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的底层子弟: 一句“懂事”,难言爱怨?
关键字: 名校底层子弟家庭关系道德父母尽管在这类农家子弟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往往是被压抑的,在某些时刻,这些情感还是会急剧爆发出来。有受访者谈到:
“一次假期,我回到家,那次我妈过来帮我收拾行李。突然我妈妈就跟我说,你看现在妈妈老了,反正就是说着说着就哭了,反正就说也帮不了我什么了。然后当时我也哭了,当时真的是,那时候我就跟我妈妈抱了一下。这个太难得了。从我上初中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然后抱完了之后就哭得更厉害了,我就觉得其实那种情感是一直在心里的,只是不能表达。”
命运共同体的缝隙既在不断生产,也在不断弥合。因为懂事,农家子弟很早就认识到父母的辛劳,激发出自己学习的动力,取得高学业成就。但父母和子女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在求学的路途中,他们的懂事并不是真的洞穿了自己与家人关系的真相,而是求学的艰苦逼迫他们关上了与父母充分交流的窗户,单方面从自己的角度做出了选择。但在亲密关系中,爱和恨都需要表达,不满也需要表达,不表达的结果就是心生芥蒂的疏离。当他们最终意识到这种交流的障碍时,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变得异常艰难,既难以恢复曾经亲密的互动模式,也很难实践典型的中产阶层式的亲子关系。
对“懂事”的超越
当一个孩子懂事,就意味着他/她不再是个单纯的小孩。父母劳作的艰辛印刻在脑海,无忧无虑的儿童期就过去了。父母的忧虑也成了自己的忧虑,家庭的重担已然共同肩负。俄国诗人叶赛宁曾有华丽却充满哀伤的诗句: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一切将逝去......如苹果花丛的薄雾。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出自叶赛宁诗歌《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叶赛宁在此描绘的是一个青春少年内心所发生着的波澜壮阔的变化,无忧无虑的青春就此远去,莫名的感伤,焦虑、压力萦绕心间。对于这些农家子弟而言,他们从懂事的那一刻起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困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再也不是天真的、无忧无虑的青春少年,而是耳濡目染于家庭经济上的窘境,也在不断地试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处境。在这个意义上,懂事与将学业看作是道德事务而非个人事务的“道德化思维”是相通的。对于这些有志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而言,承担家庭责任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
出生在台湾偏远乡村的作家吴念真曾这样回忆起自己父亲奖励自己一支钢笔的故事。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爸爸今天买了一支俾斯麦的钢笔给我,奖励我考上初中。这支钢笔很贵,爸爸可能要做好几天的工。他的心意和这支笔我都要永远珍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底层子女由此看到了一个道德世界,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当一个孩子懂事了,他就具有了一种共同体和利他的意识,整个世界也更有可能因这种懂事与他产生新的关联。
说到底,这些农家子弟的“懂事”是与“不懂事”交织的。他们疼惜、体恤父母的辛劳,却选择了一条漫长的求学之路,这就意味着可能的回馈还在遥远而不可知的未来。“疼惜”和“回馈”就这样成了一个矛盾体,编织着他们与家人的关系结构。如果农家子弟选择及时回馈,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学业,及早进入社会,自食其力,为父母分忧,成为“做事的料”、“做工的料”。唯有“疼惜”和“回馈”无法两全,唯有“不懂事”,他们才能走上这样一条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人生道路,成为“读书的料”。
正因为这样,身处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和父母之间很容易形成爱怨交织的关系结构,渴望靠近却又互相疏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的关系模式就此失去了重建的空间和可能。一位农家子弟在访谈中说:
“不是说都报喜不报忧嘛,有的时候我还会选择性地报一些忧,就是让她忧虑你一些东西,这样我感觉还更近了。”
在“选择性地报一些忧”之外,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也不会安于疏离,而是在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沟通方式,试图重建亲密关系。两位受访者谈到:
“我和别人走在一起的时候,从来不习惯主动去拉别人的手。除非是已经相处了很久,特别亲近的人。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女生之间也会说亲爱的什么之类的。这在我之前的经验里面没有过的,我甚至觉得不知道怎么去开这个口,叫一声亲爱的对于我来说是特别特别难的,现在叫“亲”还好一点。我觉得可能是之前的在我家庭里面是没有的。那种爱的表达是很不一样的。现在我回到家和我妈妈、我奶奶说话的时候,我会主动地去搭她们的肩或者拉他们的手,但要现在这样牵手,还是觉得很别扭。我奶奶的话还好,我妈的话......因为就这样搭一下嘛。”
“听师姐说,她不想回家。她每次都等到腊月二十九,也不想回家。她总说爸妈怎么样怎么样,我就总说她,你现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你用一种资产阶级的那种情调去看待你的劳工家庭,我说你不能这么去做,你要理解他们。但是她就是......她现在工作了,还是不想回家。她就是特别、特别逃离那个家庭。......上了大学之后,我还是会有意识地改变家里面的那种方式。晚上大家一起吃完饭,我会跟我妈说:妈你先把手上的东西放下,一块喝喝水、聊聊天什么的。然后我妈就把碗筷放那了,以至于养成了她每天不收拾碗筷,第二天早上收拾的习惯。”
可见,家庭不光是关系场,也是一个道德场,更是一个充盈着情感的地方。当我们每一个人说到家的时候,都有那么多未抒发的情感,内心有那么多柔软的地方,想哭或者很激烈的情感表达。作为一个亲密关系共同体,如果家庭不是温暖的,不是关爱的,我们会觉得羞耻,觉得羞愧,觉得无奈,觉得无能,觉得很恨。这些感受是我们每一个人难以启齿却又无可回避的。
记得在访谈结束之后的一次聊天中,有受访者跟我说,自己对爸妈“从来都只是小小的抱怨,没有恨”。看到整理后的录音文字稿后,她说看到自己的故事变成文字有点奇怪,觉得自己的过去“好可怜”,但最后一次访谈分别时她又说“过去的我都不在意”。历经时间冲刷,再多的怨,即使是恨,在今天都已消散于时间长河之中。布尔迪厄曾这样说道:在我看来,怨恨是人类苦难的最深重普遍的形式;它是支配者强加在被支配者身上的最糟糕不过的东西(也许在任何社会世界中,支配者的主要特权就是在结构上免于陷入怨恨之中)。
(图源:东方IC)
农家子弟对父母爱怨交织的复杂情感归根到底与他们身处社会底层的地位有关,这也是权力结构在其身心印刻下的痕迹。但不管农家子弟对家的感情有多么复杂,爱多么难以表达,怨如何难以言明,家庭永远是他们世界的支点。正如美国哲学家桑塔耶亚(George Santayana)所说的那样,“谁忘记过去,谁就注定要再一次承受这一过去”。没有家作为支撑,他们很容易感觉到背叛了自己的历史,失去了过往,也就难以真正拥抱未来。詹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在《守望灯塔》中写道: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应该说出来......生命是时间中的一个停顿。......不要等。不要在以后讲这个故事。”
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和家庭的疏离也并非不可逾越,情感的障碍可能形成于一瞬,也可能消散于一瞬。
(转载自“文化纵横”微信公众号)
- 原标题:名校的底层子弟: 一句“懂事”,难言爱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最后更新: 2018-07-27 14:56:57
-
汤兰兰案驳回申诉:公平正义要经得起程序正义的“死磕”!
2018-07-27 14:45 疑案追踪 -
中传学生发文称遭教师谢伦灿性骚扰 校方:一经核实绝不姑息
2018-07-27 13:58 -
“汤兰兰案”原审被告人申诉被驳回
2018-07-27 13:39 依法治国 -
安徽六安市碧桂园工地活动板房坍塌 已致6人死亡
2018-07-27 11:40 中国房市 -
武生所疫苗效价不合格原因终于公布
2018-07-27 11:35 -
湖北食药监:武汉生物疫苗不合格因分装设备短时间故障导致
2018-07-27 11:12 -
天津航空一客机遭雹击致风挡破裂 无人员受伤
2018-07-27 11:11 航空航天 -
害国航返航的恐怖信息是假的!他干的…
2018-07-27 10:16 航空安全 -
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内涵福利社等3款应用关停,12款下架
2018-07-27 10:02 网络监督 -
北外教授疑遭章文电话恐吓 已报警
2018-07-27 08:44 听听大V怎么说 -
B站被约谈后启动整改:扩编1倍以上审核人力
2018-07-27 08:32 -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做义工,只要给钱,总有一款适合你”
2018-07-27 08:28 -
两岁婴儿患艾滋:父母怀疑是在医院感染 国家卫健委介入调查
2018-07-27 07:35 -
20年后的中国,老百姓的钱要花在哪儿?
2018-07-27 07:07 -
农业部: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
2018-07-27 06:40 -
B站在多个应用商店下架,曾被央视点名批评
2018-07-27 00:01 网络监督 -
原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被判16年
2018-07-26 23:00 依法治国 -
国航航班疑接恐怖信息后返航巴黎
2018-07-26 21:44 航空安全 -
美使馆附近爆燃 肇事者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2018-07-26 21:12 -
北京网信办、公安局约谈脉脉 责令关闭匿名版块
2018-07-26 18:53 网络战线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