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中国经济超预期之际,更要警惕“温州模式”卷土重来
最后更新: 2020-07-28 07:26:06导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远超市场预期。中国经济疫后恢复速度如此之快,原因何在?与此同时,近期股市和部分地区楼市都出现一股热潮,背后是否存在隐忧?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采访/观察者网 张广凯】
观察者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整个上半年的增速是-1.6%,超出市场预期。您认为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原因何在?
姚洋:这个数字确实是超出预期,那么成绩是怎么取得的?我们知道,GDP的计算方法分为生产法和支出法。我国每季度公布的GDP数据,是按照生产法计算的,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数据统计上来的。GDP能恢复增长,说明工业恢复得还是比较快,比如说建筑业增长了7.8%,这是一个很高的速度。
在服务业里面,增长较快的主要则是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行业增长了将近16%,金融业增长了7.2%,这些都是GDP能够增长3.2%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按照支出法计算,情况可能就没有这么乐观了。支出法包括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部分。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9.3%,政府消费估计也不太可能正增长,所以全社会的消费肯定是下降的。政府消费的具体下降幅度我们还不知道,即使假设它是持平的,因为居民消费才是占大头,单单这一项下降9.3%的话,保守估计,全社会的消费也要下降5%。
固定资产投资是有公开数据的,下降了3.1%。所以按照支出法来计算,我们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3%到-5%之间。考虑到现在消费占到GDP的60%多,权重更大,所以可能更接近-5%。
根据生产法计算的上半年增速是-1.6%,支出法却接近-5%,这两组数字怎么对起来?或许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净出口大幅度增加。二季度出口由负增长变成正增长,而进口下降很多,主要是服务业进口下降(留学生回国、出国旅游停滞),结果净出口同比增长100%以上,给GDP带来1.5个点左右的增长。但这种增长是被动式增长,并没有带来民众实质性的福利增加,相反却降低了民众的福利。二是上半年很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有卖出去,而是变成库存了。这说明我们国内经济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
图:东方IC
观察者网:这种生产和需求恢复不平衡的现象,是不是跟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有关系?
姚洋: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从投资面来看,虽然我们国家历来都是重生产轻消费,每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快速上升。但今年疫情之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几乎停顿,所以它下降非常多,即使二季度回升了,还是没法抵消一季度的降幅。而且这一次中央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要防止太大幅度的上升。这是第一个原因。
然后从消费面来看,主要还是居民消费下降太多。因为失业率上升,总体的居民收入应该是下降的,上半年下降1.3%,外出消费的意愿也还没有完全恢复,这都是阻碍消费恢复的重要原因。
观察者网:那么接下来的财政政策,是否应该加大力度提振消费,推动居民收入的恢复?
姚洋:居民收入是高度依赖于就业的,就业形势不好,就很难实现收入恢复。而就业取决于生产能不能恢复,生产又受到消费不足的制约,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在这个时候,自主性消费是不可能起来的,必须得采用凯恩斯的办法,也就是由政府出手来增加外生性消费。
政府想要扩大整个有效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资,这是我们已经在做的,另一方面就是刺激消费,这一块我们做的恐怕还不够。
各地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消费券热潮,现在又平息下来了,我觉得还得加大力度发放。中央政府把2万亿的财政赤字增量都给了地方,地方必须出台政策,说明到底怎么去花这些钱,不能又挪用到基建上去。我们二季度基建已经恢复了很多,但老百姓的消费还是比较差。
接下来的主要着力点应该还是在消费上,消费券要改进,落到实处。我们现在发放消费券的方法是不对的,现在大部分是折扣券,并且规定了只能买什么品牌、商家的东西。这种形式的消费券,真实核销率估计只有60%-70%,作用是大打折扣的。
要想更好地刺激消费,不如直接发电子货币,并且设置一定的时效,比如说三个月之内必须花完,不花就浪费了。老百姓拿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钱,买什么都行,比如去买面包,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要去限定品种。
其次我还是强烈建议对穷人直接发现金,也是附带时效的,三个月不花掉就作废,那他肯定会去花掉。不要管他花到什么地方,哪怕他去酒吧,去娱乐,你都别管。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大众心理的问题,大家一看很多场所没人敢去,自己也就不去了。如果大家都开始去了,那我也可以去,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观察者网: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份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已经超过了10%,比前两年3%~4%的增速有了明显提升。这是否也印证了,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把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么高的基建投资增速,是疫情下的临时性现象,还是意味着地方政府又会重新开启一个基础设施投资的高潮期?
姚洋:基础设施的投资一旦启动,就不太可能立即降下来。这类工程很少有一年就能干完的,今年既然启动了,明年可能还得加码,要两三年才能平复下来,这正是我担心的事情。
上次我接受观察者网采访的时候就表达过,要警惕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投资热潮,否则将导致地方政府进一步扩大商业性负债,因为地方政府拿到的那些国债根本是不够用的。去年中央批准的地方专项债规模是2.15万亿,今年增加1.6万亿,可是今年初各个省份制定的投资规模,加起来有几十万亿了,几万亿专项债根本不够花。那么地方政府又会拿着这个钱去“钓鱼”,去调动社会资金,社会资金受到政府鼓励,又会大规模涌入,就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债务高潮。
我想高层对这一点肯定已经有了警惕,不会放任投资过热了,在这种情况下,提振消费就变得更加重要。
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基建、房地产、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0.9%、+8.4%、-5.3%(图:中金公司)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广凯 
-
托台积电造芯,英特尔遭分析师怒呛“再不可信”
2020-07-27 11:48 上市公司 -
涉侵害用户权益!4家头部公募APP遭工信部点名
2020-07-24 21:52 金融圈 -
上市前夜,中芯国际答谢宴高朋满座
2020-07-24 17:14 上市公司 -
科创板9股减持近百亿,中微公司“尝鲜”询价转让
2020-07-24 16:15 上市公司 -
疫情推高服务器芯片需求,SK海力士二季度净利润翻番
2020-07-23 15:27 上市公司 -
曾爱搭不理,伦交所市值如今被港交所远远甩开
2020-07-22 17:44 上市公司 -
美国再将11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
2020-07-21 11:37 上市公司 -
全球最大独角兽IPO:蚂蚁集团计划上市
2020-07-20 17:16 股市 -
大陆首家iPhone代工厂即将诞生,“震惊”郭台铭
2020-07-20 17:01 上市公司 -
LG夺走全球第一,宁德时代获本田、高瓴等200亿增资
2020-07-20 13:40 上市公司 -
中芯国际14nm厂获国家大基金二期百亿注资
2020-07-17 16:09 上市公司 -
A股大跌之后,四大证券报头版集中评论股市
2020-07-17 10:33 股市 -
中芯国际A股上市之际,台积电发布二季度业绩
2020-07-16 14:48 上市公司 -
上半年CPI同比涨3.8%,猪肉涨104.3%
2020-07-16 10:22 -
3.2%!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2020-07-16 10:14 观察者头条 -
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开盘市值6800亿元
2020-07-16 09:37 上市公司 -
巧了!三星宣布6G商用年,正值英国拆光华为设备
2020-07-15 18:08 上市公司 -
“空调老大”地位不保,格力净利润腰斩
2020-07-15 14:16 上市公司 -
集成电路基金减持兆易创新实施完毕,仍持股7.33%
2020-07-14 17:04 上市公司 -
国开行发放21.8亿应急贷款支持防汛救灾
2020-07-14 14:56 金融圈
相关推荐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122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13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26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51“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1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