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辛亥百年
“反思”辛亥,是革命后的中国永远挥之不去的话题。如何解释历史也就意味着如何开创未来。历史既是完成的,又是展开的,无非等待后人的智慧。辛亥百年,我们可以一厢情愿地“告别革命”吗?我们能够正视革命的启示,能够继承革命的遗产吗?辛亥百年,永垂不朽!
-
百年共和与中国人的精神内伤
2013年5月,凤凰网刊登了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读书会上的发言记录稿,微博界随即上演了一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喜剧。其实,我受邀参加的并非凤凰网读书会,我当然知道,凤凰网读书会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为了让漫訾者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敌人,以便给予精确打击,有必要刊布由本人整理的讲稿。
-
不要说出去的革命往事
一个大雪夜里,八岁的谢婉莹正帮着母亲,把章炳麟的几十本《天讨》,一卷一卷装在肉松筒里寄了出去。不久收到各地的来信说:“肉松收到了,到底是家制的,美味无穷。”小姑娘问:“那些不是书吗?……”母亲轻轻的捏了她一把,俯在耳朵上说,“你不要说出去。”“不要说出去”的秘密,衍生出一次异乎往古的共和革命…
-
辛亥革命也被天鹅绒了
最近这一场突然热起来的“革命热”,我一直觉得蹊跷,听了大学者们言论,能把辛亥革命说得这么天鹅绒,这么静悄悄,我若有所悟:故意远比无知可怕。有一句话说得挺好: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
务虚三人谈:争议“告别革命”
多位学者在“中国能否告别革命”座谈会上称:今天“革命”议论的语境和当年并无实质变化,只是问题似乎更尖锐了。改革一定会死很少人,有一个严格的路线图,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要避免流血和暴力,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这个社会要有妥协精神,尤其是当权者要有妥协精神,最好是当权者有主动改革的精神。
-
罗志田:清季十年革命历程(上)
近代中国因西潮冲击造成中外竞争的新局面,朝野均面临着政治方向、政治结构和政治伦理的根本变革。对清末十年而言,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是否改变、怎样改变、以及以什么样的速度改变。
-
“新闻报道体”的辛亥史事
《民国了》作者杨早很着力于描述湖南的乡绅、四川的袍哥、上海的青红帮和光复会等等。以湖南为例,湖南素来的特点是士绅权重。光复后,同盟会从湖北派来的焦达标和陈作新虽然抢得湖南都督和副都督的位子,但因当地士绅不买账,自己又不知进退,故死于乱变是可料想之事。又如上海,也是同盟会出身的陈其美抢得都督一职,也是因为商会不买账,兼在沪上颇有势力的复兴会对陈恨之入骨,故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
菜场、喵星人、狗粪与中国市民
最近因特殊原因在国内结结实实地过了大半年市民生活。每周数日一大早走出小区,过马路,走几十米,便到小区边的菜市场。这种建在住宅区的菜市场在美国是看不到的。不管别人怎么撇着嘴警告我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每天可以如此近距离买到各种新鲜蔬菜,对一个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而没人警告我的,却是住处到菜场那段五、六分钟的路。
-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
中国在20世纪面临旧帝国与新国家,革命与后革命的两个连续性问题。当代中国的完整性可以追溯至清王朝与诞生于1911年革命的新生共和国之间的连续性之上。对于现代中国而言,如何在平等政治与历史多样性之间形成创造性的关系或政治整合是重大的挑战。
-
辛亥革命前后治边理念及其演变
辛亥革命前后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边疆地区危机日益加深的时期。面对边疆地区日益严峻的形势,一些人的边疆治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既总结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经验,又主动地借鉴近代西方的理念,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理念,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仿“殖民”体制和“同化”措施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
《十年以来中囯政治通览》,出版于1913年1月,是《东方杂志》(1904年创办)为“刊行十年之纪念”而出之“纪念增刊”的主要部分,附在该杂志的9卷7号之后。因其时间的巧合,那十年的政治通览,基本等于回顾辛亥前十年的经历,从当事人角度,告诉我们那次革命怎样“一路走来”。
-
张朋园:立宪派的“阶级”背景
谈辛亥革命,“立宪派”这个名词一向是含着讽刺意味的。清末内忧外患严重,国势阽危,亟起献身救国运动者,分为两大流派:革命党与立宪派。从事立宪是在现状下求改革,主张革命则力图推翻现状,两派水火不容。结果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革命党是成功者。立宪派所拥护的现状消失,是失败者。原先两派立于对等的地位,革命后立宪派无有容身之地,深恐他人旧事重提,自此隐姓埋名。革命党人则大写回忆录,追述他们的“灿烂光辉”事迹。本文借叙述立宪派背景之便,研究其性格特征,指出其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有其性格上的限制。
-
为革命谢幕的“立宪时刻”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辛亥的论著汗牛充栋,但独出机杼的作品不多。在确认诏书代表了和平改良的立宪建国路线的基础上,高著将《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既是一个创新性的命题,又是一个极易引起人们争执的论题。
-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模式
今天中国的合法性归根到底是建立在辛亥革命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基础上的。真正的保守主义并不简单否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革命,更不试图否定其革命遗产。放下革命中的极端主义,把革命的遗产作为发展和改革基础,这才是保守主义的真谛。
-
中国特色民主从反思中华民国开始
谈到民主就不能回避中国第一次的民主试验“中华民国”。直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国远远占据着与其实际历史贡献不想称的过于美化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必要的反思和清算。
-
辛亥革命开启了平民建国之路
今天的中国尽管在转型中问题重重,但切不可任由非理性的驱使而跌入激进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陷阱。但是,读了李先生最近的《告别辛亥革命》一文,我却有一个新的担心。固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在解读历史时会不会不由自主把我们认同的一些基本理念过多地倾注到历史中,而忽略了历史当中所不喜欢的那一面?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观察现实时,会不会受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而忽视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另一面?
-
辛亥革命开启了平民建国之路
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今天中国的合法性归根到底是建立在辛亥革命所开启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基础上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平民底色,国共两党主政的基础皆来源于这场革命。如果否定辛亥革命,则意味着否定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基础,这会使中国再度面临新的激进革命的挑战。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