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经:为什么中国人总说“没钱消费”?
水泥情况类似,2021年中国水泥产量23.6亿吨,占世界54.8%。2022年房地产不景气,水泥产量21.2亿吨,同比下降10.8%。假设其它国家水泥产量与2021年一样,则全球变成40.6亿吨,中国份额仍然超过一半有51.6%。
与钢铁相比,中国水泥行业还要更强一些。至2021年中,中国建材一家在全球承接了379条生产线,全球市场占有率65%。由于水泥远距离出口不方便,主要是本地生产,连发达国家也在用中国的智能化生产线技术和装备,替代、改造、升级原有产线。
2022年前11月布产量333亿米,化学纤维产量6177万吨,是个什么规模?背后的常识是,我国纺织业规模超全球50%,化纤产量占世界70%,贸易占全球三分之一,门类最齐全,在高性能材料上有较强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同样原理,中国纺织业要在这么大的规模上再来搞增长,实在是有点为难,随着全球景气程度的变化起起落落是正常节奏。
2021年中国煤产量41.26亿吨,占全球81.73亿吨的50.5%。国际能源署预计2022年全球煤产量增至83亿吨,而中国占比将超53%。
2015年,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全球占比就超过了50%,2021年到了60%。上图是2019年浮法玻璃全球产能分布。以前我们主要关注高耗能、高排放,现在和煤炭生产一样,节能减排也要关注。但是最近几年又发现,巨大的生产规模也有其正面意义,环保、节能目标要辩证看待。
电子消费品、家电方面,中国个人电脑、空调产量占全球约80%,智能手机和彩电超过65%,冰箱、洗衣机超过50%。这些制造业产品占比,可能比典型工业品的50%份额更高,但是领先的幅度反而不那么可靠,变动相对容易。因为生产涉及的能源和物料总量倒不一定多,只是各种部件较多,生产线挪走变得就比较快。例如智能手机占比一度超过90%,后来就转了不少到印度、越南去。
对此也要有正确认识,不要用“恐慌”的情绪观察。如果中国占比高到80%都要慌,那别人还怎么过?和钢铁、水泥类似,这说明中国的产能高到什么程度了,不太可能增长了,甚至肯定是要受需求因素影响跌一些的。一个是总需求就这么多了,一个是别人受不了。
正确的理解是,中国的“血槽”厚到超乎想象。能够把份额做得这么高,也就有能力发展消费。最起码我们普通人用上不错的电脑、智能手机、家电不是问题,不比发达国家差。发达国家这些产线现在都不多了,一些国家历史上就没有这类产线,有产线的也大部分转移走了,但是消费都发展起来了。
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在中国消费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电子消费品和家电产线也主动的、被动的部分转移走。我们不应该将中国理解成“工人靠在制造业产线打工赚钱消费”,第二产业就业在2012年达到高点2.32亿人,之后逐渐下降将要跌破2亿人,门类还非常分散。富士康产线工人也就约80万,只占中国出口的1.5%。
现在中国总体情况是位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更接近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就是几年的事。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30%,和农业GDP占比差不多,人均工业增加值已经接近了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存在高估现象)。历史上,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服务业创造了主要的就业,农业和工业就业大部分都转过去了。
很多人无论是唱衰,还是没信心,对中国的心态都比较偏执。似乎目标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所有产业全球份额占比都只能增长,50%份额都受不了,只要跌就是不行。这绝对是扭曲的、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一些行业曾经搞到90%之类的极高份额,是全球化推进期特殊的行业聚集现象。历史地看,分一些份额到全球也是正常的发展,没必要全占,也不可能,别人会琢磨着搞些逆全球化操作。可能要等份额稳定一段时间后,情况会较为清楚。如果中国份额从90%降到50%稳下来了,就觉得好像50%也不错,其实可能20%都不耽误消费发展。
制造业就业也是,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要如何,说制造业工作辛苦招工困难,又觉得就业减少不好。中国制造业的大趋势其实是机器换人,而不是产线迁移。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说明,2021年中国每万名员工322台机器人,首次超过美国(274台)。2021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26.82万台,首次超过全球51.7万台的一半,增势强劲。
这个趋势在2022年仍然得到延续,2022年前11月工业机器人产量40.26万套,同比降2.6%,产量下降一点是因为市场波动,国外需求下降所致,国内需求仍然很强劲。行业人士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销量将达30.3万台,较上年度的26.13万台增长约16%。汽车和新能源行业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2023年仍然会很不错,机器人市场整体增速预期为20%至25%。
对制造业发展趋势,总体的观察要点是贸易顺差。中国2022年顺差要冲到8700亿美元大创新高,非常充足。未来还有汽车、光伏等高增长大类产品,能提供更多顺差。中国进口了全球最多的巨量资源,但制造业基础极为雄厚,顺差一再冲高,中国优势大到超乎想象。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2年汽车生产2748万台,同比增长3%。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大幅超过德国来到世界第二,很多人预计2023年会超过日本。
汽车业产业升级成功,成为中国又一个有全球竞争力的超大规模行业。汽车进出口刚从逆差转成顺差,按历史经验将会提供巨额顺差。汽车可不是一般行业,是要震动全球的。
2022年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出口分别增长67.8%、86.7%,是经济发展的大亮点。国际上又将出现几个中国占比50%-90%的重要产业。
其实按正常套路,应该是主动减少顺差,追求贸易平衡,如果要推广人民币,甚至要学习美国搞逆差输出货币。这方面困难较大,关系好的能力不行。可能需要一些创新办法,如将组装工厂主动转移到友好国家。无论如何应该有概念,中国的制造业基础极为扎实,竞争力极强,能够给消费提供非常好的基础。
多个工业领域的产出占全球超过50%,与第二名有数量级差距。如果是高增长状态,那就都说好。但有不少规模已经太大了,一些还要整顿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目标,从GDP增长率角度来说,就会觉得是拖累。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生产国”为发展目标,不少领域已经很难增长了,很多生产领域都出现了“顶部”迹象。这不是说成本高,产业要转移出去,是需求就这么多了,全球一半以上了,到了物理意义上的极限。
如果发展的目标不是没完没了地扩大产能,而是消费,有绝对充足的物质生产能力总不是坏事。这些年中国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产业实践。产业“搞到了头”,它会如何?首要的意义是极其强大的竞争力,而不是过剩的麻烦。
这些产量巨大的工业产品,本身不会增长了,要如何帮助经济发展?这就是我国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事,有顺利的,也有不顺的,非常值得总结。
巨量基础工业产能的一大效果是帮助出口,国际竞争力无敌。很多制造业出口,多半不是只有中国能做,全球化技术扩散,生产技术并不是秘密。但规模效应非常厉害,有规模才能降成本、也必定能降成本,这是搞制造业的人都知道的核心效应。
人工占制造业成本的比例,各行业不同。通常制造业物料成本会是大头,一般要占70%-80%,其余是水电、能源、人工成本等等。各行业区别较大,有的是人力密集,有的是高耗能、耗水,人工成本还不到10%。另外还有工厂固定运营开支和前期投入,要摊薄在产品里。
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占七八成的“物料成本”上。对单个企业,物料就是自己不生产的上游产品,自己优化到尽也只是在20%-30%的能源、人工成本里折腾,趋势还是不断上涨。单个企业的优化,规模效应很有用,人熟练了、流程顺了、生产效率高了,海量规模摊薄固定成本开支。但是物料还是得找上游买,大买家会有折扣,规模效应有用,但还是上游决定的。
一些物料,也是上游供应商生产的,如果有“全产业链”,也来一起优化,效应就厉害了。从国家来说,这是中国的独门绝技,目前还没有第二家。
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复杂,产品涉及的工厂分布在全球多地是很正常的事。苹果供应商的工厂并非全在中国,2020年苹果200大供应商有610个全球工厂,大陆有159家供应商的259个工厂,日本96个工厂,东南亚91个,美国49个,台湾37个,韩国30个,印度9个(2021年增加到11个)。起码苹果的供应商工厂分布得还是很散的,通过现代供应链管理串起来高效全球化生产是可能的。
但产能规模无论如何是非常重要的,苹果手机95%在中国生产,集中在郑州、深圳、成都等几个地区。即使如一些机构说的要2025年分25%到印度,远期40%-45%到印度,也不会全球到处分散。需要聚集的还是会聚集,规模效应永远是成立的。
苹果公司这种超级大公司,有自己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极大的规模和极强势的上游地位,才能将分散在全球的产业链统合起来,而且是在特殊的消费电子行业,才能这么玩。中国在许多行业都搞起了全产业链,而且“普适性”很好,不需要库克来搞供应链管理,就是扎堆开厂按规矩下单,就什么都有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已经成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供需体系的巅峰,效率遥遥领先其它国家,规模就是最大的武器。
一个产业规模做到头了,没法增长了,但是它规模大到第二名的十倍,就提供了一个极致的效率在那里。这样的产业一多,整体经济体系的效率就出奇迹了,从最小的打火机,到最大的航空母舰,都能以世界最高的效率生产。不仅是成本低,还有海量供应、生产速度。
反直觉的是,中国甚至连产业灵活性都是最好的。忽然出现口罩、防护服之类的巨量需求,想要短期增加海量供应,只有中国做得到。其它国家的灵活性就体现在放弃代价较小,行业出变局了,干脆不做了,也确实“灵活”了很多次。但是全球经济总会有不少一直存在的需求,不是说忽然就创新把老行业杀死。没有这么多创新奇迹,主要还是稳定的行业在内部不断优化。
只有在中国,才发现工业生产优化空间还很大,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生产效率提升。许多出口行业,中国产能是第二名的十倍,而其它的上下游相关行业也是十倍甚至几十倍。这样综合来说就会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差异。经过多轮优化,成本会降到让外界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程度。
例如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成了十分之一,就是中国靠巨量的规模效应实现的。光有技术进步没用,还得巨量规模,去平摊研发等相关费用,从砂子生产开始,所有的环节都要优化。这个成本优势大到美国都只能对绕道东南亚出口的中国光伏组件放行。
因此,看到中国一堆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超过50%,其最大意义是一系列制造业产品的成本优势、灵活性、供应能力、生产速度,将是第二名都难以追赶的。
一些美国公司在折腾供应链,将产线迁出中国,替换供应商,如最近传言的德尔电脑。从上面的分析就知道,能这么做的公司不多,需要极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如果美国公司付出代价搞这种降低效率、提升成本的事,是史无前例的,结果会如何难说。就算切换成功,中国还有无数个优势产业,不会伤筋动骨。三星公司把手机产线从中国迁到越南去了,对中国没什么明显可见的负面影响,只是在中国手机市场份额基本归零了。
例如2021年中国出口笔记本电脑2.22亿台,金额1085亿美元。就算美国公司把这些金额全打掉了,也只占中国出口金额的3%。而这要折腾多少年,美国公司能控制多少份额也不好说,瞎折腾成本上升说不定份额还掉了。
如果清楚中国的工业规模优势,作为对手会很绝望。美国也确实恐惧了,只是在少数高科技领域企图保持领先。但我们“全球份额50%”以上的领域太多了,而且是全产业链,对手下不了嘴的,这样的领域还会越来越多。
说实在的,美国真挺强大的,不较量不知道。但是碰上中国这样的对手,美国人更想不到。已经想了这么多招了,关税一直加、实体名单越来越长,好象也没什么用。原因就是中国的工业规模优势,真的是超过所有外国总和。我们自己觉得一般,但对手知道厉害,只能绕着走,给逼到角落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假期结束前,东南多省已包机包车跨省招工、接人返岗
2023-01-28 22:08 -
益诺思科创板IPO,最大风险是猴
2023-01-28 18:21 观网财经-金融 -
美CPU巨头业绩现“历史性崩溃”,中国市场成反弹关键
2023-01-28 17:27 观网财经-科创 -
春节市场信心回暖:外卖堂食爆满,90后革新年俗潮流
2023-01-28 16:42 观网财经-消费 -
游客点四个菜花1500元?北海店家回应
2023-01-27 17:39 观网财经-消费 -
阿里辟谣新加坡建全球总部
2023-01-27 15:1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辽宁:支持“烂尾楼”项目盘活处置
2023-01-27 14:47 观网财经-房产 -
联合国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1.9%,中国4.8%
2023-01-27 13:52 -
国务院安委会通报辽宁盘锦“1·15”重大爆炸着火事故
2023-01-27 10:08 安全生产 -
我警告了几十年,美国量化宽松还是犯了巨大错误
2023-01-27 08:26 观网财经-宏观 -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2023-01-24 08:12 新能源汽车 -
春节期间国内旅游市场强势回暖
2023-01-24 08:00 观网财经-消费 -
网易宣布暴雪停服:感谢玩家相伴14年 将公布退款安排
2023-01-23 16:02 -
中国正在做的这件事没太多先例,但我们有一个“秘方”
2023-01-22 08:17 这就是中国 -
“美政府债务违约或造成全球金融危机”
2023-01-21 19:27 美国经济 -
31省份GDP出炉:苏粤差距缩小,陕赣突破3万亿
2023-01-21 14:49 中国经济 -
十七部门: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
2023-01-21 11:27 -
哈尔滨拟出新政:三孩家庭购首套或二套新房可获2万元补贴
2023-01-21 08:25 观网财经-房产 -
2022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解读:经济运行凸显韧性,功能动能持续增强
2023-01-20 19:29 中国经济 -
亚特电器拟创业板上市:财务数据疑似打架,自有品牌占比不超7%
2023-01-20 18:18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