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军评:潜艇自造梦一场
最后更新: 2024-05-09 01:21:22用自力更生的方式作秀
台湾地区领导层如此重视这艘潜艇并不奇怪。对于台湾海军来讲,潜艇部队有着独特的地位,“256战队”麾下虽然长期只有“狮豹龙虎”四条艇,但该部队出身的军官能晋升到海军领导层,比如李喜明和黄曙光。但凡涉及采购或者建造潜艇的议题也会立刻引发伪国防部、伪立法院和伪政府极度关注,并且就此争吵不休。潜艇部队的特殊地位可能来源于台军潜艇部队充满着坎坷成军之路。
在台岛潜艇部队不甚久远的历史上,台岛“外购潜艇”基本上代表了敲诈、延宕和地缘政治局势带来的无奈,而“自造潜艇”则是台湾薄弱的造船工业某种不切实际或者单纯为了打气的自吹自擂。在外购潜艇事宜上,台湾岛上下都明白,采购荷兰“海龙”和“海虎”两艘荷兰潜艇是各种机缘巧合作用下的结果——哪怕是1983年,刚刚和西方缓和关系的大陆方面都有能力阻止荷兰政府出售后续潜艇。也因此,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岛内基本上把所有外购潜艇的希望都放在了对美军备采购上。
2003年台船展示的“国造潜艇”,倒不如说更像某种无能狂怒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陈水扁时期“从美国购买的8艘常规潜艇案”的反复波折。2001年,美国批准向台湾出售8艘常规动力潜艇,但美方早已关闭了常规潜艇的生产线,要求台岛掏30亿美元腰包研制常规潜艇的要求也变成了某种不切实际的空谈。这一时期,台湾“中国造船公司”提出要自行建造潜艇外壳。随后为了和美方“讨价还价”,台湾不断散布风声,要购买什么德国造209型潜艇、俄罗斯“基洛”级潜艇乃至以色列“海豚”级潜艇。当然,这些空对空的风声最终就成了“笑谈”,到小布什任期结束的2008年前,美国方面基本中断了台岛对外采购潜艇之路。
本来到了马英九时代,美国人都解决不了的潜艇问题,台湾海军按理说也自然不应该继续惦记。当然,正如“海虎”和“海龙”一样,台湾海军的潜艇之路还是遇到一点小小的机缘巧合。马英九蔡英文交接之际,李喜明,黄曙光两位台湾海军潜艇部队出身的高级军官先后担任台湾海军司令,随后这两位潜艇部队出身的高官又因为沈一鸣之死连续担任台军伪参谋总长,打破了台军“军种司令不得连续担任参谋总长”的惯例。
作为潜艇战队的队长,黄曙光上将一直自诩说“台岛潜艇之父”,在发展潜艇一事上十分热忱。而蔡英文作为一个妄图以武拒统的台独头子,正好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军备发展以笼络人心,充当政绩。瞌睡递枕头的情况下,2016年7月7日,绿营控制的台岛当局全面启动“国舰国造”计划,其中就包括“潜艇自造”计划。
人齐,开造
当然,有了“潜艇自造”计划并不代表这一计划就一帆风顺了。在蔡英文任期内,李喜明和黄曙光在海军新建项目资源分配的问题上矛盾扩大化。李喜明支持的“微型导弹快艇”项目和“新一代导弹巡防舰”,以及“沱江舰”量产型更加有可行性。相比之下,“潜舰自造”项目是字面意义上白手起家,“台船”方面除了吹嘘能够自产HY-80钢的情况下,毫无舰艇制造经验——厂区要扩建,设备要外购。对比之下,台船在潜艇项目并不受欢迎,台船总公司在立项早期甚至抱怨过潜艇项目组“空耗时间吃干饭”潜艇项目内的技术人员也不断地谋求跳槽,总设计组不少人陷入抑郁,整个潜艇项目就像台军其他不切实际的自研武器项目一样似乎要进入垃圾时间。
但是黄曙光这个人多少带点“有志者,事竟成”的莽劲儿,在他的推动下,整个台造潜艇还真就出现了一些转机。首先是台军在“海鲲”舰的制造上真的进行了项目规划——台军在搞“潜艇自造”项目时,曾经将所有分系统进行了划分,“绿区”系统是台湾能自造的,“黄区”系统是自造有难度的,“红区”系统是造不了必须采买的。划分之后,台军就只计划自制艇载液压系统,耐压壳和螺旋桨,这三个系统分别外包给了协聚德公司、铭荣元公司和宏昇公司。
而在军种资源抢夺上,李喜明任期内接二连三的弊案——尤其是庆父案——也让“潜舰岛造”有了资源分配上的话语权。无论是“导弹巡防舰”方案上的翻来覆去的修改,还是“参谋总长”李喜明不受欢迎的“微型导弹快艇”专案,都在明里暗里帮助“潜舰岛造”上位。而严德发和邱国正时代大量的陆空军军备采购进一步挤压了本就地位不断下降的台岛海军资源。最后,沈一鸣命运的“一摔”为黄曙光扫清了“潜舰岛造”案最后的一个障碍。无论如何,在蔡英文第二任期即将接近时,“潜舰岛造”几乎是台湾海军在武备革新上唯一的稻草。
郭玺事后评价如上
无论如何,黄曙光终于获得了足够多的资源去推进潜艇建设。首先是人事调整,他因此规划培养时任海军舰队指挥部指挥官,曾任海军副参谋长、后勤处长等职高嘉滨中将为IDS全案的接班人。而在潜艇的海外子系统获取上,黄曙光则把目光放到了他的学弟,一名名叫“郭玺”的海军学校毕业生身上。
郭玺第一次出名还是在2018年,岛内媒体近日发现“自制潜艇”设计方,台湾造船国际(台船)的“设计技术顾问”,居然是一家从没人听说过的“加福龙有限公司”(Gavron Limited,简称GL)。其合同金额高达6亿新台币,而台船设计阶段的总预算也不过25亿新台币。细查之下,这家注册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英国领地直布罗陀的公司越看越不正经——尽管这家公司找来的人都是“洋面孔”,但是除了有着不成功潜艇设计经验的西班牙设计师Juan Herrero Valero和英国退役潜艇指挥官,准将Mike Walliker以外,其他成员——包括郭玺本人都没有潜艇设计经验。整个公司透露着一股子“庆富集团”的诈骗感。
不过这一次,GL公司和“台湾传统故事”不一样——他们还真找了不少人帮助台船造潜艇。来自美、英等7个国家的国防潜艇厂商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零件与人力援助,暗中帮助台当局打造自制潜艇。这些技术转移以及技术人员的派遣都获得了相关国家政府的许可。这帮人以高雄左营海军基地以及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进行工作。除了美国以外,台船甚至利用关系情报网络,从韩国挖来不少搞过“孙元一”型潜艇的工程师来台。最终到2020年,有大概250名外籍工程师参与潜艇自造项目。由于外籍工程师太多,台船造船厂附近的外国人一度让当地居民都“见怪不怪”——当地居民曾经反映说,但凡是台船宿舍附近的韩式烤肉店,里头全是说韩语的“外来人才”。此外,日本三菱和川崎重工的退休工程师组成的一个团队据说也参与了台湾自造潜艇的设计方案投标——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台船公司寻找顾问和技术人员时,甚至找到印度的头上,有不少印度潜艇工业设计人员和造船工人抵台参与工作。
当然,即便地缘形势朝着对台造潜艇有利的方向发展,台岛的潜艇计划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德国、荷兰和日本在考虑再三后,都拒绝参与台当局的自造潜艇计划。而荷兰外交部直接表示,根据1984年与北京达成的协议,政府不会批准任何新的军事装备出口许可证。韩国工程师因为遭受“外来压力”而辞职回国,当时有韩国政府的情报人员直接赴台湾,亲手将这些人接回韩国。而德国一家重要的设备供应商原本已经进入备货程序,但最后一刻,这笔交易被其母公司取消。德方毁约后,台军方要求每个项目都要找2到3个“B方案”备用,而郭玺本人也在前几天的对话节目中大骂德国人“不靠谱”,“为了大陆业务不管我们”。
但最终,“海鲲”号的成型,还是离不开美国人在潜艇作战系统上大开绿灯。进入2018年以后,随着中美关系出现转向,美国方面也开始大打台湾牌。美国几乎是公开支持台湾的潜艇建设,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供“红区”装备“数字化潜艇综合指挥系统”,L3哈里斯公司负责潜艇武器系统组件整合,雷神公司批准提供数字声呐等关键技术。这些作战系统的装配与调整,也经由美国工程师基本调试。无论如何,“海鲲”壳子里的东西搞定以后,随着台船“投资甚巨”的新厂区投入使用。台湾方面在“海鲲”号上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折腾的出来的潜艇耐压壳和舱室焊起来就行。简单来说,8米级别的耐压壳甚至不用数字化大型卷扬机,台船分段焊接的方法也基本上赶上了节点。
总而言之,“海鲲”号在经历过跌跌撞撞以后,以一个“看起来应该能用”的状态下下水了。自蔡英文就任以来,岛内军工项目一地鸡毛者多,顺利成事者少。“海鲲”号能按照一个基本的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推进,在岛内军工体系里头属于十分罕见的一件事。而在东北亚当下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以及台岛内部的政军工业体系下,“海鲲”号潜艇能以进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带有一些微妙的传奇和励志色彩。笔者的主要关注方向是伊朗、朝鲜乃至也门安萨尔安拉运动(胡赛)等自力更生的势力,而台湾省的这艘“自制潜舰”的项目,多少让人看出了一点上述势力一己之力“手搓”武器的影子——相较于台湾其他那些半途而废的项目,“海鲲”舰目前看还算是“有始有终”。
但影子终究就是影子,作为一个“特事特办”的项目,台伪当局抓住了当前全球地缘形势的机会,黄曙光和郭玺等人搞来尽可能多的西方设计人员和子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会一帆风顺,生成战斗力。当下,全世界拥有潜艇柴油机总机产业的国家极少,仅有德国MTU、日本川崎、法国皮尔斯蒂克和我国拥有作战潜艇用柴油机制造能力,其他瑞典、荷兰等曾经拥有柴油机产业的柴电潜艇生产国已经放弃了这一产业,美国也很早之前就没有现代化柴油机产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台岛制造“海鲲”的动力来源无非三种:第一,来自美国的走私网络。美帝利用其间谍物流网络,向台岛走私一套MTU乃至皮尔斯蒂克潜艇用主机,帮助台船获得了制造“海鲲”的动力系统能力。当然,这种走私过程即便做得再隐秘,也是极其容易溯源的。
第二,台岛方面通过走私渠道,从欧洲或者日本的废弃潜艇上获得了退役的柴油机,这种柴油机的工况堪忧,会极大地影响“海鲲”舰的作战效能,但确实能保障台岛获得一套基本的潜艇动力。
第三,这艘潜艇上根本没有柴油机或缺装柴油机。
无论如何,对于缺乏动力系统自产能力的台湾而言,未来的“海鲲”级潜艇上一定会面临更多的“动力卡脖子”问题——不管是MTU还是皮尔斯蒂克,这些公司在大陆的业务规模会促使他们仔细思考介入台海局势的利弊。而二手发动机也并非什么非常容易获取,或者说难以溯源的资源。即便台岛短暂获得了二手潜艇发动机,也不可能把这当成什么长久之计。而且,台湾海军可能并不愿意将老旧不可靠的发动机作为“头等大事”予以投资。
无论如何,“海鲲”对于台岛而言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台湾在研发生产潜艇的能力上取得了进步,向着拥有“自研潜艇”能力又迈进了结实的一大步。但这对于以武拒统有用吗?台岛在“海鲲”项目上花费的经费已经达到500亿新台币之巨——折合114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可以采购半个旅的歼-10C,或者一整个装备99A和04A的数字化合成旅,但现在台湾却只能收获一艘没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试验艇。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这种武器,在军事资源分配角度上来讲绝对是一场灾难。
但军事上意义有限的武器往往能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意义。作为蔡英文大力宣扬的重点军工建设项目,这艘潜艇在经历过7年的坎坷以后,终于一个“全须全尾”的状态展示在世人面前,确实是一件能引发支持者兴奋度的事情。这种大型军备项目带来的政治宣示意义自不必说,笔者的一个负责搜潜攻潜专业的朋友说得好——台伪就算把这100亿多去造了一两个打击旅,三四个征召旅又如何?台岛自己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对于黄曙光、郭玺这几个人来讲,能利用手头的资源,完成自己毕生的夙愿,实实在在建造一艘“实打实”的潜艇,多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世怡 
-
东部战区回应美舰过航台湾海峡
2024-05-08 23:04 台湾 -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2024-05-08 14:51 中国海军 -
德国派遣军舰来南海:考虑过台湾海峡
2024-05-08 14:47 -
美“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再入红海:执勤超200天
2024-05-08 11:00 巴以恩仇录 -
“里根”号又出港,舰载机岸上忙训练
2024-05-07 21:40 -
“腿指定有病”美空军F-22再现起落架坍塌事故
2024-05-07 16:13 -
波音“星际客机”飞船首次载人试飞推迟
2024-05-07 12:25 航空航天 -
“黄蜂”号戒备群推迟部署期间,两艘LCAC又相撞
2024-05-06 18:35 -
俄罗斯举行“非战略核武器演习”:应对西方挑衅
2024-05-06 16:04 -
美军新任印太司令部司令就任 什么来头?
2024-05-06 15:55 凉战 -
一周军评:为什么我们还要更多的航母
2024-05-05 10:04 一周军事观察 -
俄技集团:2023年炮弹产量增加5倍、火箭弹增加7倍
2024-05-03 18:56 俄罗斯之声 -
韩国也想入伙“奥库斯”?
2024-05-01 17:18 三八线之南 -
相比前两艘航母,福建舰海试有何不同?
2024-05-01 12:00 航空航天 -
-
一年收到5架F-35 每架都有问题
2024-04-30 16:30 -
中越海警开展今年首次北部湾海域联合巡逻
2024-04-30 16:21 -
从豹2到布雷德利 莫斯科胜利公园新到什么西方装备?
2024-04-30 13:09 俄罗斯之声 -
外媒紧盯福建舰:或马上开始海试
2024-04-30 13:09 中国航母 -
乌军总司令:前线局势正在恶化,俄军取得局部胜利
2024-04-29 11:14 乌克兰之殇
相关推荐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83“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99“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84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5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