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诊2024中国经济】 张军:今天公众对经济发展的认同感,越来越和福利与社会保障有关
最后更新: 2024-05-09 05:17:07服务业领域的改革迫在眉捷
观察者网: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说法,目前我们国家的养老形成了“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不过,国家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放在居家和社区。另外,国家也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张军: 除了社区养老,我们怎么解决其余绝大多数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政府不可能包揽,也没有这个能力,还是要早点放开这个市场,做好规划和政策,鼓励市场和社会资本更专业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但由于政策的原因,我们的经济在提供养老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尽快在政策上鼓励市场准入,清理掉那些无谓的和繁琐的审批与管制规则。如果中国把养老这个上下游产业做得很发达,不仅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能为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政府投入更多精力去制定振兴新兴战略性和高端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当然很重要,但也要看到,制约我们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不仅仅是高端制造业,还有大量的服务业。而解决后者可能更重要、也更迫切,因为事关民众福祉和社会满意度。
我们要拿出明确的规划和方案,更要制定有力的政策去帮助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振兴消费型和生产型服务业的繁荣和高水平发展,解决好我们家庭最关注的托育、教育、医疗、健康和养老等短板问题。
发展养老服务业,还是要放开这个市场,让大量的社会资本包括外资都可以来投资从事这个行业。政策上也要出台支持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来发展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特别是在居家养老方面,需要更高的技术赋能和设备进入家庭。
当然,养老行业的专业人才和护理人才,需要有更高的收入和待遇,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国家在这方面要有支持政策,要撤销很多管制。市场化很重要,没有市场化,工资待遇被政府部门管死,服务业很难发展。
少子化的趋势下,如何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的养老问题?图为央视《消费主张》节目截频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新闻,公立的养老院服务不行,硬件不行,各方面不好,那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说明管制多,没有市场化,没有优胜劣汰。市场上目前养老服务做得好的,都是保险公司做起来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品质也高。
发达国家在养老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标准化的运营理念,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很好,我们完全可以像当年开放制造业一样向外资开放健康养老行业。无论是美国式,还是德国式的、北欧式的,都可以跟我们合作,参与我们养老产业的发展,因为中国的需求很大。
其实,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家政市场也没有做好,因为市场没有放开,管制多,没有设计出很好的制度。不放开,不市场化,就难以规范化。未来如果放开家政业,这个市场容量很大,将来能像香港和日本那样,也向国外移民开放,会大大提升中国家政服务市场的规范性和生产率。由于老龄化严重,日本已经在服务业开放了国际移民,中国在一些特大城市也要考虑这个问题。
观察者网:所以说,改革开放还在路上。
张军:是,我们改革开放前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资源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我们需要通过开放更好地推动我们的本土工业化,提高我们的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今天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化的后期,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人口的快速老化,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当然要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因为这些问题会创造新的需求,从而也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源泉。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政策,要围绕高质量来设计。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技术要创新,但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发展和繁荣服务业,以便全面提升我们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毕竟制造业越高端,吸纳就业的能力越低。
服务业,无论生产型的还是消费型的,都蕴藏着大量的投资机会,也可以创造更高的人均收入。服务业发达了,我们会富裕得更快,因为服务业是典型的人力资本密集行业,而且服务业越发达,服务的价格越贵,从事服务业的人员的收入越高。比如托育、护理和养老等消费型服务业,都是人力资本要求很高的行业。
我们现在大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找工作还是集中在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觉得收入好,所以竞争激烈,卷得很。其实像养老社区服务、托育、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家政、咨询、培训、护理、物业管理、分析师、规划师,以及策划、设计等,反而更需要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这些行业的收入会越来越高。
这些年,我们看到由于管制和体制原因,护士的收入和待遇偏低已经严重影响了护理业的发展,医院的护士已经面临短缺。以医养老业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这个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当护士,觉得在医院工作太苦,挣钱也少。如果护理专业的人才有更多的市场选择,收入和待遇就会比较高,很多年轻人就愿意进入这个服务领域。
观察者网:1月22日发布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其中就包括对医疗健康行业对外资放开准入门槛。当然有些人可能担心了,以医养老的行业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进来之后,普通老百姓要消费不起了,怎么样去兼顾这个公共性质?
张军:这个问题是需要从全局均衡角度来看的。过去我们在很多消费品行业引进外资,比如在食品和轻化行业引进了外资品牌和经营模式,组建了合资企业,大家那时候也有类似的担心,但如果通过开放我们的市场和引入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提升了我们的生产率和水准,慢慢就会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改变,最后把我们整体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
引进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品牌和模式,应该也会产生这样的效应,一方面它们增加了我们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会形成行业标杆,带动更多本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目前国内还是有一些外资品牌医院的,但在我们现有的管制条件下,很遗憾它们基本上只是起到了社区医院的作用。比如说我住的社区附近有一家外资医院,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或者去那里输液,做检查,条件很好,环境比较好,服务更好,也不要排队,当然价格也比较贵。我注意到,对很多家庭来说,在我们的公立医院之外,它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印象中,我们也在建设面积达100公顷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引入有品牌、上规模的国内国际医疗机构,重点发展先进专科医疗服务。这是好事,尤其是对外籍人士来说,在我们的医疗体系看病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但关键问题是,真的要吸引外资医疗机构进来,还是要做很多配套改革,因为这些领域我们的管制非常严,也非常复杂,目前是通过在特定园区给予特殊的政策来克服现有的管制政策。这也是进步。比如过去医保不能用于外资医院,但现在政策终于有了改变,有些外资医院的服务被医保涵盖了。
服务业市场化的好处之一就是老百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公立的、私立的、外资的、综合的、社区的,大家有分工,有竞争,各有所长,价格上也有差异,这就是选择。在公立的和社区的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更稳定,有保障,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也不能跟私立和外资的差别过大,否则会导致人才从公立和社区流失。
这方面,我们现有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管制造成的严重扭曲。在其他公共性质领域,比如托育、养老和教育,也要平衡好公立性与竞争性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市场公平竞争,有了竞争,消费者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发展以医养老普惠性养老服务,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二三十年前相比,它的内涵和动力在发生变化。成功的经济发展政策是什么?就是要能跟着经济的发展和阶段的改变,适时地去调整、去适应和推进新的发展目标。
今天,来自家庭的需求变化越来越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政策要更平衡。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围绕着国家目标,政府的角色也体现了这个,现在恐怕要加上一个小家的目标——经济的发展要能更好满足家庭的需求为目标。
在这方面,政府的职能要能够调动和配合市场,推动更多资源转到服务业这一目标的方向上去。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有了新的来源和动力。
同时,政府的财政支出也要更多地转向家庭,支持家庭的收入提升和消费。这方面我们欠缺很多,即使在防疫抗疫的三年,财政对家庭的直接补助和支持也是不多的,跟西方国家形成了反差。现在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愿意生育,政府更要用财政去补贴生育,提供在住房、托育和教育方面有力度的补贴和减免。
这些问题不解决好,老百姓就只能靠自我保障,靠更多的家庭储蓄来应对未来的这些不确定性。我们知道,家庭储蓄过多,就会削弱当前的消费能力,经济失衡就会更严重,这是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
所以,从长计议,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大量往外走,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矛盾和挑战,我认为就是要加快放开我们的消费型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市场,改革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制政策,加快转变我们财政支出的方向,加大对家庭实际收入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这样才能有效补上我们经济的短板,缓解经济失衡,让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惠及更多老百姓,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昔日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行贿、受贿案已当庭宣判
2024-05-08 22:54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5“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31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55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2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我驻古巴大使发文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