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
最后更新: 2020-09-21 09:19:49微信公众号“中国探月工程”9月21日消息,2020年9月20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操作下,天问一号探测器4台120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20秒,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并在轨验证了120N发动机实际性能。
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60天,距离地球约1900万千米,飞行里程约1.6亿千米,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正常。
中途修正是指在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轨道偏离进行修正,使探测器更贴近理论轨道飞行。天问一号发射入轨和第一次中途修正的精度很高,本次修正量很小。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的航天”微信公众号同日发文,介绍天问一号要轨道修正和深空机动的原因:
我们知道,火星虽是地球的邻居,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却在5500万到4亿千米之间不断变化,这远远超过了地月之间38万千米的平均距离。在选择火星探测窗口时,需要利用地球和火星每次靠近的机会,提前几个月发射,这种机会每隔约26个月才会出现。
2000-2022年地球和火星距离变化,各探测任务在太空中飞行的时间区间
探测器的奔火之旅,轨道按照探测窗口不同,可能长达5-7亿千米,耗时6-11个月不等。距离和时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实际飞行情况极其复杂,理论轨道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必须通过轨道修正和深空机动去尽量逼近。
火箭入轨精度
火星探测器结构复杂、飞行距离远、重量较大,对火箭要求很高。例如“天问一号”要一次完成“绕、着、巡”三大工程目标,它需要中国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
长征五号发射“天问一号”的壮观场景
火箭推力强劲,往往设计成多级,每级数台发动机同时工作,最后一级甚至需要多次滑行和点火,最终才是星箭分离,整个过程随时都可能会带来微小偏差。因此,完美的入轨位置从来都只是理论值,人类目前任何一款火箭都无法达到。
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火星探测器,从出发时,就已经有了些许轨道误差。好在这个误差尚处在起步阶段,越早修正就能避免更多误差积累。
火星探测器经历极其复杂的受力扰动
举个最简单、也是航天领域最经典的三体问题:当三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自由移动时,它们的轨道就完全无法预测,没有准确模型能够描述,只能不断给出限定和假设,尝试通过各种数值法去逼近。这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无解”。
而对于火星探测器而言,远远不止三体问题这么简单。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例如恒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空间碎片、星际分子云甚至人类尚未发现的天体等,不计其数,它们都在向火星探测器施加万有引力。甚至隔着屏幕的你我,从理论上讲,我们也在努力把它“吸回地球”,只不过这个力太过渺小而已。
太阳系的万物都在影响火星探测器轨道©️NASA+中文注释
实际情况还要更加复杂,会有很多非引力项存在,它们又可以叫做非保守力。例如太阳辐射的光子会打在探测器表面产生光压,探测器本身热辐射,探测器星载仪器开机引起的辐射,相对论效应……等等。这些力随着探测器的工作状态、在太阳系内位置、太阳活动强度、空间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且这些因素几乎不可能准确预测。
因而,即便最聪明的航天轨道专家使用最厉害的电脑,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依然只是“纸上谈兵”,不可能接近真实,只可能尽最大可能接近。
轨道修正和深空机动本身也不精确
如果把“天问一号”飞往火星比做驾车行驶,或许更容易理解:
它有一条规划好的线路,这叫预定轨道。
但基于前文分析,大家也了解它一定会跑偏一些,所以需要偶尔微调方向盘,让它保持在车道中间——这是轨道修正,是小修。
而车道也不是完美的直线,当需要拐弯时,你需要更大程度打方向盘——这是深空机动,是大机动。
打方向的过程中,也是你不断了解方向盘性能的过程,这对于深空探测器更是如此。在进入太空前,所有的测试都是在地面进行,但地面不可能代表真实的深空环境,更何况地球和探测器之间往往要面临非常大的双向时延,最远时往返通讯需要数十分钟。因而,轨道推进系统和姿态控制系统执行命令的精度到底如何,当然也需要进入轨道后评估测试,帮助后续的修正和机动做得更好。
“天问一号”前往火星之旅,需要航天人全程保驾护航
所有因素综合下来,任何一个火星探测器都不可能飞在一条理想的地火转移轨道上,中间需要数次轨道修正和深空机动。对于“天问一号”而言,需要1次深空机动和4-5次轨道修正。
轨道修正次数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工作状态极其理想,可以减少;考虑到具体情况,也可能增加。这也是所有火星探测器的普遍情况。
2020年8月2日7时整,刚出发不久的“天问一号”完成了首次轨道修正,3000牛推力的发动机工作20秒钟。一方面,它可以修正火箭入轨误差和初始轨道偏差,毕竟刚起步阶段极其重要,一定要小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另一方面,也让航天人对推进系统的性能有了全方位了解,能让后续的修正和机动操作更加准确。
9月20日23时整,天问一号探测器4台120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20秒,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并在轨验证了120N发动机的实际性能。在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下,天问一号发射入轨和第一次中途修正的精度很高,因此本次修正量很小。
“天问一号”飞行约7个月才能到火星,前途漫漫,充满挑战,背后支持它的是中国航天人的“最强大脑”。
- 责任编辑: 李天宇
-
上半年我国激光显示专利超7000项,走在世界前列
2020-09-20 09:43 科技前沿 -
韩正武汉调研华为、长江存储等: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
2020-09-18 09:48 科技前沿 -
中科院院长: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
2020-09-16 21:08 科技前沿 -
荣耀发布游戏本,英特尔站台
2020-09-16 18:17 TMT观察 -
国内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2020-09-15 14:29 科技前沿 -
“一箭九星”!长征十一号成功完成海上发射
2020-09-15 09:47 航空航天 -
出售ARM仍未解困境,软银重启私有化讨论
2020-09-14 16:01 大公司 -
软银同意将ARM出售给英伟达,价格400亿美元
2020-09-14 07:50 -
国药新冠灭活疫苗紧急接种数十万人,海外平行对照零感染
2020-09-11 10:4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首款鼻喷新冠肺炎疫苗开展临床试验,由厦大参与研发
2020-09-10 15:4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日美联合试采可燃冰 从阿拉斯加开始
2020-09-10 08:43 能源战略 -
“嫦娥四号”多项原创性成果公布
2020-09-09 08:42 航空航天 -
三星将于11月底关闭在华唯一电视工厂
2020-09-08 10:19 TMT观察 -
中文期刊不行,“SCI”有多大的锅
2020-09-08 08:15 -
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2020-09-06 12:05 -
-
卢伟冰少了一个对手?荣耀申开朗宣布“退休”
2020-09-05 10:35 手机 -
中国“慧眼”卫星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
2020-09-05 08:20 航空航天 -
日本探测器12月将“路过”地球,“放下”小行星样本后继续远航
2020-09-04 09:39 航空航天 -
华为提出的“全场景智慧”如何实现?听听这些院士怎么说
2020-09-03 18:31 华为
相关推荐 -
印尼总统:中国始终致力于反帝反殖,向中国致敬 评论 112哈佛荣誉校长竟称:这是给中国的“大礼” 评论 184公募改革“触及灵魂”,中国正破解金融的世界性难题 评论 110特朗普为何突然对欧盟发难?“嫌对华施压还不够” 评论 113“越谈越僵!最急着签的都杠起来了”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哈佛荣誉校长竟称:这是给中国的“大礼”
-
加沙医生前线救死扶伤,家中十个孩子九个被以军炸死
-
敏感海域,日巡逻艇突然发射实弹,打完才想起没警示
-
特朗普为何突然对欧盟发难?“嫌对华施压还不够”
-
特朗普自夸:我“重建”美军
-
俄军称又控制三个居民点,乌军否认
-
用没用翻译?俄乌突然吵起来了
-
“越谈越僵!最急着签的都杠起来了”
-
“推倒重来要几十年!没有中国我们根本无法生产”
-
美欧这事儿闹的,还扯上中国…
-
印军称击毙一名巴基斯坦越境者,巴官员称印方“含糊其辞”
-
特朗普胡诌:有学生2+2都不会,怎么进的哈佛?
-
内蒙古一地突降大雪,多匹马被冻死
-
美议员跑加拿大求“复合”:咱有共同“敌人”,中国啊
-
“美国给中国送大礼,共和党人这下该解释麻了”
-
特朗普威胁三星: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