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门“接听”火星信号,亚洲最大单口径天线完成验收
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一个关键设备,随着火星探测器逐渐飞抵环绕火星轨道,我国自主研制的70米口径全可动天线,也是亚洲最大单口径天线,也将正式上岗。
今天(3日)下午,这座天线的验收会在北京举行,正式交付给它的用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总台央视记者:我现在就是在这个70米口径天线的内部,来到这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大,脚下就是天线所采用的反射面板,它的面积有4560平方米,相当于10个篮球场的大小,这个天线的高度有72米,重量有2700吨,在整个火星探测任务当中,它主要承担的就是数据接收的任务。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使用的天线,有35米、40米、50米等多种类型,但是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远,已经投入使用的天线无法满足接收火星探测器回传数据的需求。而这座70米口径的天线,可以说是为火星任务专门定制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应该是目前亚洲口径最大的一个全可动的天线。天线建设就是为了我们能接收到4亿公里远距离的一个微弱的火星的科学探测数据。
目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在逐步靠近火星,预计近期将会被火星引力场捕获,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随后火星探测器上携带的多种科学载荷将陆续开机,并回传数据。而能否接收到这些数据,也是本次火星探测任务成败的关键一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如果是说我们都接收不到火星探测的科学数据的话,我们火星探测就是失败的,没有意义的,所以它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要接收到火星发回来的信号,也是事关着火星探测工程的一个成败。
双曲面接收 捕捉4亿公里外科学数据
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远,火星探测器上发出的信号在回传过程中,会随着距离的变大而衰减。为了捕捉到这些珍贵而又微弱的信号,研制团队采用了大口径双曲面天线来接收数据,既保证能够接收到足够的信号量,同时也保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
形象地说,从火星探测器上回传数据,就相当于在探测器上用一支激光笔照向地球。虽然信号在火星探测器一端是一个点,但由于传输距离的不断变大,信号在到达地球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放大很多倍的圆形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随着距离变远,它的能量是在衰减的,它的密度在变小,能量密度在变小,就是我们接收到的单位面积里面的能量就会越少,所以需要一个大面积的天线才能把能量集中起来,才能拿到。
而为了捕捉到这些带着探测数据的信号,天线在接收数据过程中,采用双曲面反射,信号通过集中、放大等一系列环节,最终才能将捕获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后续的分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首先接触的是脚底的反射面板,然后再把它反弹到副面去,然后再折回到馈源里面,接收机要把它微弱的信号我们再放大,放大后再做传输,再做处理。
尽管数据信号经过多次反射,能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衰减,但由于信号持续不断传向地球,所以只要接收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打到各个地方的信号,只要它是同相的,也就是同时来的信号都是一样的,信号量越多它信号会越强,然后越强的话我们就可以同一次送更多的信息,这样我们能够更多把它解出来。
正式上岗探火任务后 每天将接收大量数据
在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中,轨道器和火星车上共搭载了13台科学设备,在开始环绕火星探测后,就会开始大量回传科学探测数据。而由于火星和地球的位置一直处在变化中,所以,天线要时刻处在动态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能够获取到回传的数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这个天线就相当于一个火星到地球的一条路,这条路上要跑车,这车要把那些数据运回来,要把它拿回来,所以它相当于一个信息的高速公路。天线实际上是和卫星探测器联络的唯一途径,只有这个途径能把信息传回来。
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飞向火星的半年多时间里,70米口径天线已经开始进行测试工作,大概每个月会接收一次科学数据。随着探测器距离火星的距离逐渐拉近,天线获取数据的频次提升到10天左右。正式开始工作后,则每天都会接收大量回传数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接收火星数据的时候,它肯定就是跟着火星走。它的方位可以旋转360°,可以俯仰90°,所以这个范围只要我们看得见的天区,我都可以接收数据。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徐静 吴天白)
- 原标题:专门“接听”4亿公里外火星信号!亚洲最大单口径天线完成验收
- 责任编辑: 连政 
-
论文复核专家组副组长:图片误用未影响论文发表及研究结论
2021-02-03 08:52 -
论文复核专家组组长如何确定:被多人婉拒,最后找到钟南山
2021-02-02 15:23 -
中国科学报还原:裴钢论文“未发现有造假”调查结论如何出炉
2021-01-29 07:09 -
中外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迄今宇宙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
2021-01-28 07:16 天文 -
杨浦网络“双新”联盟成立,倡议“清朗网络”
2021-01-21 12:07 商业 -
习近平: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2021-01-20 11:33 新时代之声 -
中国科研团队在牛筋果中发现抗阿尔茨海默病先导化合物
2021-01-20 09:05 医学 -
2021宇航首飞!长三乙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2021-01-20 06:39 航空航天 -
治疗精神分裂症,首个纯“国产药”来了
2021-01-19 07:43 医学 -
美国麻省理工知名华人教授陈刚被捕
2021-01-15 10:39 海外华人 -
10万亩“海水稻”亩产超400公斤,已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
2021-01-15 09:48 聚焦三农 -
科技日报:固态电池尚未走出实验室,蔚来电池仍是“半固态”
2021-01-14 08:46 新能源汽车 -
世界首台!设计时速620千米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2021-01-13 10:48 -
我国首次实现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效率比国际提升6000多倍
2021-01-13 10:22 科技前沿 -
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数字经济合作
2021-01-12 10:43 中国论坛 -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自然界新矿物“空锌银黝铜矿”
2021-01-12 09:39 科技前沿 -
华龙一号福清核电6号机组冷态性能试验成功
2021-01-12 08:49 核电 -
国内首条稀土纳米断热材料生产线筹建 目前由美日欧垄断
2021-01-11 10:44 科技前沿 -
全球首次确认:患癌孕妇生产时癌细胞转移给婴儿
2021-01-07 11:19 医学 -
4600公里!中国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
2021-01-07 08:13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97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06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26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51“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1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