破解工程建设哥德巴赫猜想
2024-05-12 20:24 超级工程 -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最远中性氢星系
2024-05-11 16:27 -
高铁崇明站预计年内开工建设
2024-05-11 13:56 高铁世纪
相关推荐 -
“是谁说我们1000万美元搞AI,肯定没戏?” 评论 107欧洲AI界:令人鼓舞!感觉自己又行了 评论 158“要是特朗普听了英伟达的,中国将大胜” 评论 152DeepSeek创始人,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 评论 181美准商务部长扬言:要对中国征最高水平关税 评论 257最新闻 Hot
-
鲁比奥泼脏水:一旦开战,中国能关闭巴拿马运河
-
“是谁说我们1000万美元搞AI,肯定没戏?”
-
美国24年来最严重空难!“恐无人生还”
-
欧洲AI界:令人鼓舞!感觉自己又行了
-
克宫证实
-
“DeepSeek不是我们的对手,但…”
-
多名美花滑运动员在机上,“俄花滑世界冠军也在”
-
“要是特朗普听了英伟达的,中国将大胜”
-
巴西组织怂恿卢拉:查中国电动汽车
-
特朗普下令在这建立“集中营”,可关押3万非法移民
-
美国鸡蛋价格飙升,白宫新闻发言人甩锅
-
DeepSeek创始人,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
-
谷歌擅自改名,墨西哥:会要个说法
-
美准商务部长扬言:要对中国征最高水平关税
-
急了!特朗普考虑,英伟达特供版也不卖中国
-
DeepSeek在意大利无法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