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专访| 张军:改革仍要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关键字: 中国经济改革双轨制张军林毅夫货币政策CPI俄罗斯转型东欧剧变11月13日,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礼在深圳举行,观网读者们熟悉的几位学者林毅夫、张军和樊纲的“过渡经济学理论”获奖。这个奖项虽然没有孙冶方经济学奖历史悠久,但是从往届获奖人,以及获奖理论来看,其含金量在经济学界所有奖项中属最高。
前排从左至右:李周、林毅夫、厉以宁、樊纲、张军 (新浪财经)
比如2008年第一届杜润生等人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2009年,厉以宁等人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2010年,以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的“整体改革理论”,2011年,以华生、田源、张维迎等人的“价格双轨制”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与中国改革进程的实践息息相关,也成为中国改革30年成就的最好注脚。
在颁奖礼的前一天下午,观察者网编辑在获奖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的家中,就此次获奖,以及近期公众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采访。
此次林毅夫、张军、樊纲等三人获奖的过渡经济学理论,通俗的说法就是,对中国30年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解释,并构建了一套指导后期改革的普遍理论。
张军在分析他在过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时指出,转型在中国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没有完成。对1980年代的研究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的经济转型仍有现实意义。
“改革能不能成功,要考虑初始条件,要考虑改革方式选择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的很多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即所谓的顶层设计。我个人觉得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的。80年代的很多改革只所以成功,是因为自下而上的比较多。”
此外,张军教授还回答了当前宏观经济的几个热点问题,比如,经济面临通缩风险究竟怎么办?张军称,他对当前过于谨慎的货币政策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当前央行放水的力度还不够,实际利率仍然偏高,无论从稳增长还是调结构,在经济下行风险的时候,都需要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以下为采访全文:
“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贵在坚持
观察者网:首先要祝贺你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从历年获奖的理论、经济学家以及奖金金额来看,这个奖应该是经济学界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奖项了。具体请你讲讲整个评奖的过程?
张军: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原来是一年一次,2013年决定改成两年一次,2015年是两年评一次的第一年。我也是评选委员之一。
评奖方法有点跟诺贝尔奖类似,是200多位经济学家或机构先提名、推荐或自荐,获得提名之后公示,然后评审专家第一轮投票,根据投票结果排序。第一轮在十几个推选的理论中,投票选出三个获奖的理论,第二轮既对理论进行投票,也对相应的主要贡献人进行投票。每一张投票只能选择一个理论,同一理论的主要贡献人最多可选择3人(或组)。
第一轮“过渡经济学理论”进入了前三名,这个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有8个人,包括我、林毅夫研究组(林毅夫、蔡昉、李周)、胡汝银、冒天启、盛洪、樊纲等。第二轮投票我们作为主要贡献者,就不能再投了。评奖中有个规则规定:主要贡献人的票数要超过总票数的25%。最后第二轮只有三个人票数超过了25%,所以就是林毅夫、樊纲和我三人获得这次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从评选规则方法上来说,这个奖还是比较公正的。
不过,一些人对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个名字有些议论,认为用理论创新这几个字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但是从历届获奖的理论来看,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理论研究,是指研究中国经济的理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组委会关敬如拜访获奖人张军
比如第一届获奖者是杜润生等研究团队的“联产承包制”理论,当然这也有作品;还有郭树清、周小川等设计的一揽子联动价格改革。
我相信,这个奖项如果坚持下去的话,越是后面就会越接近经济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了,就跟中国的改革没有关系了。贵在坚持,一定是要做下去。
观察者网:经济学界还有很多奖项,比如孙冶方奖,媒体曝光度很高,此外还有张培刚奖,蒋学模奖等等,你是这些奖项的获得者,也是不少奖项的评委,这些奖项的功能侧重点,有何不同?
张军:孙冶方奖,是历史比较久远的一个经济学奖项,1984年就开始了,每年获奖的学者比较多,有论文也有著作,已经举办了15届,虽然也是民间的,但似乎也有一些官方色彩。
张培刚本人是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培刚经济学奖,主要评选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有建树的著作和论文。已经评选了5届,两年一次,坚持的不错。2014年开始,海外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也入选了。
2010哈佛大学的Dwight Heald Perkins教授获奖,他老远飞到武汉来领这个奖,当时有四个人获奖,包括我、北师大李实,还有北大的卢锋。
复旦曾经还有一个蒋学模经济学奖,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历届毕业生于2002年共同发起设立,当时的奖金比孙冶方奖高,奖金是10万。第一届华民、姜波克等学者获奖;第二届是我一个人。
蒋学模奖的评选是所有候选人到场,现场投票现场颁奖的,所以投票的时候场面很激烈。有媒体参与,如果落选场面就比较残酷。后来搞了三届,就没有坚持下去,很可惜。。
不是所有的改革都适合顶层设计
观察者网:10月中旬,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后,主办方到获奖者办公室来颁发获奖证书,还要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具体你说了些什么?
张军:我讲了两点:一是,这个奖项,是对我在中国经济转型这个领域所做研究的承认,也是对15-20年前,我们这一批研究过渡经济学问题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工作的认可和评价。
第二:转型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没有完成。80年代的研究对未来的经济转型还是有一定价值。
为什么是大约20年前的研究,而不是更早,原因在于,80年代的时候,中国经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农业农村、乡镇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等领域,中国经济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但是那时候还没有转型的说法。
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发生巨变,到1990年代中期,不仅国内还有海外学者就开始研究,从计划到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不同。
首先中国和俄罗斯的转型结果不同,中国导致经济增长,俄罗斯导致经济衰退。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大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开始感兴趣。
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的方案不一样,策略不同,俄罗斯东欧就是休克疗法,一揽子的一次性的改革,中国是渐进式的,碎片式的,增量式的,实验式的。当时的经济学家就创造了很多概念,通过刻画中国和俄罗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不同,试图用这种差别来解读两种不同改革的结果。
90年代中期,海内外学者在这个领域就做了很多研究,想探讨中国经济改革方式究竟是什么?我在这领域做了不少工作,写了理论模型去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
1995年左右,我写了一本书,《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整个研究观察的时间段其实主要是80年代。但是为什么90年代才写,因为俄罗斯东欧90年代才发生转型,把中国和俄罗斯对照起来才能看清中国80年代的改革用了什么方式。
这本书还得了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年代。书里主要是解释,什么是双轨制,以及双轨制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
1990年代后期 ,我的研究继续深入:固然中国改革方式与俄罗斯不同,但是为什么中国会走上双轨制?俄罗斯为什么会走上休克疗法?就是说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双轨制,俄罗斯为什么选择了激进的休克疗法?
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改革方式,与这个国家面临的初始条件有关。我发布了很多文章,有中文、英文的,其中有篇文章专门讨论初始条件与改革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我写了一个模型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办法选择激进的改革,而俄罗斯没法选择渐进式。
其实,俄罗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也走过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但是很快发现行不通,失败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要找到原因,我发现这跟俄罗斯的约束条件有关系。
我的模型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要搞双轨制,政府必须要有能力控制计划这一轨,同时放开市场轨。俄罗斯之所以选择激进改革,是因为俄罗斯的政治改革优先于市场改革,民主化了,政府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计划轨,只能推动市场轨,这样渐进式改革方案一开始就实施不了。
改革方式是不是采用双轨制,跟政府能不能履行计划制度,有没有控制能力相关。俄罗斯恰好不具备,因为政治改革优先于经济改革,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没有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