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绍光:疫情之下我们为何会有这么多“想不到”?恐怕是西式思维作怪
最后更新: 2020-05-28 13:28:36导读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将加速全球数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如何理解世界新变局?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危险、挑战与危中之机? 5月8日下午 ,由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新冠疫情与世界大变局”专题线上研讨会圆满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主持,分“新冠疫情与全球经济、治理变局”和“新冠疫情与全球秩序变局”两个分论题展开。 研讨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观察者网刊登,本文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在研讨会上致辞并发言,以下为全文内容。【文/王绍光】
昨天电视里面听一个医学专家的比喻比较好,这次疫情,武汉、湖北和全国开始打的是一个遭遇战,然后才是阻击战。我觉得遭遇战这个词很好,即在没有料想的情况下就突如其来的碰上了一场战斗,它与阻击战不同,后者是已知敌人来袭的情况下开打的。现在疫情得到了一些控制,即使有第二波反弹的话,也不会变成遭遇战,更多的可能是阻击战。
战斗、战役或者是战争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可能我们离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问题是,结束以后情况会变得更好吗?新的世界格局会变成什么样?我觉得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我看最近各个智库开的会都和疫情以后的国际格局有关,大概已经开了无数场会。
从历史上来看,战争之后的情况不确定性往往比战争期间可能还要更大。作为开场白,我先讲一下自己的小小感想。这场疫情以后的情况会更多像一战以后到二战之间的战间期(Interwar period),还是更像二战结束以后的状况?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状况,都会出现大量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是很麻烦的事情。一战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作为战胜国,中国人有理由高兴。但1919年初召开的巴黎和会,却将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转交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引发了“五四运动”。不仅在东亚,欧洲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1922年,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运动席卷意大利;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全境;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来,法国元帅福熙因此回顾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
二战结束后也是一样,开始大家非常高兴,就跟疫情结束后,我们大家会很高兴一样。但是,二战刚刚结束,1945年10月9日,奥威尔首次使用“冷战”一词;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和平砥柱”演说中使用“铁幕”一词;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抛出“杜鲁门主义”,摆出一副与社会主义阵营势不两立的架势,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的世界基本格局。
所以,疫情结束鼓励值得庆贺,一定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高兴期,但是接下来的世界格局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就要听接下来各位的发言。
丘吉尔
在这里,我讲一点我的一些最新想法,即关于深度不确定性的思考。
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深度不确定性的文章,它依据确定性的程度把各种各样的事件分成三大类。
一类叫确定性事件,就是“已知之已知”,即决策者已经知道那些已知的东西。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讲,可以叫做“曾想到”。2017年美国出了一本书,很快翻译成中文,而且在中国的影响可能比在美国还大,叫《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灰犀牛”事件就是一种确定性的事件,它有三个特征:1)可预见,2)大概率,3)影响巨大,虽然“曾想到”,但终究被人忽略了。
第二类是一般不确定性,就是“已知之未知”:我们虽然不知道未知的是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存在这些未知的东西。用日常的用语来讲,这种情况叫“没想到”。2007年出版过一本题为《黑天鹅》的书,“黑天鹅”事件也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出乎意料,第二是影响巨大,第三是事后可以理解的,这个东西是可以想到的,但是当时“没想到”。
最近几年,谈论“灰犀牛”或“黑天鹅”的人不少,但我觉得人类还要意识到另一种可能性,即深度不确定性,它指“未知之未知”,即有些因素我们连它们是未知的因素都不知道,用日常的话来讲,这种情况叫“想不到”。它既不是“灰犀牛”事件,也不是“黑天鹅”事件,我把它比喻成“陨石来袭”,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天而落,砸在地球上,可能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据说恐龙就是因此而灭绝的。
“陨石来袭”事件也有三个特征:第一个叫不可预见,第二是小概率,第三是影响超大。这次的疫情就属于这类事件。同样,1918年前后发生的所谓“西班牙流感”与本次疫情后的世界变局恐怕也属于这类事件,它们的共同点是很多情况具有深度不确定性。下面,我就分三个部分来讲。
“西班牙流感”与这次新冠肺炎相似点很多。对比这两次疫情,有些东西是可以确定的。比如口罩的作用。这次疫情初期,欧美很多国家的人不愿意戴口罩,仿佛戴口罩是过于谨慎的东方人的习惯。其实,在互联网上稍作搜索就会发现,“西班牙流感”肆虐时,欧美国家人戴口罩的照片比比皆是,而东亚人戴口罩的照片很难找到。口罩当时在阻止疫情传播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此外,保持社交距离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有人对比过当时美国两个城市的情况,一个是费城,一个是圣路易斯。费城开始忽略了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疫情期间举办过一次大型集会,结果死亡人数一下子就上去了;但是,另一个城市圣路易斯做得很好,所以很快压平了疫情上升的曲线救压。这是100多年前确确实实的教训,值得人们面对当前疫情时牢牢记取。
不过,即便过去了100多年,到今天为止,当年的大流感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首先,零号病人找不到。疫情到底发源于何处?仍是众说纷纭,不确定。主流说法是美国,也有人说是英国,近年来也有人把矛头指向中国,也不排除还有其它可能的源头,但基本可以排除,不是西班牙。
其次,病原体不完全确定。1918年大流感之后,一直到1933年才有科学家分离出一个H1N1流感病毒,但是现在仍有学者试图重建当年流感病毒的起源。
第三,病亡人数也是不确定的。最低的估计是1700万人,最高的估计是9000万、甚至1亿人,两者相差七八千万人。感染的人数当然更多,有人估计,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受到感染,而受到感染的人口里面大概有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的人死去。这也是估计,不完全确定。
第四,1918年的大流感对短期和长期的世界经济的影响不确定。如果回看统计数据,两种情况是比较确定的。一是出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比如,1918年以后,商业和金融全球化的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使用其它全球化指数,情况也大同小异。二是经济增长率下滑。如果对比世界各地区1918年前几十年与后几十年的人均GDP增长率,前者一般都比后者高。直到1950年代出现新一波全球化以后,经济增速才再次提高。然而,我们并不能据此得出结论,1918年的疫情是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因为在此前后,还有很多其它事情发生,比如战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难分难解,不确定。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他替特朗普出头“锤”推特
2020-05-28 10:56 特朗普 -
140名日本员工乘包机返回武汉复工
2020-05-28 10:4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蓬佩奥威胁取消香港特殊地位,港府回应
2020-05-28 10:38 中美关系 -
停产四个月后,波音将重启737MAX生产
2020-05-28 10:01 大公司 -
要下狠手?特朗普将针对社交媒体签署行政令
2020-05-28 09:20 美国政治 -
-
默克尔:德国“仍处在疫情初期”
2020-05-28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疾控中心:6.2万卫生工作者感染
2020-05-28 07:3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谭德塞宣布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基金会
2020-05-28 06:28 -
美国死亡病例破10万
2020-05-28 06:2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加法官认定孟晚舟"双重犯罪",下月继续交锋
2020-05-28 02:19 华为 -
澳联邦政府指控维州“擅自签署一带一路”,州长出面反驳
2020-05-27 22:57 一带一路 -
被美列入实体清单,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回应
2020-05-27 22:46 中美关系 -
拿纳税人的钱搞研发,瑞德西韦厂商却独占定价权
2020-05-27 22:2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法国禁用羟氯喹治疗新冠
2020-05-27 22:02 法国见闻 -
比“千人讣告”更震撼的来了
2020-05-27 21:0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克宫:金砖峰会和上合峰会会期延后
2020-05-27 20:36 俄罗斯之声 -
YouTube删反华言论被投诉,发言人竟称是“失误”
2020-05-27 19:13 网络安全 -
赞比亚政府向中方道歉,承诺尽快将凶手绳之以法
2020-05-27 18:00 海外华人 -
是否计划派出更多航班接回海外留学生?外交部回应
2020-05-27 17:55 留学潮
相关推荐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81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05“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45“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08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4最新闻 Hot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
“美国自毁前程,中国肯定乐坏了”
-
男子早高峰爬上猎德大桥顶部,广州交警回应
-
特朗普再次抨击鲍威尔:美国几乎没有通胀,他总是降息太迟
-
“内鬼”李刚,被逮捕
-
“特朗普的‘焦土政策’,将损害苹果和英伟达”
-
为避免被拆分,谷歌拿中国说事
-
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在白宫表态
-
印度对中国出手,钢铁征12%关税
-
普京:愿与乌克兰直接谈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一客机在机场发动机起火,机上300人被迫撤离
-
特朗普借关税“忽悠”日韩投资阿拉斯加巨型能源项目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