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永定:中国应当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速
中国应采取更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前面Barry Eichengreen的发言当中谈到,美国现在不是很担心他们的政府财政问题,因为美国现在的利率水平比较低。我也是这样觉得的。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用太担心杠杆率,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日本的经验也是一样的。在1996年的时候,当时日本大藏省官员告诉我说,日本的政府债券杠杆率是92%,超过了欧盟设定的60%标准,必须对财政进行重建。为此,他们执行了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消费税)的政策。但是,结果如何呢?1998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现在日本国债占GDP的比例是250%,没人谈论财政危机,相反,日本政府还在增加财政支持。但是为什么没有财政危机呢?因为它的利率水平是零。中国应该从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学到点什么。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担心政府的债务率或者企业的债务率。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两难的状况,需要做选择。无论怎么选都是会有利有弊,只能是“两恶取其轻”。如果问我,我毫不犹豫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什么情况下不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呢?通货膨胀。正如我前面所说过的,中国现在面临的威胁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最新的CPI只有0.5%;PPI一年多来一直都是负的,而且自2012年以来就负过很长时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采取更为具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更高一些呢?
很多人认为,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可能是4%-5%,甚至不到4%,因此,我们不能够让中国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它的增长潜力。我完全不相信任何关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计算。连可靠的基本数据都没有,怎么可能准确计算呢?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回顾一下80年代、90年代早期IMF和世界银行对中国长期增长速度的预测,哪个预测是准确的?日本当年在制定《经济倍增计划》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谦卑地承认,未来充满未知因素,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到底是多少。但是,我们能够判断当前有无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速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判定当前存在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没有通胀的明显迹象,我们就不必犹豫,就应该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不要轻言退出,发现明显通胀压力之后,再退出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不迟。事实上,中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一直是十分成功的。
房价过高怎么办?办法很多:房产公开、房产税、物业费、遗产税、纪律检查等等手段都可以考虑。但现在不应该使用货币政策来解决房价的高低、涨跌问题。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刺激经济增长主要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能是配合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界变得有些模糊也不是什么奇怪现象,欧盟国家和美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去我们强调央行独立性,现在则应该强调财政部和央行的协调与合作。按道理,结构性目标应该是由财政政策实现的。资金分配不是央行所能做的事情。货币政策只能在从宽与从紧之间进行选择,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完全正确,但货币政策难以实现“精准滴灌”。中国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美国等国而且呈上升态势。我以为,央行有必要降低利息率。与此同时,降低利息率还可以抑制短期资本流入,避免人民币的过度升值。
拜登公布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截图来自CNBC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问题,我们应该考虑“预期自我实现”和所谓的“磁滞”现象。我的观点是: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到底是多少;只要存在通缩压力,只要存在剩余产能,我们就应该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争取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速。如果先入为主的认定中国经济已经进入5%或4%的阶段,并根据这种判断制定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就可能真的只能实现5%或4%的增速了。这就是所谓预期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如果经济真的长期在较低速度上运行,就会出现“磁滞”现象。工人失业一周、数周,重新工作不难,失业一年、数年,就无法重新就业了。研究团队一旦解散再想聚拢就很困难了。经济增速长期处于4%-5%的水平,以后想把经济增速提上去就十分困难了。
我们现在谈的是宏观调控,谈的是短期问题。如果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避免产能利用率不足、失业,我们就需要刺激有效需求。如果是有效需求过度,为了避免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我们就需要抑制有效需求。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同时推进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很难区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如果一定要区分,那么,两侧的改革和调整都要进行。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是中长期问题,宏观调控是短期问题,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中国既要进行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也要进行宏观调控,这三件事完全可以齐头并进。
上周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做“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的六年当中,中国政府一直在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现在提出来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点。虽然我不知道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希望在下一阶段,在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能够更多的关注需求管理,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GDP的增长速度。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共同主办,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财经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协办的“第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先生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 原标题:余永定:中国需要更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美国万亿资管巨头减持贵州茅台
2021-01-19 17:18 上市公司 -
嘉凯城换帅悬而未决,7日收获5个涨停板
2021-01-19 15:45 中国房市 -
降负债再提速,恒大斥资183亿港元提前偿债
2021-01-19 13:07 中国房市 -
与部分债权人达成重组共识,泰禾集团债务迷局迎来转机
2021-01-19 12:35 中国房市 -
国产光学龙头韦尔股份净利润预增426.17%-533.55%
2021-01-19 09:47 上市公司 -
小米线下渠道生变:“抛弃”专营店,商家续签需再投80万
2021-01-19 08:57 上市公司 -
三星掌门人李在镕当庭被捕,因行贿被判2年6个月
2021-01-18 14:54 上市公司 -
金科人事调整的背后:地产业务不堪重负,物业却大搞理财
2021-01-18 14:48 中国房市 -
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当事人回应
2021-01-18 14:31 -
世行副行长:全球债务规模前所未有,我们该怎么办?
2021-01-18 14:06 宏观经济 -
路透社:特朗普政府将撤销英特尔等供货华为许可
2021-01-18 10:01 上市公司 -
时隔8年,京东方再次开出200亿定增大单
2021-01-16 10:06 上市公司 -
央行副行长:蚂蚁已成立整改工作组,正抓紧制定整改时间表
2021-01-15 15:40 金融圈 -
没到8000亿,难道央妈不爱了?
2021-01-15 15:32 宏观经济 -
开年区域大调整,祥生地产卷入裁员风波
2021-01-15 15:17 中国房市 -
开局不利:上坤地产上市两月,高管换血、美元债利率12.75%
2021-01-15 15:11 中国房市 -
小米、中微公司回应“拉黑”
2021-01-15 14:09 上市公司 -
9家银行顶风作案,因涉房贷违规被罚482万
2021-01-15 13:01 中国房市 -
腾讯旗下7款APP遭广东责令整改,侵害用户权益
2021-01-15 10:17 上市公司 -
阿斯麦CEO:拜登上台不会缓和中美技术竞争
2021-01-14 23:05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27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185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89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0“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