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本土经济学家逆袭
2013年11月,陈平与茅于轼二老领衔,在观察者网发起真理标准再讨论以及重新评估西方经济学的活动,引来诸多学者参与。我们的许多读者表示,几番讨论下来,着实“发现”不少以往没注意的实力派经济学家。现实中他们极少显山露水,或低调专攻学术,或投身实践功业,并不热衷于在主流媒体抛头露面。如今,经济危机的雾霾在欧美上空徘徊,中国却凭借自身独有的发展模式蒸蒸日上,走出一条举世瞩目的“逆袭”之路。但中国主流舆论界依然缺乏“自信”,纠结于陈旧的话语之中。正是极端话语和惊人事实的强烈反差,以及两相龃龉带来的危机,让这批富有责任感的实力经济学家无法再沉默,带着一路走来的满身风雨和久经沥练的专业知识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和我们分享一场更精彩而真实的中国经济学故事。他们的故事和言论,恰如中国经济的逆袭之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观察者网特邀陈平、孙涤、陶永谊、陈禹等实力经济学家,畅谈他们的学术、实践经历,共同见证和学习中国的“逆袭”之路。——观察者网专题组
-
中国经济的理论贡献,一个重要因素被忽视了
后来者经济发展的成功可能不仅因为战略执行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转向一个可以成功的战略,这是核心。
-
陈旧的宏观经济学,中国人还抱着?
现行宏观经济学已经严重脱离经济现实,当代美国经济的二元化,即实体产品经济与虚拟金融经济两大板块的叠加,形成虚实二元经济。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发展针对当代虚实二元经济的新的宏观经济学。
-
22年前我关于中国经济学家的预测,能实现吗?
中国转型所取得的成绩用过去的理论来看难于解释,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成功总有道理,把这些道理揭示出来就是对理论的新贡献。发展中国家如果希望经济学理论能够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非常需要有根据发展中国家自己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
-
中国改革违背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什么还能成功
当时国际学术界的主流思想认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从政府对市场有很多干预的经济体制,向一个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必须以“休克疗法”,按“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各种干预同时取消掉。但是,“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忽视了……
-
思想者论坛:不要神话那只“看不见的手”
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成果不只适用于中国,也是可以推而广之的。
-
归国从教三十年 林毅夫在孤独中前行
在“国之重器,著名经济学家”的耀眼光芒下,林毅夫与稚儿妻子一别四年,辗转万里在美国相见;他永诀家园,生不能养,死不能送,只能伏地恸哭遥祭父母;他生命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真真有如这个时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风云际会。
-
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
从科学性和成熟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或许在西方经济学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认同的,但经济学作为一种入世的学科,经世致用才是其目的和本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一直以中国人能理解的语言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以西方经济学界对科学完美性的标准,是无法理解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水平和成就的。
-
供给侧改革 照搬西方理论会怎样?
现在讲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确实是因为有很多短板:我们也有很多税收过高的地方,要降低关税;也有一些过剩产能应该退出。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推行供给学派的政策时是反对产业政策的,我们现在提倡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这跟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过去的政策包括4万亿,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现在的政策也不是供应学派的政策。
-
专访| 调结构 也需要更宽松货币政策
张军教授近日获得中国经济学界含金量最高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并接受了观察者网的专访。他认为:现在很多改革方案都是纵向的,中央部委主导的,地方政府的主导权被大大越弱。他还认为,当前宏观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无论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需要更宽松的货币政策。
-
亲师记一| 别了,“发达”的意大利
博弈论的奠基者,在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海萨尼和泽尔腾这三位宗师级学者,如今只有泽尔腾还健在。近日,作者去德国看望导师泽尔腾,不料却在“发达国家”意大利遭遇行李锁被撬、种族歧视、目睹当地城管执法、在地铁被讹等等囧事。与20多年前他初到海外留学时的中外反差两相比较,“天翻地覆慨而慷”。
-
我对经济学的观察不是来自主流经济学科班训练
我们生活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社会,经济学家们可以在理工科里借用很多的工具来进行定量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演化经济学和复杂性科学起源于美国和欧洲,但它们在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取得迅速的发展。
-
我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日子
观察者网年前推出的“真理标准再讨论”会集了茅于轼、陈平、孙涤等学者,却又意外揭开了他们过去的岁月:三人都曾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共事。学会还网罗了林毅夫、史正富、钱颖一等当时在美留学、日后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标杆的人物。在近日的“本土经济学家逆袭”专题中,本网刊出孙涤教授的回忆文章。身为实力经济学家、又担任过学会第三届会长的陈平,向我们述说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
求学生涯教会我敢于挑战西方权威
陈平是曾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戈金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尖锐批评。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的陈平有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当过铁路工人、研究过氢弹的和平利用、担任过第三届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和世界经济学会的理事,他的生涯兼具理论和实践,更显厚实。观察者网近日采访春秋研究院研究员陈平,从他的逆袭之旅中感受不一样的中国改革历程。
-
本土新经济学将在改革开放中诞生
在此前经济学科学标准大讨论中,陈禹教授从亚当·斯密的错误出发,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根本性的批评。陈禹教授兼具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素养,他认为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思维已经很难适应如今的信息社会,市场/政府的绝对二分法已很难跟上中国现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将涌现出超越我们任何想象的新事物与新规律。
-
中国将主导G2.5格局
去年在墨西哥开会,还有G20,到今年10月份讨论欧洲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现在哪有G20?G3都没有了,那有什么?G2.5!因为欧洲本来是德法的联盟,现在法国能不能在欧元区待住都成问题了!所以现在真正主导世界的只有美国、中国和德国,德国实际上只有半个……本文为作者在近日举办的“光大·世纪中国论坛”上的演讲稿,观察者网整理首发。
-
经济学革命,希望能由中国人完成
陶永谊当过兵,下过乡,自1989年从社科院博士毕业后又投身商海,离开学术圈整整二十年。但他回归学术时却发现,中国经济学界除了呈现出鲜明的左右对立之外,在学科创新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仍匍匐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后面亦步亦趋。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刻,需要有中国自己的学术流派和主体意识。经济学的革命,希望能由中国人来完成。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厉以宁:中国不应留恋高速增长,新旧模式更替革命十分迫切
笃笃定定坐下,稳稳当当开讲,出现在12月17日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厉以宁是论坛上最令人期待的演讲嘉宾之一,也是唯一坐在讲台前演讲的嘉宾。 据澎湃新闻12月17日报道,围绕“摆脱路径依赖,在新思路指导下前进”主题,他指出,走老路的风险不比改用新发展模式的风险小。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才把新旧模式更替当作一场革命,尽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再提到新发展方式要替代旧发展方式,但路径依赖的影响不可小视。[全文]
-
林毅夫:弯道超车,这个产业有戏
据中新社微信公号国是直通车(WednesdayNews)11月18日报道,在17日于广州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领袖对话会上,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新时代,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这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手段。[全文]
-
林毅夫的学说如何指导波兰?
经历了舆论界热炒大半年的林张产业政策大战,刚刚过去的春节,林毅夫墙内开花并引发争议的新结构经济学 ,又在墙外香了一回。2月12日,北大国发院发布了一条新结构经济学在波兰新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中被借鉴应用的报道,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 然而,平静之处有惊雷。2月14日,林毅夫在百忙之中接受观察者网采访,谈及在波兰的诸多细节。根植于中国土壤、脱胎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新结构经济学,自从在非洲埃塞尔比亚、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应用,取得明显成果之后,今朝在世行标准里的高收入国家,尤其是东欧剧变后转型最成功的国家波兰的应用,显得不同寻常。[全文]
-
贾康:过去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不对称
《新供给经济学》新书发布,贾康在新书发布会上演讲:过去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不对称。[全文]
-
高层智囊刘鹤获国内最高经济学奖,是啥风向标?
中财办主任刘鹤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刘鹤是谁?其实,作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62岁的刘鹤曾参与多项国家改革方略设计,被外界认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操盘手”。现在叫得很响的“顶层设计”一词,就出于他的构想。[全文]
-
任正非:贪婪的股东会榨干公司,华为绝不上市
任正非近日在伦敦吐槽传统经济学:这些理论宣称股东具备长远视野不会追求短期利益,但事实上股东是“贪婪的"。[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