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 张军:很多行业,不能数字化转型就要掉队
最后更新: 2023-03-08 09:23:16数字经济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1年,我们国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
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会对中国未来10-20年经济转型有什么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的调控带来哪些影响?
在数实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的数字化转型接下来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具有天然垄断倾向的数字经济,该如何实施监管?
围绕上述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做客观察者网“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访谈,带来深度解读。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是观察者网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推出的重磅访谈节目,邀请十余位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数字经济、稳投资、促消费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国经济,敬请关注。
【访谈/观察者网 王慧 整理/房佶宜 审核/周小婷、朱敏洁】
观察者网:首先想请您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跟我们的观众读者讲讲,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张军:现在数字经济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经济的每一个场景中,所以大家可能不太会去思考,数字经济到底是什么。
但从源头上来说,我们有了数据、对数据的处理方式、算法和人工智能之后,数字经济是技术驱动所造成的现象。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形态进行了碾压式的改变。
可以很形象地将数字经济想象成各种各样平台的加总。我之前说过,通过一个国家APP的数量就大概可以捕捉其数字经济发展的态势。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今数字经济已经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未来数字经济会怎样?当讨论ChatGPT的时候,一定会颠覆我们对很多数字技术发展的现有认识,我觉得这个世界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想象了。
观察者网:数字经济会对中国未来10-20年经济转型有什么影响?
张军:大家现在都在谈转型,但今天谈论的转型的含义,可能跟20年前是不一样的。
20年前谈转型,是指很多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变。最典型的传统经济部门比如农业、传统制造业,现代部门是就指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等。
而今天谈转型,必须增加一个维度,即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改造一个行业,甚至整个流程都要再造,业态、经营模式等等都要改变。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20年前我们要乘出租,要么打电话约车,要么在马路上伸手拦车。这在当时已经很现代化了,它也会进行调度,通过电话来合理匹配供给和需求。而现在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叫到车,借助一个平台更迅速地匹配了供给和需求,并且去掉了“调度”环节,这其实是“去中心化”模式。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不论是现代的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如果没有数实融合和数字化技术驱动,就会掉队。
观察者网:过去这些年,数字经济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的数字平台例如微信、电商等,如何更好地在推动多样化就业方面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军:2021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当时主办方安排我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举行了一场对话。当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什么是失业,什么是就业?
现在就业和失业的定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假如我是开专车的,在接到统计就业、失业问题的电话时,我好像也不太能把自己定义成专车司机,因为我可能还有别的工作。所以,如果对方问我现在的单位和就业岗位到底是什么,确实很难定义。这个例子说明,数字技术让就业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就业不再是指从事单一岗位,一个人可能同时有几个岗位,甚至这些岗位之间毫无关联。
反之,如果询问某人是否处于失业状态时,我们很有可能得到的回答是,“我在过去一个礼拜没有就业”,但这并不等于“我没有就业机会”。
数字化技术的驱动实际上带来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巨大改变。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可能它的经济不太好,GDP增长率可能在下降,但失业率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是创历史新低。例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就是这样。
在传统认知框架中,大家很难理解这两个现象。因为通常大家会认为,经济不好就创造不了那么多就业岗位,失业率一定会上升。但如果用数字经济的理念去看待它,这恐怕就是一个常态了。
未来的宏观政策,特别是将来政府部门在管理宏观经济时,需要运用数字经济理念,因为那些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基于劳动力市场失业、就业的严格统计口径来做出的,但现在的状况下显然已经不成立了。
比如腾讯等数字平台在创造就业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让劳动力市场拥有充分的弹性,让就业变得非常丰富,让不同的场景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一天内可以变换多个场景,这在过去传统经济部门中是无法想象的。
那天,斯蒂格利茨教授也说道,将来在经济框架下再去统计失业率,可能意义不是那么大了。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当中如何选择,而不是要么就业、要么失业,这种所谓的二元对立选择模式已经不成立了。确实可能会出现一个人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进入的情况,人们变得相对自由,技术上也没有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我国2014-2021年数字化产业收入、增加值规模及增速
观察者网:最近和数字经济相关的ChatGPT非常火。这个人工智能AI机器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多人都担忧自己要失业了。我注意到,您之前在和皮凯蒂的对话、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对话中,都提到了技术的发展让资本跟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结合今天的主题数字经济,您觉得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的调控带来哪些影响?
张军:我和皮凯蒂当时讨论这个话题的背景是,他通过研究发现,在过去几百年里,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配的总体趋势是差距不断扩大,资本拿得多,劳动拿得少。如果要从理论上去解释这个趋势,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资本跟劳动的关系。
理论上,如果资本跟劳动是互补关系,那么当技术发展使得资本增加时,劳动也会增加。但如果二者不是互补关系,而是转变成替代关系,那么当技术发展不断偏向资本,资本越来越多,劳动或者说就业就会越来越少。这种转变会导致一个社会在收入和财富层面变得更加对立。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克思在19世纪看到的场景——经济快速增长,工人们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非常低。
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并不见得会让马克思看到的场景再现,因为就像刚刚我们提到的,现在就业的含义比过去更加丰富。
设想一下,如果资本跟劳动会不断走向替代关系,未来随着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人工。很多人会担心,这样我们不就失业了?但是,我们的想象力可以再丰富一点,可能我们的确丧失了一些可以被机器取代的就业,但是社会上会继续产生新的我们暂时无法想象的机会。
我认为技术的发展一定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如果是线性发展,大量的人都会失业,而它可能是非线性轨道,等到劳动被替代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社会中会出现大量过去不存在的需求,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机会。
但反过来说,即使我们被替代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今天对比过去的50年、100年,实际上人类的很多机会都被机器替代了,但人类并没有很痛苦,反而越来越happy了,生活的水准、质量和人的价值都在持续提升。所以,总体来说,科技能帮助人类寻找到想要追求的更理想的目标。
浙江永康一工厂使用智能化生产技术提升效率。图自视觉中国
这其实也符合马克思曾经的畅想,希望人类社会能够实现“按需分配”,即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人类好像并不需要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付出巨大劳动,因为劳动已经由机器完成了。马克思就把这个场景定义为共产主义。
观察者网:现在很多人觉得ChatGPT对自己的工作造成了危机,您觉得需要有这种危机感吗?
张军:其实,我并不担心。ChatGPT是一个大模型,它必须“有中生有”,“有”就跟我们所有人都有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IP。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蛮有趣的,如果有了这种技术,怎样确保每个人的原创IP不受技术侵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不见得会对知识、思想的产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反而会让知识和原创思想变得更加有价值。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房佶宜
-
鄂湘赣三省代表团协同提出建议: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
2023-03-08 09:17 2023两会 -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统一审议
2023-03-08 09:17 2023两会 -
广东河源发生4.5级地震,赣深高铁部分列车停运
2023-03-08 08:50 地震 -
委员建议:在师资缺口期,可通过教学服务市场购买
2023-03-08 08:38 中西教育 -
《爱上海的理由》第30集 江辰轩、陶辰菲:新老上海人的共同家园
2023-03-08 08:11 上海观察 -
付恺:观鸟十余年,见证上海生态环境的变迁
2023-03-08 08:06 老外讲故事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2023-03-08 07:24 2023两会 -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2023-03-08 07:24 2023两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2023-03-08 07:24 2023两会 -
今日两会议程:人代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
2023-03-08 07:24 2023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田沁鑫:做艺先做人 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而艺术
2023-03-07 22:09 上海观察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2023-03-07 22:08 2023两会 -
最高检发布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
2023-03-07 22:02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局之年怎么干
2023-03-07 21:52 上海观察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长发去世,享年100岁
2023-03-07 21:36 国家公祭日 -
丁薛祥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2023-03-07 21:22 2023两会 -
赵乐际分别参加香港代表团、澳门代表团审议
2023-03-07 21:22 2023两会 -
蔡奇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
2023-03-07 21:22 2023两会 -
最高法工作报告解读:让人格尊严免遭网暴侵害
2023-03-07 20:19 2023两会 -
“新兴市场教父”在上海的资金无法转至境外?真相是...
2023-03-07 19:20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