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这一年,陷入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
法国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应说:作为大国,我们所考虑的国家利益原本就与你们不同!类似的话,德国官员却说不出口,历史包袱是重要原因。德国羞于谈论国家利益,总是以欧盟为“掩护”扩展自身影响力。但如今欧盟的队伍却越来越难带……[全文]
-
德国在苦恼,如何做到“既要又要”
决策者想要的东西太多,却又无法就政策目标的轻重缓急达成共识。[全文]
-
推进中国-中东欧合作,丢掉一些包袱又何妨
在相关媒体和智库的宣传鼓动下,中东欧国家参与“16+1”成为处理对华关系时政治不正确的象征,成了见利忘义、分裂联盟的代名词。而那些力主退出合作机制的政客则凭借一番激昂陈词赢得了支持和声望。[全文]
-
如果过去30年几乎没什么发展,谁还会热衷去苏联化?
“乌克兰东南亲俄、西北亲欧。不过,对于国家该向东还是向西走这个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不能简单以民族或者语言划分。”[全文]
-
俄罗斯“可忧可惧”,其他加盟共和国怎么办?
俄罗斯只能专注做自己,此话出口,多少带着些无奈。俄国虽有优异的地缘政治禀赋,却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势。它尽管幅员辽阔,却不能培育出像中美欧一样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大市场。[全文]
-
德国能否维持对华战略稳定,最大变数是什么?
在涉华问题上,德国是维持战略定力还是加入美国围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朔尔茨对新政府的控制力和执政联盟的内部博弈。与在对美方向上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提议相比,新政府组阁协议中的涉华部分几乎被负面议题主导,且处处与意识形态挂钩。[全文]
-
在波罗的海的俄罗斯族,哪里是他们的祖国?
为巩固民族认同、全盘西化,波罗的海三国不断强化反苏反俄意识。俄族居民则认同俄媒体资讯、强调二战反法西斯性质不容篡改。许多细节被无限放大,演变成关乎大是大非的原则性斗争。欧洲人则认为解决之道在于普京下台和俄政治转型,认为矛盾根源来自莫斯科。[全文]
-
谁解放了爱沙尼亚,苏军还是德军?
进入21世纪,爱沙尼亚开始对红色圣山进行全盘改造。鉴于和俄罗斯有约在先,爱沙尼亚需履行保护境内红军墓园的义务,政府最终决定保留前苏联标志物以警后人,同时打造一座与旧建筑群平行的“共产主义遇难者”纪念园。[全文]
-
为什么是立陶宛?
1990年立陶宛再次独立后,新修缮的第九要塞纪念馆把苏、德在考纳斯的历史并列呈现,将二者一并称作外来侵略者对立国人民的奴役和殖民。此举招致俄罗斯的反对,同时引来一些犹太团体的批评。后者指责立陶宛民族主义者在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扮演帮凶角色,而维尔纽斯一直用战争受害者身份为自己洗白。[全文]
-
“阿拉伯之春”十年,欧洲终被反噬
面对偷渡大军压境,默克尔和德国政客对大量非法移民给予庇护,是为了保住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民意支持率,为主流舆论马首是瞻。不到一年,社会舆论转而批评默克尔当初行事武断,考虑不周,于是政府又开始调转风向,党派、官员之间借难民危机处理不当相互攻讦。[全文]
-
拜登上台,欧洲会拿中国开刀给美国送礼吗?
仅从我所处的德国来看,各路政客企图拿台湾、南海、贸易、人权等问题当抓手,巩固跨大西洋同盟,其跃跃欲试之态,今年以来已是愈演愈烈。[全文]
-
78亿地球人,为什么有28亿依然处在“饥饿”状态?
全世界人口78亿,8.2亿在挨饿。还有20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冲突和动荡是导致饥荒的重要原因,比如今年发源于东非的沙漠蝗灾,当地战乱频仍,政府无心也无力处理蝗灾。国际社会对亚洲消除饥饿的进展感到乐观,但好看的数字背后主要靠的是中国一国的改善。[全文]
-
俄反对派中毒,德政界又矛盾又激动
如果说德国政界对乌克兰反对“北溪-2”尚能普遍理解的话,决策者对波兰因不能从该项目分一杯羹而掀桌搅局的做法,简直是嗤之以鼻。[全文]
-
和美国教师聊天: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管那个角落叫“非洲”
学生们一起到食堂吃午饭,99%的黑人孩子都聚在餐厅离门最远的一个角落里。老师和同学们嘴上不说,但心里都管那个角落叫“非洲”。平时,黑人和白人学生当然也会在一起玩,但他们不太可能成为特别亲密的朋友,因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文化认同。[全文]
-
“我们曾经笑话中国的段子现在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疫情急转直下,民众恐慌加剧,经济前景黯淡,一些德国人很是着急。在默克尔讲话呼吁民众主动配合抗疫的第二天,电视台播出几位医生录制的短视频。除重申减少外出外,痛陈利害,要求政府赶快封城,不要犹豫不决地寄希望于“愚蠢的人民”会主动作为。言下之意,政策不能强力执行就形同虚设。[全文]
-
到底该信政府、专家还是自己?德国人有点凌乱
德国专家反复向人们宣传,口罩只适用于病人佩戴,对于想要避免感染的健康人来说完全没必要。我身边的许多德国朋友嘴上说要相信专家、相信科学,但私下里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为亲友默默囤口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