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数千警察为22岁同事送葬,“体制让人失望”
-
刘程辉曰清、曰慎、曰勤
最后更新: 2022-01-30 11:47:11【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
当地时间28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上空飘着雪花,几十辆警用摩托车闪着红蓝警灯,穿过数千名身穿制服的警察汇成的深蓝色的海洋。“通常街道上繁忙的景象不见了,气氛肃穆而安静,只剩下警车驶过的嗡嗡声响。”
这天,纽约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葬礼,送别上周遭枪击身亡的拉丁裔年轻警察——22岁的杰森·里维拉(Jason Rivera)。此前在处置一起家庭纠纷的电话报警时,里维拉和另一名27岁的同事威尔伯特·莫拉(Wilbert Mora)突遭黑人枪手“伏击”身亡。此时,距离里维拉进入警局仅仅过去14个月。
《纽约时报》28日报道:数千人哀悼一名“改变世界”的警官
综合《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9日报道,里维拉的葬礼在纽约市标志性建筑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举行,出席人员包括遇害警察家属、纽约州州长凯西·胡赫尔(Kathy Hochul)、纽约市长及其他州、市级官员。
28日午后,身穿深蓝色制服、戴着白色手套的警察抬着里维拉的灵柩进入教堂。而在教堂之外,统一制服的数千名警察在大雪中整齐地聚集在一块,倾听着教堂内政府官员及家属的致辞。
28日纽约市举行声势浩大的葬礼,送别遇难警官里维拉(图自社交平台,下同)
里维拉是纽约殉职警察中最年轻的,14个月前刚刚进入警局。葬礼上,他的遗孀多米尼克·卢祖里亚加(Dominique Luzuriaga)忍不住啜泣,她声音略显嘶哑地说道,失去了丈夫,她的内心感到无比空虚。
“我不敢相信你离开了我。当我看到你裹着床单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听不到我和你说的话,我崩溃了,”卢祖里亚加在悼词中说,“虽然我有成千上万的警察兄弟姐妹,但没有你,我是最孤独的。”
她还直指,无论是警察,还是民众,大家都不再感到安全,“这个体制一直让人失望”。
今年新上任的民主党籍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Eric Adams)曾担任纽约市警察局局长,他在悼词中再次誓言,要与夺走这位年轻警官生命的“无谓暴力”作斗争。
亚当斯说,当他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与里维拉的相似之处时,他感到一种“特别的痛苦”。
“当我想起他的时候,我不禁回想起我的生活,”亚当斯把遇难警察誉为英雄,并为这起事件向警察的父母道歉。
《纽约时报》22日关于枪击事件的报道
据美媒此前报道,当地时间21日下午6时许,纽约警局接到了一名女子拨打的报警电话。这名女子称,她当时正在和47岁的儿子拉肖恩·麦克尼尔(Lashawn McNeil)争吵,并遭到对方口头威胁,她希望警察能尽快赶到他们位于哈莱姆区的公寓里进行调解。
接警后,里维拉、莫拉及另一名同僚到达了女子住所。然而麦克尼尔起初拒绝调解,一直躲在走廊尽头的卧室里不肯出来。于是,里维拉和莫拉便沿着一道狭窄的走廊慢慢靠近卧室,边走边喊着麦克尼尔的名字。
突然,麦克尼尔在没有发出警告的情况下,举起黑色手枪“伏击”了两名警察,当场打死了里维拉,并导致莫拉重伤。
莫拉最后不幸于25日被宣布死亡,而枪杀警察的麦克尼尔被现场的另一名警察击中两枪,经过3天的抢救后,于24日身亡。
枪杀两名警察的黑人男子麦克尼尔(图自NYPD)
遭麦克尼尔枪杀的两名警察里维拉(左)和莫拉(NYPD图)
26日,莫拉的遗体被送往曼哈顿的一家殡仪馆,数百名警察聚集在那里默哀。当护送遗体的车队驶过街道时,现场出奇地安静,只有直升机盘旋的声音。
亚当斯在推特上写道,“莫拉是纽约最优秀的警察,他的死不会白费。纽约警察局的各位:我知道你们和你们的家人今天所感受到的痛苦,但我也知道,你们的城市与你们站在一起。我们将永远这样做。”
26日,莫拉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数百名纽约警察为他送行(图自《纽约每日新闻》)
加上这两起事件,仅上周纽约就发生了四起袭警枪击案。《纽约时报》写道,这残酷的事实提醒着人们,即便是报警电话这样的日常警务,也可能引发致命的暴力。
美国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在纽约市警察局工作了23年的资深人士基思·泰勒(Keith Taylor)表示,21日的枪击事件揭开了家庭报警电话中最糟糕的噩梦场景,这是警察工作中常见的一部分任务,但可能在瞬间变得危险。
“你不知道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没有掌握的,当你走进别人家的时候,有很多事情你都摸不准,”泰勒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日常的报警电话就足以造成致命后果,这也就是说没有一通电话是普通的。”
在2014年,纽约市也发生过两起类似的“伏击”事件。当时布鲁克林区华裔警察刘文健(音译 Wenjian Liu)和其搭档拉斐尔·拉莫斯(Rafael Ramos)正坐在无线电车里,一名枪手走近他们并突然开枪,致两人身亡。这起案件在当时还曾掀起针对“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警察的命也是命”运动。
美媒评论道,时隔超过六年的两起案件,无论当事人的处境如何不同,在外界看来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不无关联。
24日,亚当斯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公共安全计划,应对纽约市不断激增的枪击事件。他形容枪击案是“对纽约市的袭击”,也是对这座城市的儿童和家庭的袭击,他呼吁各方团结一致“拯救这座城市”。
总人口约为900万的纽约,去年报告了488件凶杀案,比2020年增加4.3%。根据纽约警察局的统计数据,截至1月16日,各行政区的枪击事件与去年同期增加了16%。
2020年弗洛伊德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全美各地反对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针对警方暴力执法的示威此起彼伏。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数据显示,随着美国国内针对警察的暴力事件数飙升,去年被害身亡的警察数量达到73人,此前一年仅为46人,这一数字创20年来的最高纪录。
福克斯新闻网28日统计过一个数字——仅在过去不到48小时内,美国就有至少6名执法人员遭枪击。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分析称,美国警察的军事化和激进化导致了大量误杀事件的出现,而其引发的抗议活动,又再次引来警方的暴力镇压。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导致美国国内警民对立持续、骚乱难以平息的根本原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刘程辉 
-
与两名联合国专家遇害案有关,刚果(金)51人被判死刑
2022-01-30 10:27 非洲之窗 -
英国要在北约搞“大动作”
2022-01-30 10:14 乌克兰之殇 -
日本称朝鲜试射弹道导弹:飞行最高高度达2000公里
2022-01-30 08:20 朝鲜现状 -
哈萨克斯坦为何能迅速挫败带“颜革”背景的“未遂政变”
2022-01-30 07:41 -
美国新增确诊29万例、死亡2027例
2022-01-30 07:36 美国一梦 -
两架运-20赴汤加运送救灾物资后返部归建
2022-01-30 06:51 -
哈萨克斯坦总统:我们将继续研究中国,学习中文
2022-01-30 06:37 -
俄乌冲突“打”到克罗地亚政坛去了
2022-01-29 22:46 欧洲乱局 -
韩国教授声称要“发起运动”,在春节英文译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 22:30 三八线之南 -
俄乌首脑将在北京会面?克宫: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2022-01-29 22:13 乌克兰之殇 -
马斯克:我出5000刀,把这个跟踪我的推特关了
2022-01-29 20:28 美国一梦 -
烧火车、堵铁路...印度一场招聘引发的抗议,没那么简单
2022-01-29 20:25 印度惊奇 -
世卫日籍高官遭举报:种族歧视下属、向日本泄密
2022-01-29 20:24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英国大学打上了“性别预警”
2022-01-29 17:59 不列颠 -
美国副国务卿纽兰:对俄强硬派,曾给乌克兰颜色革命者送饼干
2022-01-29 17:55 美国一梦 -
澳总理警告侃爷:不打疫苗,别来开演唱会
2022-01-29 17:20 -
“因为新冠,500万英国患者被迫拖延治疗”
2022-01-29 16:3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面对立陶宛、中国,德国的表现'不道德'”
2022-01-29 15:21 -
日本执意为强征劳工矿山申遗,韩国政府:深表遗憾
2022-01-29 14:54 -
白宫炫耀拜登经济数据,y轴被嘲
2022-01-29 14:25 美国一梦
相关推荐 -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1“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21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23“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111最新闻 Hot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
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
又发癫!“没了中国,英国你能行?”
-
特朗普夸口:特鲁多说了,没美国就没加拿大
-
“就算加100%关税,中国口罩也比美国货便宜”
-
暴跌71%!马斯克叹气:我劝过特朗普,听不听由他
-
12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收手吧
-
特朗普警告泽连斯基:再打3年,你国都没了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