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德胜:谁来监管央行?货币狂欢下的财富劫掠与幻象
央行大放水,都是打着刺激经济、防止衰退的名义进行,似乎有着天然的正当性。然而,这样的政策真的有用吗?日本早在90年代就奉行量化宽松,同时施行零利率,安倍执政期间更把大规模货币宽松这支箭用到极致。虽然日本经济勉强走出了衰退,近年维持了1%以下的微弱增长,但并未帮助日本走出“失落的20年”。而政府负债已经超过GDP200%,日本央行承担了大约一半的政府债务。
日本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未有效刺激实体经济投资和居民消费,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出口在全球的份额也在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或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任凭如何放水,对实体经济已经起不到刺激作用,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不少人对日本的超大规模量化宽松大为拥趸,但他们似乎忘记了,日本“失落的20年”正是起于股市和房地产等泡沫经济的破裂。批评者如日本作家池田信夫在其《安倍经济学的妄想》中尖锐指出:其量化宽松政策只是一时打鸡血的“安慰剂”,不能解决日本经济的现实问题;安倍经济政策带来的只是股价短暂上升,不啻虚妄的回光返照。
欧洲的情形也丝毫不乐观。欧洲央行的传统政策工具箱早随着应付欧债危机而弹尽粮绝,于是几年前就开始了超出底线的货币政策“创新”,开了“负利率”的先河。放水还倒贴钱,这不免让一般民众感觉时光错乱。现实呢?欧洲经济依然在停滞与危机中挣扎,2018年以来欧洲经济陷入持续萎缩,加上疫情的打击,预计到2021年也难以恢复到衰退前水平。
债务、泡沫堆起的虚幻繁荣
全球大放水,是否会引发新的通胀?有人说,过去10多年西方国家多次搞量化宽松,并未引发通胀,因此断言今次的西方央行大放水也不会带来通胀,这种观点未免失于机械和偏狭。他们忘了,美元、欧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资金洪水淹的绝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由全球经济来兜底。通过全球贸易和投资,他们可以把通胀输出给别的国家承担。而此次欧美货币宽松的规模史无前例,历史的经验也未必具有参照意义。
实际上,随着美联储的天量放水,美国的通胀已现端倪。衡量货币是否增发的一个标准是M2与GDP的增速差。截至2020年7月份,美国M2达到18.28万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创纪录的23.30%,与名义GDP增速差更达到32%的历史新高,这为通胀带来上升压力。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7月核心通胀指标呈现29年半以来最大涨幅,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较前月上涨0.6%,较上年同期上涨1.0%,汽油价格上涨占整体涨幅的四分之一。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7月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上涨1.6%。如果不单纯看消费品,那么物价上涨的趋势更明显。由于美国利率降至历史新低,刺激了购房需求,7月份美国典型房屋价格同比增长4.5%,是2019年5月以来最高增速,美国房屋销售增长也创下24.7%的历史新高。
从全球范围内,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飙升,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呈现快速上涨势头。黄金价格由年初的1514美元上升到8月初的2075美元,最高涨幅37%。黄金价格的飚涨,等于直接说:“美元已经成了注水肉”。
美国经济在疫情下风雨飘摇,而股市却牛气冲天。在天量放水刺激下,美股快速收复今年早期4次熔断的巨量跌幅,并不时试探新的高点,全然无视经济狂泻的基本面。而科技股更是一骑绝尘,美国科技股的市值已经超过欧洲股市总市值。苹果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较疫情冲击后的低谷回涨超过了100%。亚马逊、微软和Alphabet的市值都超过1万亿美元。这些科技巨头的总市值已超过6万亿美元,而特斯拉的市盈率超过了惊人的1000倍。
特斯拉股价变动(图/谷歌截图)
在笔者看来,美国股市就是在货币疯狂注水后堆起来的一个泡沫幻象。股市的虚拟性就在于,它不纯粹基于公司业绩和真实价值,而是混合了投资者想象和复杂投机心理以及诸多外部因素的一个估值结果。而疫情以来美国股市有悖常理的疯涨,背后是上市公司和金融资本的魔幻操作。凭借量化宽松形成的超低利率环境大举融资回购股票,是这场股市疯牛的幕后推手。
美国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市值,从2010年以前年均千亿美元左右连年飙升,到2018年创纪录地突破了8000亿美元。2008年以来标普500上市公司的回购市值超过6万亿美元,占该指数最新市值的20%。这种通过回购股票推高每股业绩,用债务和资本运作而不是经营来制造高成长的幻觉,就是极低利率环境下孵化出的一头怪兽。
不管是传统行业如钢铁、银行业,还是高科技公司如苹果、亚马逊,只要公司经营收入大于融资利率,发债回购的游戏就能让上市公司持续高成长;同时大股东分红收入增加,拿着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高管身家也能水涨船高。
今年疫情冲击之下,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大戏重新上演。二季度以来,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回购股票69亿美元,同比增长92%;微软回购58亿美元股票,同比增长25%;苹果今年以来回购了160亿美元的股票。美联储开动直升机撒钱,在消费、投资仍旧疲软的真实基本面下,上市公司再度通过回购大法,人为导演了一场“水牛”大戏,经济加速脱实向虚。
眼下,美国股市已经处于高风险区。看看“巴菲特指数”吧,即股票总市值对GDP的比值。巴菲特认为,该指数超过120%表示股市高估,指数越高,泡沫风险越大。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该指数高达146%,2008年金融危机前该指数也曾达到 137%。如今美国股市按该指数衡量再度突破130%,这意味着美股泡沫已经非常高。
美国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历长达11年的长增长周期。人们只看到美国繁荣的光鲜表象,却很少看到其内里膨胀着的“水分”,那就是债务的高涨。美国是一个伫立在高额债务上的巨人。
美国是高消费、低储蓄的国家,人们习惯于借债消费,房贷、车贷、信用卡账单成为生活的日常。居民负债总额与美国GDP的比率在美国金融危机前高达98.6%,现在为75%左右。企业部门负债总额与GDP的比率由70%上升至75%。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量化宽松与政府发债协同,美国债务急速扩张,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由2008的58.2%上升到2019年末的108%。随着疫情以来数轮财政救济支出,美国财政债台进一步推高,到目前已经超过121%。如果把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债务加起来,总债务水平超过美国GDP的270%。
于是我们看到,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到今年疫情后股市熔断崩盘,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都冲在前台,无一例外采取开闸放水,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一次危机暂时平息,借着美联储大水漫灌,借着上市公司信用扩张,股市再次爬高,吹起一个更大的泡沫,而债务也一次次刷新历史。眼下,美国经济正在疫情下煎熬,而股市却一路狂奔,靠放水和债务堆起来的虚幻“繁荣”,能够持久吗?
- 原标题:高德胜:谁来监管央行?货币狂欢下的财富劫掠与幻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中芯国际确认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响可控
2020-11-12 16:11 上市公司 -
这事儿终于要定了
2020-11-12 11:11 -
周小川:互联网科技巨头掌控大量数据,形成垄断抑制公平竞争
2020-11-11 20:39 -
限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反垄断指南》将深刻影响平台企业
2020-11-11 20:37 网络战线 -
智能汽车业务“降温”,欧菲光高额定增聚焦光学领域
2020-11-10 17:27 上市公司 -
辉瑞公布疫苗消息后,美股枪械板块暴跌
2020-11-10 14:03 上市公司 -
维信诺3亿元转让500余项LED专利,前三季现金流萎缩近8成
2020-11-09 17:02 上市公司 -
中国恒大终止与深深房A重组
2020-11-08 19:26 大公司 -
向总书记报告丨金鞍跃马好扬鞭
2020-11-08 11:5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以“汇丰事件”为诫——警惕中国企业海外金融政治风险
2020-11-08 09:58 华为 -
拜登领先,大麻龙头股一度涨94%
2020-11-07 10:30 商业 -
央行:资金要去实体经济,不要玩“钱生钱”游戏
2020-11-06 19:31 中国经济 -
华为在欧创造经济收益1285亿元、工作岗位22万个
2020-11-06 17:09 华为 -
年轻人关心的这些事,规划《建议》都提到了
2020-11-06 15:48 -
面板价格持续上行,京东方、TCL等加速业务整合
2020-11-06 15:18 上市公司 -
隐瞒iPhone在华需求下滑,苹果面临集体诉讼
2020-11-06 12:34 上市公司 -
蚂蚁集团:11月6日启动退款程序
2020-11-06 10:27 上市公司 -
引导银行暂停和蚂蚁集团联合贷款业务?银保监会否认
2020-11-05 20:32 大公司 -
台积电开始为美国工厂“招兵买马”
2020-11-04 15:26 上市公司 -
蚂蚁集团: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款将不计利息分两批退回
2020-11-04 09:53 上市公司
相关推荐 -
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45“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171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2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35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52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