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经: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是调控框架内新旧目标的切换与融合
最后更新: 2022-01-21 22:14:39另一个重要的调控手段是财政政策。中国政府的“一般公共性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90382亿(2020年下降为182895亿),也翻了14倍。2021年前11月财政收入191252亿,同比增长12.8%。政府每年收到的钱多了,就能花出去做各种事,调整花钱方向,就是财政政策调控。
理论上,要先研究每年货币增发计划如何,偏紧还是偏松,M2增速多少;然后再看看财政政策重点,哪些领域重点投入,从西方经济学或者市场经济调控的手段,似乎就分析得差不多了。
当然,任何有点水平的中国经济研究,都会知道中国政府还有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其它名目是铁路建设基金收入、民航发展基金收入、港口建设费收入等一些专项。2019年中国政府性基金收入84518亿,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70679亿是主要部分。有点类似于美国的“房产税”是各州政府自行收去用的,中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是给地方政府用的。
2020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至93491亿,其中“土地出让金”82159亿增长16.2%。房地产对地方政府基金收入影响很大,2020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还不错,对财政帮助很大。地方上有了土地收入,就去搞好基建配套,就能把地“做熟”,卖地收入能更高,理论上良性循环滚动。
但是2021年下半年起,土地收入数据趋势转差。全年看,有13个省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超20%,云南下滑73.3%。还有5个省下滑10%-20%,5个省下滑个位数。正增长有北京、上海、天津、贵州、江苏、浙江6地。总体来说,三四线和一些较弱的二线省会城市,房地产预期不太好。房地税的传言对预期有一定影响。
还要去了解一下,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分布常识。开支方面,地方占了85%,但是收入只占55%,差额超过10万亿元。这个差额并不是用前面收的“土地出让金”来补,而是中央政府来协调,对各省搞“转移收入”。转移收入的规模是很大的,确保了落后地区能跟上国家发展的整体节奏,不然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因此,中国基础性的经济发展调控框架就是:现代货币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以国家认可不断壮大的“资产+贷款”结构为主轴;中央与地方分账的“财政政策”,辅以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与“转移支付”;其它就是和各国差不多的,公司们在市场经济体系里生产销售,个人在社会上找工作赚钱消费。
理解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就能超过很多外国经济学家了。许多人对中国统计局的经济数据报表体系并不认真学习,而是用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去观察(中国确实发布了不少此类数据),加上一些西方媒体渠道的碎片化数据去瞎猜,不时有惊人之论。
中国经济数据并非不可理解,但由于一些历史性、技术性的问题,经济统计数据自成体系,如果盲目从字面意义去模糊理解,确实容易误解,对有兴趣的人士不太友好,需要下一番功夫。
但是中央工作会议每年都正常开,统计局数据都在正常发布,如果一直跟着看下来,能看出清晰脉络。前一年的部署和后面一年、数年的经济表现肯定有重大关联。如果能基于经济统计数据,将这些关联总结出来,就多少会有一些感觉,甚至能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秘诀”有些了解。
例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明确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
2010-2020土地出让金收入
2015年,“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30783.8亿,仅相当于上年的76%,这个数据不太理想,房地产企业库存大不敢拿地了。通过经济工作部署,2016年开始实施有力政策,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政策,有效激发了市场购买欲望。各地卖地收入恢复增长,并在2017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49997亿,比2016年增长40%。之后2018、2019、2020年都继续增长,2015-2020年均增长22%。
凡事有利有弊,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不错,居民购房压力可能就大些。于是,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之后每年都重申,从一线城市开始进行了严格的限购。
其实不少领域都有这样的现象:政策目标互相对立统一,形成了“既要、又要”的矛盾与螺旋上升关系,最后在精微的操作下尽量优化,实现了“中庸之道”的中国传统智慧。全面、平衡、优化,这是中国经济调控的哲学,通过多年实践,很有深度。
表面上看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很多很复杂,甚至难以理解。但这不是乱来的,也不是西方政客到处许愿,而是一年年深思熟虑结合现实慢慢加上的。有的矛盾化解得不错,就从工作要求中消失。政府工作和人民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多,就加上新的对立统一的要求,用其利、防其弊。如能源生产要保证供应,也引入碳排放要求;既要防疫,也要发展经济;既要稳增长,也要防范金融风险降杠杆。
中国政府的调控框架与能力,已经远超世界任何国家,通过这两年的疫情看得非常清楚。外国的操作,在中国看来就是极端化,如印度要么下令全国隔离、企图一下子解决问题,要么就群体免疫不管不顾。中国政府的风格是精细化操作,尽量想办法保持平衡,确实是在按科学的办法操作。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沈玉萌 
-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4部门再次对11家平台企业行政指导
2022-01-21 20:0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欧洲通过法案监管网络巨头,专家:与中国做法异曲同工
2022-01-21 19:25 互联网金融 -
民航局:我国“航空5G”不会发生国外类似情况
2022-01-21 18:10 -
大师教你理财,藏着套路埋着雷
2022-01-21 16:59 观网财经-金融 -
首付745万房没了还要赔近500万,律师:合法但不合情
2022-01-21 16:42 观网财经-房产 -
特斯拉美国生产线上一名员工死亡
2022-01-21 16:27 观网财经-汽车 -
5家中国药企获准免费仿制默沙东新冠口服药
2022-01-21 14:29 观网财经-健康 -
俄乌问题上拜登“失言”,白宫、盟友都急了
2022-01-21 11:50 乌克兰之殇 -
交通运输部约谈提醒滴滴等8平台,不得诱导恶性低价竞争
2022-01-21 11:44 观网财经-汽车 -
北京各银行下调房贷利率,首套、二套分别降至5.15%、5.65%
2022-01-21 11:39 观网财经-房产 -
SWIFT:六年来首次!去年12月人民币升至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
2022-01-21 10:07 观网财经-金融 -
北京西城区通报:学而思违规开寒假培训班,限期整改
2022-01-21 09:3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中国恒大:建议增聘中金等作为法律顾问协助化解债务风险
2022-01-21 08:05 观网财经-房产 -
经济日报:拆掉平台间“围墙”,互联网行业发展才会重拾活力
2022-01-21 06:56 观网财经-评论 -
獐子岛预计净利润最高下滑60%,股民:扇贝又跑了?
2022-01-20 21:43 观网财经-消费 -
“中国不太可能独立造出顶尖光刻机,但也别那么绝对”
2022-01-20 19:54 观网财经-科创 -
一针1300万,“史上最贵药”将进入中国
2022-01-20 18:27 观网财经-健康 -
毛利超90%,专门赚孩子钱的医疗印钞机,这次熄火了?
2022-01-20 18:21 观网财经-健康 -
贵过香奈儿、爱马仕,“字节味儿”香水你想买吗?
2022-01-20 17:48 观网财经-消费 -
薇娅停播30天,我的店铺流量翻倍了
2022-01-20 14:30 观网财经-消费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