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亮视野李勇: 这种光学元件和材料,全球70%都是从中国出去的
最后更新: 2022-01-25 22:02:26阵列光波导全球最有名的是以色列Lumus,他们产品量产的性能一致性一直不是很好,良率低,成本也就很高,一片镜片可能要1000美金,只能军用,我们这几年的迭代,建立了自己的Know-how和整个供应链条,基本上我们可以做到一片几百块人民币,然后整个良率也可以到90%以上。
衍射方面的衍射光波导和体全息光波导,这方面确实,我们国内会稍微的差一些。因为它们更多还是利用了一些半导体的制造工艺,咱们国内的配套厂商还是偏少,量产性能有差距,当然现在行业还在很早期的阶段,好的技术并不是靠闭门造车出来的,肯定是要通过不断在市场中去迭代优化的,你可以看到我们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市场,我觉得我们是有机会去在这方面补上差距,我认为我们短期内还是非常有机会迎头赶上的。
观察者网: 您刚才谈到了阵列光波导在国内的产业配套优势,但另一方面,产品良率也是制约其一大因素,另外在特定角度看,棱镜阵列会在镜片上形成明显的条纹,您怎么看待阵列光波导的这些劣势?
李勇: 阵列和衍射目前还是各有千秋,光学效率是阵列光波导的核心优势,比如说我们图像源输出的是1万尼特亮度,可能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千尼特,而衍射光波导的效率就非常低,如果你有关注最近几款大厂的单色光AR眼镜性能参数,他们用MicroLED几百万尼特的亮度,最后才能实现入眼1000多尼特。可能整个效率是万分之几。
另外一点你可以看到,这种阵列光波导的隐私性比较好,你从正面看的话是看不到图像的,但你如果看衍射镜片的产品,哪怕不是佩戴者,站在对面的人也能看到这个显示的信息,所以我们认为,阵列光波导是比较适合做眼镜式产品的,反过来如果做头盔的产品,阵列就不太适合了,因为它不能实现上下的可视区扩展,现在阵列光波导实现量产的还是一维扩瞳的产品。
您刚才提到的另一个问题,视觉上的“条纹”,这个我们国内也在探索一些新的工艺,比如说中间不用胶,用分子间的键和,这无胶胶合的工艺叫光胶,可以改善这个问题。
(典型几何阵列波导镜片,可见微小棱镜形成的“条纹”)
观察者网: 您如何看待同样利用衍射原理的衍射光波导和体全息光波导,后者是否在制备工艺上门槛更低?
李勇: 我们对于衍射和全息也都有一些布局,浙大那边一位副院长,也是我们联合创始人郑老师,他实际上是国内最早做衍射光波导技术的,之前和某所去做机载平显和头显。
构成衍射现象的微结构可以分两类,一种是表面浮雕,就是现在通称的衍射光波导,在平面上生成纳米尺度的光栅微结构,全息光波导则是采用有机材料,一种光致折射率变化的材料,根据你曝光的程度不同,材料的折射率性质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不是直接形成平面上的形貌,但是它内部的材料性质发生变化,这种叫做体全息光波导。
表面浮雕光波导,需要用到纳米压印工艺,全息光波导就不需要了,我只需要两束激光去干涉,然后去形成这种需要的条纹就可以实现,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他受限于有机材料本身的稳定性,而且你在曝光过程中,光路的湿度,温度,包括一些抖动,都会影响到产品的性能。所以目前比较成熟,通过了量产验证的还是浮雕光栅的工艺,体全息工艺一致性还是没有得到充分验证。
观察者网: 浮雕光栅的制备,可能会涉及到更底层的一些基础支撑,比如像仿真的软件,或者像生产检测的设备、材料,甚至包括IP?这方面以您的了解,国内是不是对国外还有很高的一个依赖度?
李勇: 目前来看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底层的设备,还有包括像你提到一些仿真软件上,AR光学制造,底层的设备还是基本上类似半导体的,只是相对来讲,做的精度没有那么高,可能还是一二百纳米的级别,不像咱们做芯片可能需要28纳米,甚至7纳米的制程,现在要求还是没有那么高。尽管如此,生产设备可能还是依赖于进口的。
国内现在很强调硬科技的发展,我相信这方面的短板我们能够一点点补上,我觉得未来还是很有机会的,尤其是现在这种半导体产业链的投入强度,可能短期内适配高端芯片会比较困难,但是做光学元件儿,我觉得反而门槛没有那么高,可能会是更适合去磨练设备和工艺的一个战场。
观察者网: 去年以来业内不少人已经开始讨论光学超表面,您怎么评价这个技术方向,光学超表面会颠覆现有的三条光波导技术路线么?
李勇: 超表面其实我们也有投入,包括我们也拿了一个北京市科委的重点研发计划,就是做超表面的光波导。
实际上超表面这个技术来自于超材料,他只是把这个超材料平面化。他最早用在光学光波波段,是2016年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开创的。它的优势就是它可以直接在一个平面上去构建对于光相位的调控,这样会带来很多优点,可以非常灵活地去处理光波,控制光线,同时,采用薄膜型材料去替代体材料,整个重量也可以显著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超表面制备需要依赖半导体光刻工艺,目前意法半导体就在配合苹果开展这方面研究,目前国内相应规格的光刻机研发也比较顺利,有望两三年内实现国产替代。
观察者网: 最后一个问题,亮亮视野AR+AI的解决方案交付模式,在B端很有差异化,我们设计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考虑?
李勇: 对,我们提供的就是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从自研关键器件,到平台,到系统,到终端硬件,都是我们自研自产的,因为我们考虑到目前AR产业生态仍然很不完善,客户需求是需要去挖掘和形塑的,所以我们想要形成与客户的共建,更有针对性地、敏捷地进行研发,并且能实现商业落地,这个过程里我们确实看到了AR与B端、C端结合的一些早期机会,包括我们今年新出的一款AR字幕助听眼镜,就是服务于听障人群的,软硬件由我们自研,但是里边的转写引擎,我们是跟科大讯飞、包括字节跳动来合作的。
观察者网:好的,感谢李总接受采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李沛 
-
未来工厂离我们还有多远?
2022-01-25 11:55 -
我国新型发动机飞行演示验证试验成功
2022-01-24 14:30 航空航天 -
数字经济的赶路人与筑路人
2022-01-22 09:58 中国精造 -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运抵文昌,2月下旬至3月上旬择机发射
2022-01-21 13:52 航空航天 -
潘自强院士逝世,曾推动我国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
2022-01-19 15:35 -
跟风减肥变厌食,轻松锻炼存在吗?
2022-01-19 15:11 -
俄反卫星试验碎片与我卫星擦肩而过,最近14.5米
2022-01-19 13:12 航空航天 -
中国团队“更灵敏”试剂盒获批上市:可精准探测奥密克戎等变种
2022-01-15 15:3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发布中国首颗全自研8K画质芯片,海信:技术就是“确定性”
2022-01-13 15:35 大公司 -
一加 10 Pro发布 刘作虎:2021年全球出货量超千万
2022-01-11 16:43 大公司 -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冠肺炎治疗新策略
2022-01-10 07:5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
2022-01-07 21:48 嫦娥奔月 -
我国科学家发布6G成果:通讯速率较5G提升10-20倍
2022-01-05 19:36 科技前沿 -
航天科技:今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
2022-01-05 08:04 航空航天 -
天问一号传回世界首张探测器与火星合影,谁拍的?
2022-01-01 08:12 航空航天 -
1056秒!中国人造太阳运行时间突破千秒
2021-12-31 13:47 科技前沿 -
2021圆满收官!长征火箭全年48战全胜!
2021-12-30 08:27 航空航天 -
最新研究:2019年秋季前,新冠病毒已分别在亚欧缓慢传播
2021-12-29 22:5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星链计划,“前科”累累
2021-12-28 22:11 观察者头条 -
2022十大科技趋势发布:硅光芯片将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2021-12-28 14:17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263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286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42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