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木:朝鲜拥核,谁应当负历史责任(之三)
关键字: 朝鲜拥核美朝关系朝鲜美国朝核会谈朝核最新朝鲜最新这才是在朝鲜面前妥协服软
小布什当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后来有不同的解释。赖斯在回忆录中 ,声称在核爆之前的2006年4月前后,她已经说服总统在战略思维上来一个“跳跃”,以交往促成朝鲜的转变。总统也意识到,体制僵硬的朝鲜承受不了对外开放的冲击,外交与交往是另一种政权更替的手段。果真如此的话,所谓“跳跃”不过只是小布什终于接受上任之初,金大中就曾向他解释过的阳光政策的庸俗版。但是在核爆之前,朝美之间的外交并无进展,“跳跃”显然没有落实成为具体政策。
另一种常见的说法将转变归因于2006年底的中期选举 :共和党失去对参众两院的控制,伊拉克战争已成为大包袱,强硬派的影响进一步衰退;小布什眼瞅着剩下两年的任期,只能在朝鲜取得一些外交成就,因此想法做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说法在时间上吻合,在政治算计上却很有些别扭。美国总统与朝鲜搞外交,在国内通常要消耗政治资本,媒体、政敌、人权斗士总是站在道德角度冷嘲热讽。克林顿如此,小布什也一样。失去国会控制权之后反倒全力推行对自己政治不利的外交,不大符合常理。
最合理的解释也最为直白:瞎闹六年之后,朝核问题已经走到核爆的地步,闯下大祸的小布什这才更弦易辙,尽力补救。因为时间紧,形势不乐观,以前纠缠不休的问题,到此时只有放下一个是一个,顾不得那么许多。这一解释有没有道理,只能由读者自己判断。但是朝鲜内部如果也有强硬与温和两派之分,强硬派肯定可以指着小布什的让步,理直气壮地说:看,核爆之后,美国人没脾气了吧。
“新保守主义”成为骂人的标签
2007年夏天,在国际观察员监督之下,宁边的核反应堆再次关闭,韩国也重新开始向朝鲜运送重油。朝美之间其实是回到克林顿时期的框架,以能源援助及走向关系正常化的许诺,换取朝鲜冻结核计划。只是与克林顿时期相比有一点关键不同,朝鲜已经安然闯过核爆的关卡,而且其核武库里已经存有不少原子弹,想让它回头不再是那么简单。
至于说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八年小布什外交,成绩单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从所谓“邪恶轴心”的状况可以看得最为清楚。入侵伊拉克的确很顺利,其后却引发教派冲突,美军死亡上千,受伤上万,前后投入上万亿美元。伊拉克平民死伤数十万,更有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在这一乱局之中得益的反倒是伊朗,在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地区影响力大为增加,成为美国更为头痛的问题。而在朝鲜,小布什随手又捅下一个带着原子弹的大漏子。难怪, “新保守主义”此后要成为美国媒体上骂人用的标签。
非核化谈何容易
转眼来到2008年,朝美之间又开始晴雨不定 。按照协议要求,平壤交出与核计划相关的文件与配件样品,美国收下之后拿去做高精度化验,发现上边沾有微量的浓缩铀。由于含量甚微,这一结果本身并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却不免让美国人疑神疑鬼。当年6月26日,朝鲜提交核计划申报清单,满足另一项协议要求。相应的,美国也宣布启动程序,准备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剔除。第二天,在美国官员的见证之下,宁边反应堆的冷却塔被炸毁。可是到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却提出必须先有验证非核的“坚实机制”,否则无法完成支恐国的除名。极为不满的平壤,随即宣布停止拆除宁边的设施,谴责美国违背六方会谈协议,到9月初更是宣布要重启反应堆。
2008年6月底,朝鲜按照协议提交核计划申报清单,并炸毁宁边核电站的冷却塔。美国本应将朝鲜从支恐国名单上除名,却拖延不办,双方关系又趋紧张。
这其中反映的,其实是朝鲜拥核之后美国的被动。94年框架协议达成时,朝鲜的核材料基本上都在宁边放着,冻结之后就可以置于监查之下。到2008年,朝鲜拥有多少核材料,隐匿在什么地方,都是未知之数。对此不甘心也不放心的美国,一方面当然希望可以查得更为严格,另一方面却无法应付朝鲜的强硬回应。眼看着协议又走到破裂的边缘,小布什当局只得再派希尔前去谈判,就验证机制只能商讨出模糊的措词,于10月11日正式宣布朝鲜不再是支恐国。
此时离2008年大选也就剩下四周时间,小布什的任期行将结束,平壤清楚与小布什当局的协议价值不大。西方情报部门则认为8月间金正日有过一次中风,面临接班问题的平壤更为看重核威慑,态度渐趋强硬。希尔会谈期间,朝鲜官员就曾私下表示,外务省对核问题已经说不上话。
轮到朝鲜不想谈
2009年元月美国政府又一次政党轮替,民主党的奥巴马入主白宫,政策也再一次转向:从扔炸弹变成搞外交,从强调单边变成强调多边,从大谈硬实力变成大谈软实力。只是在朝核问题上,小布什前六年强硬,核爆之后又服软,已经没有给新政府留下多少施展的空间。照一位官员私下对记者的说法,奥巴马团队接交时查看小布什对朝外交记录,其中所做的妥协令人“瞠目结舌” 。
2001年小布什上台时,是朝鲜想谈美国不想。克林顿留下朝美之间的协议、公报与访问计划,平壤一次又一次主动向华盛顿表示推动两国关系的意愿。小布什当局不但置之不理,还不断以激烈言辞刺激平壤,直到2002年底以一份不靠谱的情报推翻框架协议。2009年奥巴马上台时却倒了过来,美国想要外交朝鲜却不想。平壤更是拿出给新总统下马威的架势,4月发射卫星,5月进行第二次核试 。
奥巴马当局因此意识到平壤已经另有打算,美国手中也没有什么牌好打,只能把朝核问题晾在一边,采取所谓“战略耐心”的政策。而且当时美国在内有金融风暴的善后,在外还有伊拉克与阿富汗的头疼,已经核爆两次的朝鲜再糟也糟不到哪里去,并不需要急着处理。其后朝美还有接触 ,奥巴马当局也有诚意,却总是热脸贴冷屁股,朝鲜完全没有新世纪伊始时的热情。到任期就要结束的16年,奥巴马接受《大西洋月刊》的专访,就其外交经历写成一篇近两万单词的报道,其中朝鲜仅在不经意间提到过一次 。
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家店
替小布什辩护的人,经常以2008年后朝鲜的行为证明朝核问题无法外交解决,平壤根本就没有信用,签下国际协议也不会遵守。其实就国际协议来说美国的信用才是糟糕,不守信的例子比比皆是。《巴黎气候协议》有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签字,美国政府说退就退。TPP的签字国许多是美国的盟友,特朗普照样当它是废纸。美俄(苏)之间有生效多年的《反弹导导弹条约》,小布什想搞导弹防御,就不惜退出。美中之间签完建交公报,国会回头就搞一个《台湾关系法》。历届美国政府时常根据自己一时所需,来决定是否遵守公报或协议。只是因为美国是超级大国,在经济与技术上有许多资源与优势,其它国家从大处着想,就算不满美国的背信弃义,都得隐忍下来。
朝鲜的特殊在于它与美国的交集很窄,只有一桩核武导弹的争议。在美国来说,肯定会有人觉得与朝鲜打交道是受到勒索,小布什上台后就拿这种道德高论当政策,说翻脸就翻脸,根本不把相关协议公报当一回事。但是反过来在朝鲜来说,对美关系的考虑也只有安全这一个维度,不用担心其它方面的损失,因此也不怕跟美国对着干。
2000年前后,朝鲜离核弹还有一定距离,导弹很不成熟,又面临经济困难。这时候克林顿伸出手来,愿意与朝鲜建立更为广泛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对平壤吸引力很大。其后小布什上台背信无礼,平壤也隐忍过两年。如果顺着克林顿定下的方向多走几年,让朝鲜的改革开放更深入一些,以后的平壤会有更多利益因素要考虑,行为也会更为谨慎。问题是小布什自以为是,热衷于政权更替,把朝鲜逼上核冲刺,闯过核爆炸红线之后才来妥协交易。
到2009年,平壤手中握有核弹,战略计算当然不一样,更从小布什的前倨后恭体会到核弹的威力。此时的平壤不把与美国的协议当一回事并不奇怪,其中的问题不是哪一方背信弃义,而是美国在小布什期间错过影响朝鲜的最佳时期。平壤的反覆证明的是小布什外交的失败,进没有计划,退没有章法,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s://www.observersnews.com/XiuMu/2018_03_24_451337_3.shtml
- 责任编辑:周远方
- 最后更新: 2018-03-24 09:10:22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 评论 0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会 评论 2特鲁多迎来“最后一天”,特朗普成了“意外救星” 评论 47“特朗普政府已通知盟友,将停止参加欧洲未来军演” 评论 102默茨急剧掉头,“这是典型的‘尼克松访华时刻’” 评论 187最新闻 Hot
-
欧洲多国惊觉:被美国掌握一个“致命开关”
-
对欧洲“感到愤怒”,“特朗普想把驻德美军全撤走”
-
万斯:亲乌抗议者当街骚扰,吓到3岁女儿
-
纽约发生多起山火,纽约州进入紧急状态
-
特朗普威胁“不谈就打”,伊朗最高领袖表态
-
“乌克兰半瞎了,欧洲急了”
-
尹锡悦获释第二天,首尔10万民众集会游行
-
美媒哀叹:所谓的“西方”,已荡然无存
-
“1500亿欧元贷款计划,法德又吵起来了”
-
“看看中国高铁再看美铁,尬死了”
-
特朗普怒砍哥大4亿美元:打击“反犹”不给力啊
-
“特朗普想重新划定美加边界”
-
“鲁比奥与马斯克干架了”,特朗普忙灭火
-
“因为我是美国人,在台积电被骂又懒又蠢”,下月开庭
-
“普京愿意,但有条件”
-
“最大受害者是波音,中国要么用国产,要么买空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