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高:中国经济的三个循环
再看一组国际比较数据。全球各国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普遍呈负相关,这在宏观经济学里被描述为“刺穿企业帷幕”(pierce the corporate veil),意味着企业只是蒙在居民部门上的一层棉纱,收入在企业与居民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影响居民对消费和储蓄的决策。
如果企业所有制是私有,企业获得的收入最终也会通过居民持股反映在居民的财富中,那么收入到底是流向居民还是流向企业并不重要,当企业储蓄增加、利润增加时,居民就会财富增加、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所以,全球各国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普遍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
中国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都很高,二者之间负相关的关系并不明显。国企的所有制结构导致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财富联系被割裂,老百姓不会因为国企今年挣钱多就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
中国的投资缺乏对利率的敏感性且投资数额较高。回到三个方程中的前面两个,较高的投资会带来较高的资本积累速度、较高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出,导致产出与需求之间不平衡,最终需求不足成了一个长期问题。
按照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应该是长期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生产能力)附近。尽管经济运行也会因为一些冲击偏离潜在产出水平,但这种偏离只是暂时的。当经济运行低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可以通过宏观政策短期刺激一下,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则通过宏观政策来短期降温。但宏观政策的刺激不会长期化,因为经济运行不可能长期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假设。
中国的经济状况是由储蓄过剩和消费不足导致产能和生产过剩,因此中国经济长期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之下。哪怕出现波动,也都是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我认同中国GDP有长期实现8%增长潜力的说法,但能不能发挥出这个潜力则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当中国经济长期运行在需求不足的状态下时,运行的逻辑就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讲的道理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凯恩斯说得更合理,当需求不足时,只要创造需求就能让经济变得更好,此时外需及国内宏观刺激政策就会表现出“乘数效应”。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动态特征确实表现出了“乘数效应”。国内储蓄有两个用途,一是投资,二是借给外国人变成经常账户盈余。
东盟和欧盟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和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它们是储蓄约束下的经济运行状态,即投资多了,经常账户盈余就会减少甚至变成逆差。与东盟和欧盟不同,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与投资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体现出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正反馈效应。即在中国是投资越高,储蓄越高,经常账户的盈余越高,可以理解为投资在中国成了储蓄的应用方向,这也说明了中国经济是在需求不足的状况下运行的。
外需对中国经济而言,不是出口1元钱就是1元钱的事,而是通过这1元钱在整个国内带来更多的需求反馈,从而让经济变得更好、储蓄变得更多、投资变得很高。由此可见,中国经济运行的整体状态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讲的道理大不相同。
中国经济走出困局还需要第三个循环
疫情之后,我提出了“再循环”概念。疫情促使中美之间形成了“互补式复苏”的格局——中国产出复苏快,美国需求复苏快。
美国为了应对疫情,大搞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疫情之后,中国因为防控得力,工业产出恢复明显好于美国,但美国因为强刺激政策,其商品零售复苏远远好于中国。最后,美国通过消费刺激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外需,而中国自疫情前就积累的产能过剩在疫情后对美国出口大幅增加。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贸易逆差同步扩张,这和次贷危机之前的情况类似。
从2021年初开始,中国出口进入增长平台期,原因是尽管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高位进一步上扬,但海运运力成了中国出口面临的瓶颈。疫情之后,得益于外需,中国经济复苏处在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上。
那为什么经济又面临很强的下行压力呢?2021年上半年,尽管国内货币政策转弯还不算急,但财政紧缩力度极大,达到进入21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度,甚至超过2008年4万亿元救市之后的强度。此外,土地财政赤字、政府基金预算赤字、地方政府非正规融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都在明显收缩,上半年财政收缩幅度占到同期GDP的7%~8%。
在国内宏观政策的打压下,国内三大投资均低位运行。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规模到2021年7月都呈断崖式滑坡,加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数月下滑,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强的下行风险。
分析国内宏观政策收紧的原因,国内的分析者包括决策者大都还在沿用西方的那套理论,觉得中国基建投资引领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经济的误判。
未来经济向好的趋势,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一些政策转向的明确信号已经释放,但后续政策的力度仍需观察。
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和外循环都重要,只是当从收入到需求的内循环运行不畅时,中国经济对外循环的依赖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果从经济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好坏一方面受外需影响,另外一方面则受国内宏观政策影响。
如果想走出现在的困局,关键在于通过改善第三个循环来扩大内需。具体而言,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实现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循环,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循环,进而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
只有当更多的收入流向居民部门,变成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才能通畅起来,对于外需和国内刺激政策的依赖才会减少,中国经济才能从此走上更具内生性、可持续性增长的模式。因此,三个循环都要做好才行。
(本文根据作者于2021年9月19日在北大国发院“新发展格局下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分论坛的演讲整理;收录于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出版的《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 原标题:中国经济的三个循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中国软实力崛起势不可挡,正如《流浪地球2》的那句台词…
2023-03-12 08:28 这就是中国 -
年收入首破万亿,京东却笑不起来
2023-03-11 22:5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硅谷银行突然破产,雷曼时刻又要来了?
2023-03-11 17:43 观网财经-金融 -
泽连斯基:仔细研究将俄更名为“莫斯科公国”的可能性
2023-03-11 16:55 乌克兰之殇 -
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主义?日本想了一百多年
2023-03-11 08:43 -
燃油车即将沉沦?湖北补贴七品牌,合资车企大降价
2023-03-11 08:26 观网财经-汽车 -
美国硅谷银行宣布破产
2023-03-11 08:21 -
“百年历史“赤藓糖醇:指控无根据,蔗糖滥用风险可能更高
2023-03-10 18:14 -
将时鲜做进预制菜,中国农村振兴的拐点?
2023-03-10 16:14 观网财经-消费 -
中通快递再回应做空:对指控开展独立调查工作
2023-03-10 16:07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田轩代表:建议在资本市场设立举报人制度
2023-03-10 14:44 股市 -
赞同科技IPO:工行为第一大客户,业绩大幅调节后真实性如何?
2023-03-10 13:56 观网财经-金融 -
“部分制造企业招工成本过万”,代表建议鼓励直播带岗
2023-03-10 11:0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迈向空间智能,华为方舟壹号吹响时代“集结号”
2023-03-10 10:43 -
开辟IP开发新赛道,上海电影带动影视板块集体拉升
2023-03-10 10:33 -
跨境电商巨头SHEIN回应IPO传闻:暂无上市计划
2023-03-10 10:28 观网财经-金融 -
京东物流37万一线员工,去年人均薪酬逾12万
2023-03-09 21:0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满帮去年净利润增长210%,回应做空报告:指控无法证实
2023-03-09 20:1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烧钱换市场,京东到家去年营收增超五成
2023-03-09 17:2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可载2.4万只标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交付
2023-03-09 14:43 中国精造
相关推荐 -
商业首飞,圆满完成! 评论 241C919今日商业首飞,130余名旅客率先体验 评论 288这次连西方国家也没站在科索沃这边 评论 328百岁基辛格:美国自诩正义,但其他国家并不买账 评论 295谈判依旧无果,耶伦宣布“美债违约日”延至6月5日 评论 577最新闻 Hot
-
起飞!
-
5天来首次直接对话后,麦卡锡抢先宣布“阻止民主党人…”
-
俄罗斯将驱逐数百名德国人,多在文化教育领域
-
土耳其大选第二轮投票在即,埃尔多安民调领先
-
乌军总司令发视频宣称“即将反攻”,只是个“祈祷”?
-
“我认为中美还有机会修补关系,美国首先要…”
-
美右翼组织创始人因“国会山骚乱”被判18年,自称“政治犯”
-
美安全协议引发巴新学生抗议:我们不能被欺骗和霸凌
-
东航:C919将于近期投入实际运营
-
8年前被诬为“间谍”,美籍华人学者诉FBI案终获翻盘机会
-
“不应被美国公司敲诈”
-
“普京是头号暗杀目标”
-
多名网友收到“枪决通知”短信,警方下场吐槽
-
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美FDA批准
-
“干涉”美国大选?墨西哥总统明着来
-
“美欧再也没能力将经济意志单方面强加给亚洲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