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永乐:探寻中华民族自觉兴起之历程——评黄兴涛《重塑中华》
关键字: 中华民族新清史大清帝国孙中山胡汉民从一战爆发到苏联解体,已经过去的“短二十世纪”[①]是一个革命的世纪,也是一个民族塑造(nation-building)的世纪。随着一度具有强大整合力的冷战意识形态的退潮,既有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在两个方向上受到冲击:在外部,美国强力推进的经济全球化、以欧盟为典型的区域一体化运动、国际法领域中以“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理论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支持,都在削弱民族国家原有的自主性(autonomy);在民族国家之内,具有离心乃至分离倾向的区域、宗教、族群认同兴起,也强烈冲击着国家的整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自上而下冲击民族国家的力量有所弱化:经济全球化的态势趋于停滞,其原来的推动者美国改奉“美国优先”路线,热衷于贸易保护政策;作为超国家政治单位的欧盟,其一体化进程踟蹰不前,分裂的危险日益增大。然而,自下而上的冲击力量仍然此起彼伏。在可预见的未来,民族国家仍然会是政治共同体的基本组织形式,但许多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将持续受到考验。
黄兴涛教授的观念史著作《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②]问世于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其问题意识也与这一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冷战落幕为前一阶段的政治整合话语带来了新的困境,在中国国内,“中华民族”话语被期待发挥更大的政治整合功能,但同样遭遇到上述两个方向上的“夹击”。在学理上,最大的质疑路径,是以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为“实”,以中华民族为虚,将中华民族观念视为一种缺乏历史依据、自上而下强加的官方建构物。
这一质疑并非野狐禅,而有相当的学术积淀——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满蒙学”曾经对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提出系统的质疑,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历史论述论证[③];在二十一世纪,最为系统的质疑来自于美国“新清史”,尽管其研究者未必都有清晰的政治自觉。
从“满蒙学”到“新清史”,其中国叙事内部一直潜藏着两种政治状态的对立:在第一种状态下,满洲统治者自上而下地建立对巨大的疆域上诸多族群的统治,但没有在这些异质性很强的族群之间建立强劲的横向联系与认同;而辛亥革命则带来第二种政治状态,一个主体民族的国家。论者又认为,原本服从于满洲统治者的大量亚洲内陆边疆族群,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主体民族的国家之外。
从“满蒙学”到“新清史”,诸多研究者坚持将“中国”与“汉族”绑定在一起,认定包含境内全部族群的民族认同是人为建构的,缺乏历史基础。用更晚近的理论话语来概括,这就是在“帝国”(empire)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 之间的二元对立范式,在此中国被设想为一个汉人的民族国家,而统治着诸多族群的清帝国包含中国,但不等于中国。[④]
更一般的冲击来自民族主义研究晚近的主流范式,黄兴涛将其命名为“建构论”。他将已故民族主义研究大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著《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视为“建构论”的代表著作。[⑤] 那么,挑战究竟从何而来?从《想象的共同体》在汉语世界中的传播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极易遭到误解的表述。
按照安德森的本意,“想象”(imagine)并无“虚构”乃至“虚假”的意思,而是强调,民族(nation)是一种超越面对面(face-to-face)交往社群的认同,它的维系需要一种共时性想象;这种“想象”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发生的。安德森并不试图提供一个规范性理论,论证合乎哪些条件的人群有资格达到民族的门槛,他的工作方向是对其研究的历史现象进行分类,尤其是重述“想象”的约束条件与基本机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但不管安德森的本意是什么,描绘和展示民族认同塑造的过程,多少会导致对所分析的民族认同的“去神秘化”和“去神圣化”,而这会进一步带来两种反应:一部分受众倾向于认为,经过剖析的民族认同,从本质上就是虚构的,是假的,而这就使得“建构论”有可能变成“解构”民族认同的理论工具——对于自己拒绝的那些身份认同,就可以分析其通过何种权力结构与政治机制生产出来,从而将其空洞化、相对化。海外大量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其重点就在于选择性地运用“建构论”的理论工具来进行解构。将“想象”等同于“虚构”,其实并不符合安德森强调民族认同现象的强劲性与持久性的本意,但毕竟还属于常见的与易于理解的反应。
而另外一些受众认为,只要掌握了塑造的权力并遵循一定的历史先例,就可以正当地塑造出不同的民族认同。这一种反应虽然看似不常见,但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典型例子就是“台独”意识形态的塑造——“台独”理论家很难否认绝大多台湾人不过是不同时期的大陆移民,但一些人会从拉丁美洲西裔与葡裔殖民者的“克里奥民族主义”(Creole Nationalism,可以意译为“土生仔民族主义”)寻找先例:西裔与葡裔殖民者因为长期在拉美殖民地居住,在一个与母国相隔离的政治系统之下,已经发展出了不同于母国民众的认同,从而可以正当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新的民族,并获得独立建国的资格,而台湾的情况被认为与此并无根本不同。[⑥] 通过寻找并确立“先例”,看似“价值无涉”的社会科学研究,就被读出了某种规范性意涵,并被用于支持特定的政治实践。
在强调差异、多元、流动性、建构性的学术风尚之下,质疑“中华民族”这一在20世纪才得以巩固的身份认同,既容易得到各种理论工具的支持,也容易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而坚持和加固这一认同,反而经常面临着理论工具的缺乏。黄兴涛教授迎难而上,其十多年的研究心血,最终凝聚成为这本40多万字的观念史巨著。
作者“以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为骨骼”,但又借助了“新文化史”的某些做法,如概念史、话语符号的实例分析等(第8页),将对思想形态的研究与社会心理、政治文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对精英的理论观念的辨析,也重视对政治斗争过程与大众舆论传播的考察,用翔实丰富的史料与扎实的理论分析,呈现出“中华民族”概念生长发育与相应身份认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同时也精确地勾勒出相关研究领域内部的前沿讨论格局,提供了一张细节丰富的理论地图。
- 原标题:章永乐|探寻中华民族自觉兴起之历程:评黄兴涛《重塑中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最后更新: 2018-10-21 11:19:14
-
既然要研究民国政治史,又在躲藏什么?
2018-10-13 16:07 -
《国家宝藏》第二季要来了!又有哪些文物亮相?
2018-10-11 07:55 综艺政治 -
习近平谈抗战: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018-09-19 10:25 抗战胜利70周年 -
疑似被盗佛首现身苏富比 龙门石窟研究院回应
2018-09-18 07:20 考古 -
疑似龙门石窟佛首被拍卖 苏富比:与物主商讨后撤拍
2018-09-14 15:20 考古 -
南非洞穴出土迄今最古老画作 距今约7.3万年
2018-09-14 08:10 -
埃及开放4千年古墓,网友吓得不轻
2018-09-12 13:51 考古 -
直播:谣言与真相——纪念与重新认识郭沫若
2018-08-25 18:40 观天下讲坛 -
这五条关于郭沫若的谣言,何以横行于世?
2018-08-21 09:30 观天下讲坛 -
“亚历山大石棺”分析结果:2男1女 有古老手术痕迹
2018-08-20 22:59 考古 -
日本新年号或破千年传统,不再局限中国典籍
2018-08-20 07:20 日本 -
日军遗属日渐老死,参拜靖国神社以后靠谁?
2018-08-16 11:00 日本右翼 -
古代内衣,可不只是肚兜啊
2018-08-16 08:57 趣读 -
偷袭珍珠港前 东条面见天皇:完全放心 已经胜了
2018-08-15 17:00 日本 -
日教授被指曾摘抗日男性睾丸作实验样本
2018-08-15 10:09 中日关系 -
刚说完“安倍是亲爹” 然后……
2018-08-15 09:30 -
这部慰安妇漫画,最该看的是日本年轻人
2018-08-10 08:29 “慰安妇” -
人民网评纣王妲己成景区形象代言人:历史岂容如此轻慢
2018-08-02 10:52 -
在古代中国,筷子还真不只用来吃饭
2018-07-31 07:47 趣读 -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018-07-28 18:48 观天下讲坛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