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天眼”工程数据体系基本形成,卫星数据自给率达80%
关键字: 高分六号天眼工程 高分六号中国高分家族再添一名“天眼”神探。
据中青报6与11日报道,2日,高分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一颗低轨光学遥感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实现精准农业观测的高分卫星。至此,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称“高分专项”),继高分一号到五号之后,迎来又一位步入太空的新成员。
高分专项被誉为“天眼”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与之一起进入专项名单的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等项目。
2010年该专项全面启动实施。如今8年过去,高分家族在千呼万唤之中,逐渐崭露头角,多颗高分兄弟在轨服役,仿若一个个高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相机,观测地球母亲。
高分专项工程总师、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童旭东说,迄今为止,我国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数据体系已基本形成。
高分六号模拟图 图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高分老大哥迎来“配对者”
此次高分六号升空后,将和在轨的高分一号组成星座,开启“高分家族”组网新篇章。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分六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说,两者将形成“2米/8米光学成像卫星系统”,大大缩短重访时间间隔,“时间分辨率从4天缩短到2天”。
作为高分家族里的老大哥,高分一号早在2013年4月就已成功升空,到如今和高分六号“配对”,已等了5年之久。
肩负着高分家族开疆拓土的使命,高分一号的最大特点是“大幅宽成像”,能将视野范围内800公里的事物都纳入进来, 4天即可完整观测地球。
根据白照广的说法,5年来, 高分一号已向我国的国土资源系统、地质行业及科研院所等100多家单位和机构提供了大量遥感图像数据,成为遥感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卫星之一,被誉为“看得广、看得快、看得准、看得清、应急效果好”的卫星。
一些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发生时,也能看到高分一号的身影。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数据统计,不管是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还是2014年马航失联事件,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深圳山体滑坡事件,高分一号都曾向相关部门和行业贡献了自己的“见识”。2014年,高分一号还“入列”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值班卫星,成为我国第三颗入列值班卫星。
高分“二哥”视力最牛
高分一号升空后,时隔一年半,高分二号在2014年8月升空,其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民用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分辨率时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研究员、高分二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潘腾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空间分辨率两米的高分一号,能看到地面的小轿车;那么,空间分辨率达到亚米级的高分二号,就能看到地面的自行车。
潘腾说,高分“二哥”浑身是“宝”,它的身上,有两台分辨率为1米全色/4米多光谱组合而成的相机,这是现今我国焦距最长、分辨率最高的民用航天遥感相机,也是国际上同等分辨率幅宽最大的遥感相机。
也因此,高分二号成了我国迄今研制的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遥感卫星,具备高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和幅宽大于45千米的成像能力,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光学遥感卫星的水平。
此外,高分二号还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其国产化程度达到98%以上,关键单机和部件全部是我国自主研制——是高分家族中单机国产化程度最高的卫星。潘腾说,这极大改善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主要依靠进口的状态,为国内用户提供高精度对地观测数据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如今,高分二号在轨运行已超过3年,每月分发20余万景超过1.1亿平方公里影像。来自国防科工局的数据显示,高分二号数据市场占有率达80%,彻底改变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全天候待命的“三哥”
高分兄弟都遗传了家族“好视力”的优点,这足以让它们在群星当中更加闪耀。
2016年8月25日,备受瞩目的高分三号在经历了为期两周的太空旅行之后,正式向世人发布由它亲自拍摄的“高清大片”,这标志着我国低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从此,我国民用天基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打破“全进口”现状,做到“核心在手”。
十分特别的是,高分“三哥”身上武装的是主动探测载荷,利用微波进行探测,通过自己发射信号并接收地面反射的回波信号,探测地面物体的细节和特征。换言之,不需要“照相机”就能“拍照”。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分三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说,与“光学”遥感卫星相比,高分三号这种“微波”遥感卫星的最大特点,就是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不需要借助光线,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风沙雾霾,都能从容守望,做到真正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也因此,高分三号被誉为全天候待命的“天眼”神探。张庆君说,高分三号的发射和应用,把我国高分系统建设由可见光、热红外、远红外带入到微波辐射区,迎来了卫星微波遥感应用的新时代。截至目前,高分三号已向国内50余家科研单位,分发数据超过60万景。
张庆君说,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某商用雷达卫星数据产品平均价格在3万元/景,而高分三号的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外高分辨率雷达数据在国内的垄断,节省大量的购置费用,为我国实施海洋开发、陆地环境资源监测和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原标题:你好,高分家族!我国“天眼”工程数据体系已基本形成
- 责任编辑:陆雨聆
- 最后更新: 2018-06-11 10:14:41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学家发现:打破经典遗传规律
2018-06-11 07:31 科技前沿 -
美国超算夺回世界第一 比“神威”快60%
2018-06-09 13:03 观察者头条 -
“造岛神器”天鲲号首次海试
2018-06-08 20:22 -
NASA宣布火星生命相关重大发现
2018-06-08 10:31 -
集成电路关键基础材料实现量产 摆脱进口依赖
2018-06-08 08:49 -
2018自然指数排名:中科院连续6年位列科研机构首位
2018-06-08 08:14 科技前沿 -
99.999999999%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我国也能出口了!
2018-06-07 14:09 科技前沿 -
网络强国建设三年行动年内将启动
2018-06-07 08:45 科技前沿 -
黄金大米在美获食用许可,被称“最人道科技产品”
2018-06-07 08:27 转基因 -
“国产掘进机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但主轴承全部依赖进口”
2018-06-07 07:34 科技前沿 -
国产游戏备案通道暂时关闭 或与相关机构改革有关
2018-06-07 07:17 -
央视台风报道中一闪而过的瞬间,背后细节引人深思
2018-06-06 18:23 -
从“看人影”到“辨雀斑” 中国研发这个设备为何没使上劲?
2018-06-06 11:17 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家申项目常被问:外国人都没做过,你做这个干什么?
2018-06-06 07:50 科技前沿 -
西瓜足迹“撞脸”脚步地图 它究竟是借鉴还是抄袭?
2018-06-06 07:00 -
最后一枚风云二号升空,国际组织为何请它改位置?
2018-06-05 21:00 航空航天 -
何文辉是谁?36氪回应App推送出现脏话
2018-06-05 15:53 IT新浪潮 -
海水稻“技术路线图”形成
2018-06-05 07:29 -
82岁院士下潜:要热爱科学而非它背后的钱
2018-06-04 17:22 中国基础研究 -
“深海勇士”归来!
2018-06-04 16:30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83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4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4最新闻 Hot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