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永定: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对中国海外资产安全性做通盘考虑
【文/余永定】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5.5%左右。而此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设定GDP增长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设为6%以上,是区间目标。
从不定目标到定目标,从区间目标到定点目标,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反映了政府的决心,对市场有重要的提振作用。
财政政策应如何支持实现5.5%的GDP目标增速?
如何实现5.5%的GDP目标增速?我主要从财政政策方面展开分析。
根据财政部《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2022年赤字3.37万亿元,比2021年减少2000亿元。
看似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实际上并非如此。通过分析财政收支预算表,我们发现有两个概念需要进行区分:一是财政收支规模,即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收支缺口有多大;二是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到底有多大。
一般来说,增加财政收入对经济有收缩作用,增加财政支出则对经济有扩张作用。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一样多,在不考虑主体的边际支出倾向的情况下,理论上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中性的。但实际上,两者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相同。通过分析财政收支预算表,我们发现今年财政似乎不太缺钱,不需要发更多的债,因为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较去年有明显增加,这里不展开论述。
目前状况下,中国的确需要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速不高,预期偏弱,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速不高。而通过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今年5.5%的GDP增速,明年争取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后,其它问题就自然可以得到解决,或者就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坚实基础。
资料图/见道网
毫无疑问,中国也确实有能力使基础设施投资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想要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解决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是中国是否有足够的项目储备;
二是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
三是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能解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真正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关于项目储备,中国有充分多的项目可以进行大量投资,根本不存在投资饱和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地方政府积极性的问题。2020年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3.75万亿元。但地方政府基金收支总量却存在1.98万亿的超收额,这表明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原因似乎有二:第一,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巨大,它们必须首先努力降低杠杆率,越来越多的资金被用来付息和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第二,“终身追责”使它们不愿冒投资失败的危险。
关于资金问题,我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融资存在一个基本矛盾:
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期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不愿意投资,政府只好推出“刺激计划”,通过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挤入效应”,以带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不愿意扩大财政赤字、不愿意通过增发国债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从银行和资本市场为基础设施投资筹措资金。而信贷和资本市场资金的提供者,恰恰就是那些因经济不景气,预期投资回报低、风险大而不愿投资的市场化投资者。为了吸引投资者投资公益性的、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设施,筹资者必须提高回报率,必须要利用政府信用,使市场相信这些公司债有政府的隐性担保。
这样一来,虽然中央公共财政风险得以避免,但是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和企业风险提高了。而为了抑制后两种风险,政府对专项债、银行贷款和城投债发行购买进行限制,这种限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显然,政府必须在防风险和稳增长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我认为在过去天平过于倾向于规避金融风险。但目前天平已经向稳增长的方向倾斜,“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此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之处需要引起重视。目前存在一种怪现象,基础设施融资成本越低,融资量越少;融资成本越高,融资量反而越大。
目前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是基建融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是相对于十几万亿甚至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量,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贡献只有几百亿,占比非常低。相对而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约上万亿,专项债大概为3.5万亿。而城投债,作为成本最高的一种融资方式,融资量约6.2万亿,这是去年的大致数字。
这种怪现象需要纠正,政府需要充分利用低成本的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而不能为了躲避风险而大量采取高成本融资方式。
- 原标题:余永定: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对基建支持力度,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工业互联网,莫让软件成“软肋”
2022-04-01 08:20 观网财经-科创 -
镍价风波扰乱上下游生产,如何全面提升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2-04-01 07:56 观网财经-宏观 -
明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10元
2022-03-31 17:32 -
去年收入2800亿,超全国电视台总和?字节跳动:黑公关造谣
2022-03-31 17:01 观网财经-消费 -
3.5亿,国家“大基金”首次布局半导体零部件产业
2022-03-31 12:01 观网财经-科创 -
-
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白宫:暂时不能给出承诺
2022-03-31 10:44 乌克兰之殇 -
全国楼市分化中回暖:北京成交量大幅反弹
2022-03-31 10:17 观网财经-房产 -
证监会谈“被美列清单公司是否会退市”
2022-03-31 09:51 观网财经-金融 -
国家统计局:受疫情等因素影响,3月份PMI回落至收缩区间
2022-03-31 09:44 观网财经-宏观 -
大公司早报 | 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 上海多家华联加盟店被顶格罚款
2022-03-31 09:29 大公司 -
动力电池路径选择:宁德时代向左,亿纬锂能向右?
2022-03-30 23:03 观网财经-汽车 -
美国农民拯救全球粮荒,来得及吗?
2022-03-30 20:37 观网财经-海外 -
长江存储闪存芯片已供货苹果?回应:不予置评
2022-03-30 20:31 观网财经-科创 -
“文旅元宇宙”怎么做?专家们共同探索上海数字文旅新形态
2022-03-30 20:23 -
比亚迪的苦恼:营收大增,净利下滑近3成
2022-03-30 17:59 观网财经-汽车 -
三部门发文规范网络直播:平台每半年上报主播营利信息
2022-03-30 15:5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俄乌冲突掀起金融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22-03-30 15:18 观网财经-海外 -
英国拟成立特别工作组,华龙一号要“复活”了?
2022-03-30 09:04 -
大公司早报 | 豆瓣私密小组将停用 康师傅超六成方便面已提价
2022-03-30 09:04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62“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79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87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6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