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3期:自信的中国精神力量和话语力量
最后更新: 2022-10-24 10:13:59下面主要谈一谈我们高校,尤其是像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外语类高校,在国际传播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国际传播事业一直在高校招收大量的急需的“外语+国际传播”的人才。这方面我们高校一直是主力军。 像上海外国语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推出了“英语+国际新闻”的培养模式,为国家的主流媒体输送了大量国际传播人才。现在我们上外把“多语种+”也变成了学校战略,相信这些既懂两门外语,又懂得国际传播的实操人才,是符合我们国家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的。
第二块,我觉得高校除了育人功能以外,还发挥了民间智库的作用。像我们现在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为地方部门及时了解国际舆情的整个动态,做出合适的研判。我们有开设47个语种,所以很多同事经常用外语直接撰写外文评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语区的媒体上发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亮明中国观点。在一些多语种语区我觉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多语种的语区基本上都是被美西方国家所控制着,如果没有中国的学者出现,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那么他们就会认为美国和西方塑造的中国的扭曲形象就是中国真实的现状。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国际传播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我们上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还积极地走出校园。
今年年初,我们的师生还参加了由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组织的冬奥会高校多语种报道的活动,大家从年三十晚上7点钟开始工作,一直到冬奥会结束。上外师生与我们国家主流媒体联合,用18种外语报道冬奥会内容,并在上外和我们学生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多语种报道和发布,让我们的多语种同学体验到了不仅是一线国际传播的实战乐趣,还获得了他们用“第一外语”发布冬奥会报道新闻的这种兴奋,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实战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实战的场景当中,要培养我们各位同学对自己国家的情怀和对国际传播事业的热爱,在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大格局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也为今后成为国家国际传播事业的栋梁做好准备。
今天我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在圆桌论坛环节我们又请到了一位嘉宾,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杨波教授。我特别为大家做一个介绍,她常年在国际组织有相关的一些合作服务,所以在国际传播的实践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刚才我们在跟她交流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在俄罗斯也待过十年,所以对该领域可以说相当了解。回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国际传播这个话题,刚才几位嘉宾其实都给出一个基本判断,就是过去这些年,其实我们的国际传播的方式、效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张教授来给我们做一个解读,您觉得变化在哪里?
张维为:实际上过去的十年中,西方对我们的话语围剿比过去更加厉害。但是同时我们看到的民调,主要是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对中国印象都在越来越好,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在这些国家有巨大的存在感,中国的公司,中国的广告,中国的商品,中国的5G技术,而且都是高度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比不了的。你看今年我们的汽车出口超过德国了,明年估计会超过日本。
另外老外现在都用TikTok(短视频社交平台),他们知道这是中国的一个产品。这对我们对外传播是很有启发的。尽管它的海外管理是单独的一个板块,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多中国人发布的视频,老外也开始传了。所以这个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西方主流媒体主导的对中国形象的丑化,尽管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负面评论或者是对我们的正面信息限流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很多真实的中国情况它是阻挡不住了。
TikTok风靡海外
杨波:我觉得最近十年感觉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国外的受众、而且是不同层次的受众,主动关心中国的比例和范围是越来越大了。
主持人:您用了主动关心这两个字,就是他甚至可以去主动寻找相关的信息。
杨波:是的。去年11月份,我的俄罗斯和中亚的朋友就来问我,能不能解读一下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历史意义。我当时比较意外,因为以往是我们会主动的宣传作,现在是从事相关领域的一些学者,还有一些高层的政治精英,他们会主动来关心这些事情。
主持人:您觉得他们想要了解关于中国的什么?
杨波:我觉得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中国能够成功地走到今天,因为他们曾经跟我们走过一条同样的道路。中国的这种成功经验,尤其对这个区域的人来说,他们是特别理解的。包括年轻人,我还蛮意外的,因为我给教育部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做培训,相当于给俄语国家的一些学生教授汉语,教他们怎么做俄汉的翻译。年轻学生会问我:杨老师,你是共产党员吗?我说,我是。他说,你能给我看一下你的党员证吗?这是一个乌克兰的小伙子,这个细节让我挺触动的,他说我非常向往这个党。他们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中国能够把这条路走下去。
主持人:您觉得根据我们以往的国际传播,我们阐述中国,有没有充分地把这个答案讲清楚?
杨波:我觉得我们正在慢慢地学会去用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一种语言来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做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受众友好型”的外宣,其实这种差异化做得还是蛮好的。因为我们知道面对精英去做传播是一种方式,但是对普通人就是讲故事。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因为这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他能代表一个群体;我们不去下结论,我们只是展示事实。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直播: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2-10-24 10:00 聚焦二十大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同比增长3.0%
2022-10-24 09:54 观网财经-宏观 -
解放军报社论:忠诚维护核心,坚决听党指挥
2022-10-24 08:23 聚焦二十大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1+11
2022-10-24 07:59 抗疫进行时 -
世界政党政要热烈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2022-10-24 07:38 聚焦二十大 -
人民日报社论:肩负使命任务,创造新的伟业
2022-10-24 07:19 聚焦二十大 -
全国铁路大规模集中维修,确保运输安全
2022-10-24 07:05 -
嫦娥五号月壤揭示月球年轻火山成因之谜
2022-10-24 06:47 航空航天 -
中共二十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
2022-10-23 22:59 聚焦二十大 -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
2022-10-23 19:56 聚焦二十大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简历
2022-10-23 19:43 聚焦二十大 -
-
中共中央将于明天上午举行发布会,介绍解读二十大报告
2022-10-23 19:33 聚焦二十大 -
二十大新闻中心将于23日24时停止运行
2022-10-23 17:14 聚焦二十大 -
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2-10-23 16:08 聚焦二十大 -
习近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0-23 15:55 聚焦二十大 -
全国秋粮收获已达82.5%
2022-10-23 15:51 聚焦三农 -
长沙发现一例“恐龙血”:十几万分之一,比熊猫血稀有
2022-10-23 15:37 -
习近平: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2022-10-23 13:40 聚焦二十大 -
习近平: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底气
2022-10-23 13:40 聚焦二十大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