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煜达:全球极端天气更频繁了吗? 千年极端旱涝的研究发现了一点
最后更新: 2024-06-05 13:21:45在有可以24 小时追踪台风的气象卫星之前,台风的行动轨迹是很难追踪和预测的。对于台风这种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我们还有很多不清楚的东西。对台风行动路径的预报,也只能按概率来推断。
上海非常重视对台风的研究,在上海气象局就有专门的人员研究,测算台风中心到达、通过上海的概率。并根据风险等级发布台风预警,但是预报肯定是没办法能做到百分百准确的。尽管有 90% 的可能性说台风要来上海,但是最后我们遇到的可能是那10%。不过这比遭遇台风袭击后出现人员伤亡要好很多。
不只是台风的预报,所有的天气预报都是非常困难的,随着观测和预测水平的提高,目前24小时内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都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但是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这样的超长期天气预报,准确度就不高。
了解气候变化机制,合理预测未来气候天气状况,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也是所有的气候工作者都希望能实现的。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添砖加瓦,这有利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历史时期,比如说 500 年前,气候受人类活动干预很小,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主要受自然影响。现代的所有极端气候事件,都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叠加的结果更为复杂。
以华北为例,华北的极端干旱气候最近几十年是较多的,但是不能算是最严重的时期,历史上极端干旱气候最多的时期应该是 1921- 1970 年这一段,其次是 1471- 1520 年这一段。明朝末年极端干旱气候同样很严重。最近 50 年长江中下游的涝灾比较多,但是历史上涝灾最严重的还是1921-1970这 50 年。
最近几十年的极端旱涝气候频率高于平均水平,但并不是历史上旱涝极端气候最多的时期。图中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极端旱涝次数,红色为极端旱次数,蓝色为极端涝次数。图拍摄自《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
整体来说,最近这几十年的极端旱涝气候频率是高于平均水平的,旱涝灾害总体较多的,但并不是历史上旱涝极端气候最多的时期。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在极端气候的产生上有重大影响,我们更需要警惕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气候因素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观察者网:根据《地图集》我粗略摘选了历史上的极端旱涝时期。以上海为例,能够发现极端气候与历史重大事件有一定的重合。让我想起,这些年有一批历史学者很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比如有历史学家研究了为什么以前领先的中国,到了近代,相对于西方的历史领先地位不复存在了,这种东西大分流的原因就是气候地理因素造成的。类似的说法有不少,您怎么看待这些学说?
杨煜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下。地理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我们聚焦于气候,气候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显著。特别是东亚的季风气候,年际差异大,在农业上的表现就是俗话说的“旱一年、涝一年,正常一年”。这样的情况自古以来就是常态。
事实上,气候变化确实对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王朝更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研究最多的是明末的政权更迭。从气候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一,当时是一个小冰期,气候偏冷,导致了华北农业产量普遍的下降。
二,明末的大旱,促进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如果没有河南的大旱,李自成不见得能够翻盘。可以说气候原因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这种自然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够小看和否认。
河南大旱,李自成乘机率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图为李自成雕像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反例,比如明代成化年间在华北地区持续三年的大旱灾。我们团队研究过这次大旱。成化大旱对明王朝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场灾难对其基础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后来也被政府化解,没有像崇祯年间一样引发政权的更迭。
明代初期,社会有很强的韧性,能够抵御环境变化给社会的冲击。但是到明代末期,这种社会弹性,社会韧性已经丧失殆尽。此时面对大旱等自然灾害,底层百姓流离失所,王朝政府便无力维持自身统治,加速走向灭亡。
另外从冷暖的角度来说,崇祯年间是小冰期,气候是偏冷的。康熙朝比崇祯朝还要冷,但康熙时期国家发展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因此在讨论气候变化与历史发展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本身。气候变化只是作为一种外在因素对社会产生影响,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
从更大的地理范围看。有些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近代“西升东降”的变化也是地理因素导致的。在传统农业文明时期,中国的地理要素非常优越,地势西高东低,地理空间相对隔绝,除了北部地区,少有陆上外患。中原和南方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这样的地理环境给予中华文明以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助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但这也使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在大航海时代趋于封闭,闭关锁国。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则没有如此良好的自然环境,其发展依赖贸易与殖民扩张,侧重于向外探索。
从文明起源来看,地理环境确实在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有巨大影响,但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影响不是绝对性的。近代的封闭守旧让中国落后于世界,但是当中国醒过来的时候,我们很快就追上来了。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就是最生动的体现。
气候变化的确对我们的社会有各种层面的冲击,但是不能轻易地说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我们不能孤立看待问题,而是应以系统性的方式,将气候变化放到整个社会历史环境之下讨论。进而我们得到的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的结论才更具科学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我们讨论过把工厂迁出台湾…”
2024-06-05 10:08 台湾 -
嘉峪关市委书记:年轻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党履职为民尽责
2024-06-05 09:12 基层治理 -
青海在建隧道塌方:3人遇难
2024-06-05 08:25 安全生产 -
去年贵州出生率全国第二,专家:“超生”人口正值育龄
2024-06-05 08:07 -
多人因将涉密资料上传网盘被处理,国家安全部提醒
2024-06-05 07:20 国家安全 -
研究人员成功建立敦煌历史时期沙尘天气活动强度序列
2024-06-05 07:19 考古 -
山东华丰煤矿突水事故7名被困人员全部找到,其中2人遇难
2024-06-05 07:05 安全生产 -
山东煤矿突水事故剩余7人全部找到,5人已升井
2024-06-04 22:07 安全生产 -
汪文斌候任驻柬埔寨大使
2024-06-04 19:51 -
降首付、降利率、降门槛,买房该现在出手还是再等等?
2024-06-04 19:36 中国房市 -
广西新一轮强降雨已致2万多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8人
2024-06-04 17:06 极端天气 -
李家超:感谢中央新安排,有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4-06-04 14:29 香港 -
绥佳线一货物列车与侵入下行线的施工人员发生刮碰,6人遇难
2024-06-04 14:17 安全生产 -
月球“土特产”如何保存?探访月球样品实验室
2024-06-04 12:01 航空航天 -
浙江台州:2名失联驴友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2024-06-04 11:49 -
涉受贿、内幕交易 国资委原副部长级干部骆玉林被公诉
2024-06-04 10:10 廉政风暴 -
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六号拍摄月背系列影像图
2024-06-04 09:54 航空航天 -
河南漯河一轿车追尾火车,轿车司机死亡
2024-06-04 09:44 -
他被判13年:任期内滥权妄为,致湘潭违规新增举债435亿
2024-06-04 09:42 廉政风暴 -
用玄武岩“织”出的国旗有多酷?
2024-06-04 09:32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日本这回要对美国咬紧牙关不松口了 评论 26“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评论 114“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评论 144“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评论 228“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评论 224最新闻 Hot
-
“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
“美国7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3年级,中国在嘲笑我们”
-
鲁比奥:美国想和平欧洲却谈战争,“世界颠倒了”
-
跟风美国?日本也要下手
-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愿与杜特尔特家族和解
-
“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
雷蒙多焦虑:美国每天都要有“落后中国”的紧迫感
-
“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
讲个笑话,这就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
-
“G6要告诉美国:要对华施压,还要被你胁迫,臣妾做不到”
-
“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
黄仁勋:全球一半AI人才都是中国人,根本阻挡不了
-
特朗普要查哈里斯
-
英法加谴责以色列:震惊!再不收手就制裁!
-
特朗普还是忍不住,暗示拜登“隐瞒癌症病情”
-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张永宁,任宁德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