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燕生:开创新30年,中国迎来转折点
最后更新: 2022-12-27 15:49:302022年年末,中国疫情防控从全民防控进入精准防控的转折性时刻,中国也频频召开最高级别会议研究经济问题,为2023年,以及二十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下一个5年征程开局谋篇。
明年中国经济究竟怎么走?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努力做到“四敢”。12月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六个统筹”的基础上,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那么如何理解这些纲举目张? 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1978年以来的政策转折点
观察者网:近半个月来,中央最高层频频开会讨论2023年经济工作,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的政策部署引起舆论热议,在您看来,这些会议的亮点是什么?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张燕生:首先是明年经济的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更艰难,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这个综合研判很重要,提振国内信心和预期。
其次是明年宏观政策框架。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五大政策齐发力,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力度要够,投向结构要精准,如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
再次是“六个统筹”很重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要开好局起好步,干部敢为,地方敢创,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我认为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一个重要信号和亮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科学精准问责,为担当者担当”。这很像1978年的改革开放伊始的提法。
干部怎么才能敢为?要不为上,不为书,只为实,从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来讲,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思想路线。干部敢为,就需要有容错机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将干部的创造力,改革精神和探索精神就释放出来。
地方敢闯也是如此。各个地方要敢为人先,大胆闯,大胆试。如果地方政府闯不好就被摘乌纱帽,地方可能就不敢闯。
要想鼓励地方敢闯,必须要有个衡量标准,明确的告诉地方什么是对的。过去衡量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现在衡量的标准就是“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成为内生特点,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开放发展成为必由之路和共享发展成为根本目的。这样就把地方的创造力释放出来了。
企业敢干怎么做?坦率地讲,现在很多央企、外企、民企大厂,手持巨额现金却在大规模裁员,他们的预期基本上是准备过冬的心态。因此要鼓励企业敢干,就要解决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环境不确定性。
群众敢首创,也就是要将社会上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展经济这么一股劲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这句话使人们想起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引发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运动。所以我说这就很像1978年。
过去的40年我们的发展很成功。用一个简单的数据来比较,从1990年到2021,日本的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下降了31个百分点,德国下降11个百分点,中国上升71个百分点。
1980年代,我们还刚刚能吃饱饭,到现在,中国人越来有钱。中国的成功,令国人惊奇,也把全世界吓坏了。一方面,就像刚刚提到的四闯一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才闯出了这么一番40年的家业。另一方面,我们开始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造福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严格讲它是一次改革的会议,是一次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按照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转折点。这“四敢”的提法代表了中央希望能够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使得中国还能够开创新30年的巨大魄力。
扩内需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观察者网:这个理解很高屋建瓴。具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任务的部署,为什么五大任务头一条就强调扩内需?不久前刚刚还出了扩大内需规划纲要。过去三年中,中国进出口曾经是经济增长点的一大亮点,按照江小涓的说法,“国际贸易是引领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尽管近几个月进出口表现不好。如何看外需的作用?
张燕生:现在稳外贸和稳外资的形势非常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
今年4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是0.1%,而今年的11月,外贸进出口的增速回到了0. 1%,也就是我们经历了4月份的谷底,到了11月份再次回到谷底。其中,全球外需萎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外需萎缩的形势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
今年前11个月,中国外贸有几个令人堪忧的地方。第一个是加工贸易增长非常差,占整个贸易额的比例下降到了20.2%,增速只有1.3%,加工贸易中台港澳企业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台商。这意味着伴随我们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的台港澳企业今年的外贸形势很不好。
第二个是外企进出口贸易的增速是0.1%,民企是13.6%。外企在进出口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33%,民企上升到50.6%,制造业外资占整个外资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9.4%。这意味着外资企业进出口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已经下降到17.9%,比重持续下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趋势在继续。虽然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企业在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努力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但美国涉疆法案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打击是很大的。
2022年11月,中国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项均表现远不如预期。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旗下“未名宏观”公众号
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会比今年更差,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4.4%。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明年出口形势不好是大概率事件,那我们明年外贸如何能够稳存量扩增量?
在外需显著萎缩的形势下,稳存量扩增量的办法,其一是削价竞争,在海外抢订单;其二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们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如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广东等已经组团到海外去抢订单,三年隔离形成的信息鸿沟亟待修复,他们希望第一时间修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断三年的商业联系。提质增效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品牌、技术、渠道、服务等方方面面要下功夫。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扩内需是最重要的,要扩大内需,带动进口,给贸易伙伴创造更多新订单。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外需已经形势严峻到这个地步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靠扩大内需?
张燕生:中国扩大内需战略跟外需好和不好没直接关系,是我国自主实施的国家战略,但它可以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供世界共享。中国扩大内需是大国战略决定的,因为一个大国就是主要依赖内部市场内部需求发展的国家。如果硬说跟国际大环境有关,它跟全球化停滞倒退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条,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果中国作为大国未来还要继续靠出口和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增长,全世界会跟你急。世界会问:中国这么强大了,还要靠拿别人的市场奶酪和资本奶酪发展自己,而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市场奶酪和资本奶酪供世界共享?
过去40年的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战略,是小经济体的发展战略,比如东亚四小龙这样的小经济体模式。但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五年前我们开办了上海进博会,希望扩大进口。
2006年-2021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由64%降至34%。未来10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还会继续下降到略高于美国低于日本的水平。这个比例的持续下降,说明进出口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肯定是一个进步,代表了这个国家正在真正成为一个大国经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已经在靠本国内生动力和内需扩大来推动了。
观察者网:所以,并不是海外舆论和国内一些舆论所担心的,中国经济转向“内向型”了。
张燕生:这是两码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也明确了中国将继续推动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更高标准的制度开放、更高层次的创新开放,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这与人们担心中国进出口下降了,很多外贸企业生存困难不是同一件事。
扩内需促消费关键靠什么?
观察者网: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讲到,扩内需“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经济学家几年前讨论究竟三驾马车谁才是发展动力的时候,是投资,还是消费,一直出现很大的争议。按照您提到的大国经济这样的分析框架,您认为当下为什么中国要将政策重点要放在恢复和扩大消费上?
张燕生:我想还是发展阶段变了。毛泽东时代,我们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靠投资。那个时代新创造的“蛋糕”更多的用于资本积累,具有很高的资本形成额,这个战略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代,我们又多了发展经济的一条腿:也就是靠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大循环培育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这个阶段,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市场过剩。产能过剩怎么办,我们就想办法通过对外投资和出口将产品销往全世界,这也部分导致了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较紧张。
从2009年开始,三驾马车中间,消费一步一步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车,投资和进出口两架马车的后劲不足了。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条新趋势线,一方面GDP增速“破八”,2015年“破七”;另一方面,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持续上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手机寒冬,苹果推“跨年福利”清库存?
2022-12-27 13:38 观网财经-消费 -
-
入华集中隔离取消,国际机票搜索量暴增超8倍
2022-12-27 11:4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前11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降3.6%,统计局解读
2022-12-27 10:08 观网财经-宏观 -
增长8.4%,2021年GDP最终数据公布
2022-12-27 09:43 观网财经-宏观 -
招聘收120元考试费?茅台:不再收取
2022-12-26 21:39 大公司 -
为何《阿凡达2》救不了电影市场?
2022-12-26 17:56 中国电影 -
首家央企设立数据产业集团诞生,有何用意?
2022-12-26 16:21 观网财经-科创 -
东莞全域放开住房限购
2022-12-26 14:27 观网财经-房产 -
香港机房故障,阿里云致歉:将尽快处理赔偿事宜
2022-12-26 12:58 观网财经-科创 -
非洲最大产锂国收紧原锂出口管制,中国矿企未受影响
2022-12-26 12:39 观网财经-海外 -
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官方回应:不完全准确
2022-12-26 08:33 大公司 -
连续两年,华为专利授权收入将超过支付费用
2022-12-24 14:27 华为 -
国家统计局:12月中旬生猪价格环比降17.3%
2022-12-24 10:36 消费 -
英特尔拆分图形芯片部门,加速与英伟达、AMD抢订单?
2022-12-23 20:11 观网财经-科创 -
全国房价重回两年前,哈尔滨、太原等29城比两年前还低
2022-12-23 17:32 观网财经-房产 -
两部门:严厉打击股市“黑嘴”、非法荐股等行为
2022-12-23 17:27 观网财经-金融 -
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增9.9%
2022-12-23 15:37 -
抖音将接手暴雪游戏?消息人士否认
2022-12-23 14:2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小米总裁王翔退休,曾在与高通合作中解决过关键问题
2022-12-23 13:07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华尔街听信特朗普,代价惨痛” 评论 0“看看美国关税大棒,再看看中国海南…” 评论 40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评论 735“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评论 310“华尔街不少人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机” 评论 177最新闻 Hot
-
“尹锡悦别再扮演总统了,先向人民道歉”
-
“首次准备解除武装,避免刺激特朗普”
-
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
美媒紧盯:中国,60天了…
-
美部长:百万美国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造iPhone…
-
马斯克嘲讽“哈佛经济学博士”,纳瓦罗回怼:他就是个卖车的
-
华尔街铁粉变脸:特朗普,收手吧!
-
马来西亚总理领头:东盟要“抱团”
-
美“对等关税”没提俄罗斯,白宫回应
-
“欧洲200欧元,非洲才3美元,我们正面临‘碳掠夺’”
-
美财长试图安抚:股市短期波动,别慌
-
“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
一开盘,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也都崩了
-
勒庞呼吁支持者:效仿马丁·路德·金
-
美股暴跌,美财长:怪DeepSeek…
-
“特朗普这么做就是干涉法国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