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仁、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后更新: 2024-06-24 13:26:33新华社消息,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科技界的崇高荣誉,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85岁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61岁的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其坤院士获得。其中,薛其坤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自1999年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共有吴文俊、袁隆平等37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继2021年11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有报道指出,这相当于积累了3年的项目在角逐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其获奖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最终突出重围的项目可谓优中选优。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最受关注的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李德仁、薛其坤获得。
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
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持续产出,自然科学奖连续9次产生一等奖。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中,45岁以下完成人超过一半。
重点突出国家战略导向
科技奖励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制度,是我们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奖工作突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特点。
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作出创造性贡献作为提名和评审的重要原则,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优化评审组设置和评审委员会专家构成,强化重点领域。
完善提名机制。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办法》,压实提名者对材料把关、协助异议处理核查等责任,要求提名者与候选者所在单位对候选者政治、品行、作风、廉洁等情况做好审核把关。
加强评审把关。按照水平高、作风硬的要求严格遴选专家组评审委员会,加强评审信誉管理,强化纪律约束,加强对候选者的诚信审核,依规做好异议处理工作。
国家科技奖时隔2年多再颁发,获奖难度为何大幅提升?
今天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这是2021年11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过去两年多来,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评奖周期等经历了什么改革和优化?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奖,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
“这两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做了优化和完善,加强了党中央的领导,并对评奖周期进行调整,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两三年一次。”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说,“今后,国家科技奖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求越来越高。”
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这份文件指出:要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
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公布,修改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重大事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从国办文件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可以看到国务院对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评奖周期、奖励质量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优化举措,让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的“金字塔尖”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和公信力。
在提名制度和机制方面,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工作较过去更为严格,要求压实提名单位和提名专家的责任,加强对科技项目及其完成人的审核把关。同时,由以往的各省区市不限额提名改为限额提名,名额根据过去3年提名项目的获奖率确定。
今天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已显示出改革和优化的成效。从奖励数量来看,获奖项目与2020年度基本持平,但奖励质量显著提升。这是因为,2021、2022年度都没有颁发国家科技奖,相当于积累了3年的项目在角逐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其获奖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最终突出重围的项目可谓优中选优。
- 责任编辑: 范维 
-
我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
2024-06-24 09:19 嫦娥奔月 -
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
2024-06-23 14:58 航空航天 -
纯度达99.9%!中国团队实现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
2024-06-23 08:07 观察者头条 -
全球首台!这一重要装备研制成功
2024-06-22 13:09 中国精造 -
“加拿大决定跟,但也怕…”
2024-06-21 18:08 -
中国科学家发现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突破性新疗法
2024-06-21 07:27 -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月4日开幕,特色亮点抢先看!
2024-06-20 16:00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正式建成投产
2024-06-19 15:17 能源战略 -
“千里眼”最大“角膜”:相当于把北京五环内地面平整到高低差小于1毫米
2024-06-19 09:10 中国精造 -
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上海建成运行
2024-06-19 08:15 -
“美国在核电技术上落后中国10-15年”
2024-06-18 16:42 -
黄建新被AI修复开国大典画面惊到:完全变了
2024-06-18 09:05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马斯克:未来无需手机,脑机芯片将替代
2024-06-18 08:22 -
最新研究!我国科学家发现流感病毒关键受体
2024-06-15 09:05 -
我国首颗探日卫星,又有新发现
2024-06-14 13:45 航空航天 -
“是时候准备好应对40℃极端高温的世界了”
2024-06-13 09:08 极端天气 -
本源SL1000国产稀释制冷机成功下线
2024-06-12 15:07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月球“取货” “快递”如何带回地球?
2024-06-07 07:12 航空航天 -
SpaceX“星舰”第四次试飞取得成功
2024-06-06 21:34 航空航天 -
嫦娥六号携带月背珍宝完成“太空接力”
2024-06-06 15:30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16“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104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34“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12“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30最新闻 Hot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又一顶尖化学家,从日本回中国
-
法国高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1死3伤,嫌疑人为15岁学生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