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赤字太低,财政不够积极?央行和财政部究竟在争什么
关键字: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财政部央财互怼以下为徐忠和青尺辩论要点:
财政政策不积极?
徐忠:
徐忠说,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部门去杠杆,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予以配套。但从数据来看,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低于去年的3%,就算今年实际达到3%,在控制地方债后,也不积极;相比之下,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亿元,同比增长10.6%。这说明,财政收入多但支出少。
然而需要花钱的地方可不少,徐忠在文中举例:从长远来看,地方隐性债务,养老金缺口,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的化解产能过剩、降低杠杆、压缩房地产泡沫,都需要财政出手予以援助。
但想要通过提高财政收入来解决上述问题是不现实的,财政需要做的事情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一方面,国库有存款,政府还借钱的现象不合理,有些地方政府资金充裕,却把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比如回购收费高速路,让其免费通行,但此举反而造成了交通拥堵。
另一方面,财税部门只想着多征税,但没考虑经济效益和纳税人感受。比如,最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这当然有征税力度提升和监督加强的原因,但现实中很多时候,这也是因为财税部门抓错了严监管的重点,以及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
青尺:
对此,青尺表示,单用赤字率来研究财政体制和政策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各国的财政收支口径有差别,赤字口径也有所不同。比如,我国官方赤字沿用一般公共预算新增债务规模的口径,但实际上这个口径是比较小的。在计算财政支出的力度时,还要考虑各级财政所设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考虑除一般公共预算之外的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地方政府在预算之外的举债融资。
事实上,财政部门已经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各种渠道加大了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不能因为官方赤字口径未变,就说赤字规模不大,财政政策的执行就不积极。
财政不给国有金融机构掏钱?
徐忠:
徐忠说,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财政部应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的职责,即给钱要给到位,派人要派专业的。
但实际上,之前财政答应给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掏钱。国有银行机构没钱是不行的,尤其是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表外资产回归表内,金融机构的资本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国有金融机构没有办法,只能央行帮助金融机构发行“特别国债”,国有金融机构自己买回来,为自己注资。这样一来,银行的资金实力并没有增强,吸收损失的能力也没有提高。
至于财政派驻到国有金融机构的人无法改善公司治理,徐忠更是直言,中央需要出台文件授权央行或其他部门的人来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治理。
青尺:
与货币当局相比,财政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是受限的,除了对举债形成的支出往往需增加一些限制外,举债安排支出和用财政收入支出,掏的都是真金白银,而且中央政府不是没钱可掏,怎么会不真正掏钱?
反而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伸缩度极大,可以增发货币,就可以慷慨掏钱,但印钞是会稀释货币能力的,所以对此应警惕。
青尺还特比提到了一个财政给商业银行注资的成功案例:199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9800亿的时候,财政就设计了一套很好的注资方案,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为商业银行注资。这次发债注资的结果也很好,形成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资金紧张也得到了缓解。
眼下,财政更是采取多种方式,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特别国债及付息、将银行不良资产转为优质债权。
但如果1998年不按照财政当局的做法来,那么方法无非是央行直接“放水”当出资人,或者财政挤掉大量民生支出来注资银行,又或者财政以高息举债注资后用更多的财政收入偿还。这些都不是好的方式,所以财政当局往往会选择最优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注资,外界又有何理由以此来指责财政当局呢?
此外,青尺还提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在“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前还有半句内容——“按照权责匹配、权责对等、权责统一的原则”,还提出“授权央行和其他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了解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呆坏账历史的人,可以体会到这一句原则的来之不易;也知道央行控股商业银行意味着多大的倒退。”
地方债乱象怪谁?
徐忠:
徐忠说,高杠杆是当前风险的集中体现,虽然从数字上看,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较高,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不高,但实际上地方政府才是高杠杆的源头,只是把一些隐形债务转嫁给了金融部门。
徐忠提供的数据是,IMF说,在考虑政府隐形债务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杠杆率已经达到62.2%,超过了欧盟警戒线。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在为政府的平台融资是总想着政府会用信用担保和兜底。
对于政府将债务“一推了之”的行为,徐忠认为,政府借债的同时资产也是扩张的,可以用质量好的资产进行担保来还债,或者将资产出售或兼并重组。
至于财政部此前发文强调金融机构对政府债务的约束,徐忠表示,金融机构相对地方政府弱势,地方政府财务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很难实质审查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也就谈不上约束和管理。此外,地方政府不会破产,也未发生或兑付危机,金融机构会将政府和国企等视为优质融资主体,而这会是的金融市场定价规则和风险溢价完全扭曲。还有,地方政府不透明、无兑付危机,也会导致其对利率不敏感,这使得货币当局难以用价格调节手段对地方政府融资进行调节,还要用金融机构的资本来对冲地方政府债务损失。
青尺:
青尺认为,在地方债乱象中,金融机构是“共谋”、是“从犯”,不是弱势而只能幻想的“傻白甜”。青尺提出的论据是,地方政府举债不规范的操作手法很复杂,这不是基层财政部门能独立做到的事情,金融机构一定有参与其中。
而且正是因为以前地方债处于灰色地带,而不像政府债券一样在明面上竞争,所以金融机构会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帮助地方政府融资时设计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使自身利益最大话,而刚性兑付也正是这么来的。
所以,在政府融资冲动强烈,金融机构拥有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很难说金融机构是弱势的;就算是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地方债进行清理后,还有金融机构强势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对非政府债务进行担保。
而在金融机构的一通操作下,很多涉地方债的产品被其设计为“高收益、低风险”的,这造成市场定价扭曲,挤占了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而风险和债务的苦果则要地方政府来担。
而且,没有地方政府是想要赖账的,也没有地方政府愿意看到自己辖区内的企业违约,而常见的情形是金融机构以防范风险为借口,强硬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对不该担保和救助的隐性债务提供保护,这不是对经济有利的“金融创新”。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吴娅坤
- 最后更新: 2018-07-18 19:00:39
-
央行非常规降息?专家预计9月还要降准
2018-07-18 17:34 今日财经 -
疯狂的IPO:钱荒、洗牌和被高估的独角兽
2018-07-18 17:25 中国经济 -
又要罚谷歌43亿欧元!
2018-07-18 17:23 谷歌 -
合肥长鑫DRAM正式投片 国产存储跨出重要一步
2018-07-18 17:12 科技前沿 -
吴亚军的怒火和龙湖高管的焦虑症
2018-07-18 17:05 中国房市 -
网贷平台再爆雷:银豆网实控人失联,CEO报案
2018-07-18 15:23 互联网金融 -
夏普手机清空微博 网友:这是又要退出中国市场?
2018-07-18 13:47 -
20年后,国企仍旧是不可或缺的吗?
2018-07-18 10:40 国企备忘录 -
学者:个税四年翻番的速度要止住
2018-07-18 10:13 政策风向标 -
财政官员谈地方债乱象:金融机构才不是“傻白甜”
2018-07-18 09:21 中国经济 -
万达电影并购万达影视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说清楚?
2018-07-18 08:52 -
谁该为P2P爆雷潮负责?
2018-07-18 08:43 -
因执法疏漏 证监会1.3亿内幕交易处罚被撤销
2018-07-18 08:40 依法治国 -
200多亿P2P平台爆雷 员工:一天一碗泡面,汤都喝干净了
2018-07-18 08:04 -
近期网贷平台退出增多
2018-07-18 07:00 -
雀巢处境艰难:股东不满,多次干涉业务决策
2018-07-17 20:20 -
京沪高铁上市钟声临近?
2018-07-17 19:46 高铁世纪 -
“关税几乎全免!”他们牵手了
2018-07-17 19:08 观察者头条 -
中兴解禁后首个大单:中国移动
2018-07-17 16:53 IT新浪潮 -
币圈大佬回应“割韭菜录音”:在区块链,不干坏事也能赚很多钱
2018-07-17 16:43 疯狂比特币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