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宁:国家出手=把股市炒高? 请冷静一下
最后更新: 2024-07-21 15:11:06所以从这点来讲,我非常支持“房住不炒”这个提法。
但是,在执行住房不炒政策、扭转房地产市场预期的时候,有两个重大的改变,是政府决策者当初没有充分预料到的。
第一,低估了投机需求占整个房地产市场总需求的比例。大部分人买房,不仅仅是为了居住,也是为了投资,因为他们预期房价会涨。
第二,决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购房者的意愿会在房价下跌的趋势中发生非常明显的逆转。
2021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是17亿平米,但是2022年只有13亿平米。房价下跌之后的销量萎缩,很难用我们简单的市场的供给需求理论去解释。
2021-2022同是疫情期间,为什么房价下跌期间交易量大幅萎缩,朱宁教授认为这是房子被更多当作投资品才出现的结果。
如果买房是真实需求,那么在房价下跌之后,原来被压抑的购房需求就应该释放出来。但是我们发现,房价下跌之后,整个交易量出现了明显的萎缩。那其实更是印证了,很多人买房子是买涨不买跌,追涨杀跌,买房子是为了赚钱,并不只是为了居住。
当然,还有一种转变,购房者特别是年轻朋友们对于住房的态度与70后、80后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背后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房价已经上涨到了高位,年轻人通过亲身经历意识到,买房不但不赚钱,而且不安全;其二,疫情三年,很多年轻人对于职业发展、收入增长,甚至工作稳定都产生了担忧。因而他们已经不再像父辈那样闭着眼睛去买房了。
所以,很多因素加总在一起,购房者的预期在这几年发生了重大转变。预期是决定整个中国房地产走向的特别重要的因素,而这个预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隐性担保或者政策的影响。
所以,如何更加有效、准确、清晰地向市场、向社会传递政府对于房地产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期,对于稳定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特别关键。
另外一个问题,关于打破刚性兑付还是政府提供担保的时机选择,这取决于长期政策的取向和短期应急措施之间如何权衡。
我们看到,自从2021年恒大地产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很大。回过头来看,或许当时中国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干预政策,让其他企业介入或者接手为国有,这样能够稳住房地产行业,不至于引发行业危机。
另外,如果类似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在提早几年推出,比如在2015年-2016年就推出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对房地产行业的高负债现象更早实施管控,我个人认为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时机。
从放任到救助 政府该如何拿捏?
观察者网:几乎在同时,我们看到去年美国爆发硅谷银行危机的时候,政府出手特别地快。我们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以及个别地方的债务危机一开始政府都是放手不管的,说“自家孩子自己抱”。但是政府随后又改变态度,比如发行万亿国债给地方防灾减灾,以缓解财政压力。怎么理解政府这种态度的转变?
朱宁: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之所以提“刚性泡沫”或者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平衡,我们还无法得出一个标准答案,什么时候政府应该打破刚性兑付,放手不管,什么时机应该出手。
我也看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态度逐渐在发生改变。但是我也非常支持,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政策必须相应地做出改变。
政府的做法,其实也有自己的逻辑。在初期的时候,无论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是房地产开发商出现问题,政府可能希望营造一种环境,让他们真的相信,政府不会救助,这样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拼全力去自救。
我们看到,一些开发商的控股股东拿出个人财富来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地方政府采取裁减一些公共服务,甚至通过给公务员降薪等手段学会过紧日子。所以在问题出现的初期,政府采取一种相对放任不管的态度,也是合理的,有利于打破“政府一定会救助”的刚性兑付预期。
但是,随着个别开发商的债务问题逐步演进全行业的危机,甚至拖累中国经济,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偿危机严重性升级之后,如果中央政府再不对其采取信用担保,可能会使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或者倒闭,这一点显然会对整个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很大的冲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央政府的做法背后,有合理的考量。
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硅谷银行,还是瑞士信贷,这一次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央行和西方的金融监管机构,确实采取了特别激进的救助措施。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在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发现,政府的救助措施挺好,而且没有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虽然通货膨胀可能恶化了,但总体而言,他们认为,对应急措施有了更多信心。
这也跟经济现实有关。尤其是2023年这个时间点,全球经济在奥密克戎疫情结束之后,好不容易开始步入正轨。我猜想,当时西方国家也会很担心,如果硅谷银行或者瑞士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对金融行业产生冲击,会不会又把全球经济拉回到疫情期间的状态?
昨天英格兰银行的人士到访,我们曾经讨论过。对方也提到,2023年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的危机之后,他们应对危机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两天之内问题就解决了,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处理相比,他们积累的经验使得危机处理的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观察者网:您重点关注政府的刚性兑付领域之一,就是股市。根据大众理解,“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还是蛮深入人心的,怎么理解刚性兑付在股市的存在?政府这两天的救市会意味着A股市场到底了吗?监管者要如何正确引导预期,又不产生刚性兑付的道德风险?
朱宁:在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里面,资本市场是一个政府刚性兑付相对比较弱,或者说政策对于投资者的预期影响相对比较小的领域。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30年的改革,在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方面,在培养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意识、金融素养和投资能力等方面,监管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讲到刚性兑付,很多投资者但凡对股市有任何一点信心,他们都会相信政府一定想把股市搞好。任何政府想把股市搞好的意图的表露,往往会就被散户简单地理解为“一定会把股市炒高”。所以我觉得这其实可能是监管机构面临的一个难题或者一个悖论。
2015年股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开始的时候,股市强劲上涨。当时的证监会主席也出来喊话,说我们希望A股市场是个长牛慢牛,希望能够稳定市场预期。但这种说法,可能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一个信念:监管者认为这是个牛市,那我们可以加码投机。
这跟刚才谈到的楼市很相近,监管者如何营造一个稳定、清晰和持续的预期,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但也使监管者陷入两难:如果关于打破刚性兑付的话讲得太重,有可能短期会伤及市场;而如果讲得轻描淡写,市场又不买账,我觉得是一种权衡。所以说政府要想打破刚性兑付和刚性泡沫,面临的是一系列非常复杂也非常微妙的挑战。
过去三、四十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大家也讲过一个类似的说法,叫“好的时候,不想改;坏的时候,不敢改”。在整个金融监管领域,这个说法同样适用,如果市场在上涨、泡沫在积累的时候,大家不愿意去刺破泡沫。但是当股价上涨到了一定高位的时候,任何改变可能会给市场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我仍然建议,要在整个经济金融比较平稳的时候,尽可能的多做工作,有效地引导整个市场和经济的预期。
中国股市有几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第一,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散户是有代际迭替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逐渐进入市场。所以,投资者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一项工作。
第二点,2018年资管新规开始实施的时候,也强调“买者自负,卖者有责”。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整个资本市场,还有很多制度和法制的建设有待完善。比如说,最近股市大跌给投资者带来了上亿的损失,大家批评比较多,但是对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违规交易行为,处罚金额只有几十万。这种惩罚和危害完全不对等的法治环境,其实是不利于遏制非法行为的。
第三,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对企业而言,整个中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融资途径就是资本市场。中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增加到了5000多家,大家认为股市的融资功能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一个原因。但是,也得看到,一个只讲融资,不讲投资的市场,很难持续。如果股民在股市赚不到钱,他们就不愿意再投进来。
中国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很单一,不是楼市就是股市,这些年,我一直在热切地呼吁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对一个散户和投资小白来讲,在对金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投到了股市,那很不幸,很可能最后会亏得倾家荡产。
很多时候人们说买股票必须得交学费,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监管层能够利用更加积极的投资者教育、投资者保护的活动,让咱们的散户、咱们的股民尽可能少付一些学费。
如果我们能够发展起一个比较健康的、有规模和流动性好的债券市场,很多散户并不一定非要去买股票,而是可以去买一些更加稳妥的、与自己投资能力更加匹配的债券类产品。
我认为这是一个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构建金融业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方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今夏冰杯火了,杯子却要进口?
2024-07-20 11:54 观网财经-消费 -
雷军:周受资离职是当头一棒
2024-07-20 07:55 观网财经-科创 -
“很有含金量”,旅客带1.805千克黄金首饰入境被海关查获
2024-07-19 17:36 黄金游戏 -
当万斯崛起时:PayPal黑帮如何改变了美国政治
2024-07-19 16:31 -
遭遇史上最激烈罢工,三星如何走出“中年危机”?
2024-07-19 16:11 -
OpenAI推出GPT-4o mini,号称“最具成本效益的小模型”
2024-07-19 11:42 观网财经-科创 -
被欧盟法院裁定为“守门人”,字节跳动:失望
2024-07-18 17:5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去年亏损近40亿元,东风汽车集团仍难回归A股
2024-07-18 17:22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开售3个月,华为Pura70官宣降价
2024-07-18 13:32 观网财经-科创 -
20多座高铁站“闲置”,还有救吗?
2024-07-18 13:28 高铁世纪 -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三大区域共挑大梁”
2024-07-18 11:36 中国经济 -
陈文玲:开放就是最大的改革
2024-07-18 10:33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陈文玲:这是中国在大国竞争博弈中的底气
2024-07-18 10:33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香港消委会就农夫山泉事件致歉
2024-07-18 09:22 观网财经-消费 -
饮用水跌回“1元时代”
2024-07-18 07:34 观网财经-消费 -
31省份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省份超两万元
2024-07-17 20:20 观网财经-宏观 -
管涛: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原因是……?
2024-07-17 18:14 中国经济 -
普华永道将裁掉一半在中国的金融审计员工?回应称,调整是艰难的决定
2024-07-17 17:29 金融观察 -
中国大陆发力成熟芯片,连续占据光刻机巨头半数营收
2024-07-17 15:41 观网财经-科创 -
中国经济发展有独门法宝
2024-07-17 15:34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相关推荐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72“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83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3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
“特朗普关税反倒加强了中国决心,危机正化为机遇”
-
“我们无法在美生产任何产品,销美商品将涨价”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