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天眼”工程数据体系基本形成,卫星数据自给率达80%
关键字: 高分六号天眼工程 高分六号四弟拥有最高的“太空眼”
到了高分四号,卫星“拍照”的分辨率并没有进一步“缩小”,它只能获取50米分辨率的可见光数据,但在高轨道这个位置上,它已是目前世界上“视力最佳”的遥感卫星。
高分四号被誉为当今观测地球最高的“太空眼”。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分四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李果给了一个直观的比方:相当于能在3.6万公里的太空“持续看清”大海里航行的一艘游轮。
事实上,在高分“四弟”出生之前,即便放眼全世界,针对高轨道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设计,也没有工程实施的先例。
李果说,在3.6万公里的太空,既要让高分四号看得清,又要保证“画面不抖”,是科研团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第一次采用亿级像元数的可见光器件以及百万级像元的中波红外器件,第一次采用大面阵凝视成像体制,第一次采用中波红外与可见光共口径的光学设计等。
至此,我国遥感卫星总体技术首次登上高轨道的山峰。当然,一旦高轨道、低轨道的遥感卫星“强强联合”,高分兄弟之间携手配合,则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提供更好的数据观测服务。
30天内五弟六弟先后奔赴太空
今年5月9日,高分家族中唯一一颗陆地环境高光谱观测卫星即高分五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与此前的高分兄弟不同,这是一颗高光谱观测卫星,可以“捕捉”到大气污染气体、气溶胶等物理要素。按照高分专项应用系统副总师、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的说法,高分五号有望填补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可动态反映我国大气污染状况。
如今,距离高分“五弟”发射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高分“六弟”又奔向太空。尽管是高分家族的“老小”,高分六号却不小。
一般而言,能辨别地面目标最小尺寸的空间分辨率和重复观察同一地面物体所需要时间的时间分辨率,是一对“冤家”,需要牺牲一方来保证另一方,但高分六号却实现了这两点的优化组合,同时具有高分辨率和宽覆盖的能力。
白照广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分六号和高分一号最像“亲兄弟”,两者无论体量和型制都变化不大,不同的是,高分六号有5个“更高”:高性能、高精度、高效能、高可靠、高国产化。
以高国产化为例,相比高分一号老大哥,高分“六弟”的整星单机国产化率达到94.5%,而前者只有87.3%。高分一号的寿命5年,而高分六号的设计寿命则达到8年,是我国目前在轨设计寿命最长的遥感卫星。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六号专门为农业应用需求设置了两个红边波段,这种特殊的“视网膜”,可以监测叶绿素含量等作物养分含量。
白照广举例,想在太空中“盯着”小麦,先要把小麦从大豆、玉米等众多作物中“分辨”出来,“高分六号具备红边谱段的多光谱遥感技术,可以一眼辨出究竟谁是谁——这是之前其他卫星做不到的”。
高分六号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业一号卫星”。
6月5日,密云站接收的高分六号卫星8米多光谱高分辨率相机首轨数据快视影像 图源:中新网
高分卫星数据自给率达80%
童旭东说,在专项实施前,我国天地一体化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尚未建立,长期缺乏自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管理分散、系统脱节、数据政策缺失、应用技术攻关差距较大、数据应用产品大量欠缺。他给了两组数据作对比——
那时,国内优于2米的自主高分辨率数据占比低于20%,且只在国土、测绘、环保、减灾等少部分行业开展试验应用,海量遥感数据的业务应用能力不足。而各区域高分辨率数据的应用“基本空白”。
与之相应的是:高分专项启动实施8年来,高分卫星数据已替代进口,自给率达80%。
童旭东透露,近几年,由于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数据的持续稳定供应和相关数据处理服务日臻完善,国外卫星数据市场日渐萎缩,数据价格也持续下降,分辨率低于2米的国外卫星数据已基本退出国内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分发高分卫星数据约1500万景。其中,16米数据已全部替代进口,2米/8米数据自给率80%以上,1米/4米数据部分替代进口,自主雷达卫星数据供不应求——高分卫星数据已全面进入主要应用领域。
按照童旭东的说法,高分专项是建立我国战略性空间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对确保我国空间信息资源的自主权有重要意义。在一些国际合作中,高分家族的这些“天眼”神探,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航天的“腰杆更硬”。
记者:邱晨辉
- 原标题:你好,高分家族!我国“天眼”工程数据体系已基本形成
- 责任编辑:陆雨聆
- 最后更新: 2018-06-11 10:14:41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学家发现:打破经典遗传规律
2018-06-11 07:31 科技前沿 -
美国超算夺回世界第一 比“神威”快60%
2018-06-09 13:03 观察者头条 -
“造岛神器”天鲲号首次海试
2018-06-08 20:22 -
NASA宣布火星生命相关重大发现
2018-06-08 10:31 -
集成电路关键基础材料实现量产 摆脱进口依赖
2018-06-08 08:49 -
2018自然指数排名:中科院连续6年位列科研机构首位
2018-06-08 08:14 科技前沿 -
99.999999999%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我国也能出口了!
2018-06-07 14:09 科技前沿 -
网络强国建设三年行动年内将启动
2018-06-07 08:45 科技前沿 -
黄金大米在美获食用许可,被称“最人道科技产品”
2018-06-07 08:27 转基因 -
“国产掘进机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但主轴承全部依赖进口”
2018-06-07 07:34 科技前沿 -
国产游戏备案通道暂时关闭 或与相关机构改革有关
2018-06-07 07:17 -
央视台风报道中一闪而过的瞬间,背后细节引人深思
2018-06-06 18:23 -
从“看人影”到“辨雀斑” 中国研发这个设备为何没使上劲?
2018-06-06 11:17 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家申项目常被问:外国人都没做过,你做这个干什么?
2018-06-06 07:50 科技前沿 -
西瓜足迹“撞脸”脚步地图 它究竟是借鉴还是抄袭?
2018-06-06 07:00 -
最后一枚风云二号升空,国际组织为何请它改位置?
2018-06-05 21:00 航空航天 -
何文辉是谁?36氪回应App推送出现脏话
2018-06-05 15:53 IT新浪潮 -
海水稻“技术路线图”形成
2018-06-05 07:29 -
82岁院士下潜:要热爱科学而非它背后的钱
2018-06-04 17:22 中国基础研究 -
“深海勇士”归来!
2018-06-04 16:30
相关推荐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