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业银行:参与了吉利入股戴姆勒项目 项目合规
关键字: 兴业银行吉利戴姆勒8月8日,兴业银行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参与了吉利入股戴姆勒的项目,整个项目符合境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也符合境内外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由于兴业银行与吉利签署了项目保密协议,有关细节无法单独披露。
今年2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一份监管申报文件中表示,吉利持有其9.69%的股份,股份价值约90亿美元。随后,戴姆勒和吉利双方均证实了该消息。对于收购费用,李书福曾表示,此次收购资金完全通过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运作而来,并未使用中国境内资金。
据报道,吉利寻求兴业银行和摩根斯坦利为其筹款,而利息相当于戴姆勒分红,因此这对吉利本身来说财务风险不大。吉利CFO李东辉也表示,虽然此次收购股票的价值是90亿美元,但吉利动用的资金只是很小一部分。
5月21日,李书福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万字长文也再次提及这笔巨额资金的来源,“资金基本上都来源于海外资本市场,完全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其中80%左右来自海外的外资银行,小部分来自海外的中资银行,还有一部分是吉利自有资金,这完全是市场化资本组合,市场化自我平衡的资金结构安排,这种安排没有任何特殊背景。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德国政府都对我们的交易做了充分而认真的了解,依法而严格的审查。”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s://www.observersnews.com/car/2018_08_09_467583.shtml
- 责任编辑:李丕
- 最后更新: 2018-08-09 20:32:19
-
新能源汽车电池衰减规律是怎样?
2018-08-09 18:11 新能源汽车 -
景驰内讧续集:司法机构认定法人签名、指印均系伪造
2018-08-09 14:06 汽车 -
哪来的资金?华尔街质疑马斯克的特斯拉私有计划
2018-08-09 12:47 大公司 -
东风集团再掀人事大变动
2018-08-09 10:38 汽车 -
车企离职群像:有人被三倍高价挖角,有人奋不顾身创业
2018-08-09 09:36 新能源汽车 -
或存自燃风险 宝马全球召回柴油版车型/涉及全系
2018-08-09 09:17 车市曝光台 -
长城合资背后,魏建军砥砺前行20年,就为与宝马喝杯咖啡?
2018-08-09 06:55 汽车 -
重型车国六标准来了:它是燃气车的蜜糖,还是砒霜?
2018-08-09 06:53 汽车 -
吉利、长城、奇瑞……7月自主品牌销量几家欢喜几家忧
2018-08-08 17:55 汽车 -
大浪淘沙的新能源汽车,该如何避免被淘汰?
2018-08-08 17:10 新能源汽车 -
汽车业界模块化平台是“技术套娃”吗?
2018-08-08 16:58 汽车工业 -
蔚来为何屡屡被传上市?
2018-08-08 16:10 汽车 -
长城汽车7月销售5.4万辆 “WEY”派首次被领克超越
2018-08-08 09:23 汽车 -
季度利润超400亿,丰田还有三大隐患
2018-08-08 09:14 汽车 -
特斯拉要私有化?市场惊呆了
2018-08-08 08:37 股市 -
行驶中熄火抱死吓得车主不敢再开,揽胜新能源陷“电力系统故障”风波
2018-08-08 06:10 汽车 -
DS真的“凉凉”了?故事要从DS5说起
2018-08-08 05:56 汽车 -
特斯拉:“以三倍薪资抢上汽人才”系谣言
2018-08-07 22:02 汽车 -
董明珠挺钛酸锂储能技术 专家称银隆缺失制造型企业文化
2018-08-07 20:35 汽车 -
原材料上涨成为利润增速下滑最大掣肘 未来深度影响车企利润
2018-08-07 20:30 汽车
相关推荐 -
“转向中东和加拿大后,中国买家不回头了” 评论 22“再见,华盛顿!你好,北京!” 评论 66格陵兰岛催美欧:要我们找中国? 评论 143印度官方称已超日本成第四大经济体,果真? 评论 407欧洲央行行长呼吁:这是欧元替代美元的机会 评论 291最新闻 Hot
-
“转向中东和加拿大后,中国买家不回头了”
-
特朗普放出“好消息”?“这回,我们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
印度腿都要跑断了,“胜利大宣讲”整了个寂寞…
-
“他俩就伊朗问题激烈通话”
-
“特朗普就是在说,‘我不管了’”
-
特朗普继续“死磕”哈佛:剩下合同,通通取消!
-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起诉特朗普
-
“谈判失败!跨大西洋制裁协调彻底破裂”
-
“再见,华盛顿!你好,北京!”
-
美企又想在这儿插一脚
-
“特朗普设想的世界秩序:美中俄三分天下”
-
格陵兰岛催美欧:要我们找中国?
-
印度官方称已超日本成第四大经济体,果真?
-
莫迪再威胁巴方:要么吃你的饭,要么吃我的子弹
-
刚输了空战的印度,批准“自研五代机”框架计划
-
34年后,日本失去最大债权国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