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舸: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最后更新: 2023-05-22 08:54:05六、结论
“吃饱吃好”是全人类的普适追求。青稞类属大麦,大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然而,由于淀粉含量过高、蛋白质含量过低等先天不足,大麦在营养价值和口感上很难与小麦、水稻相比。因此,曾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的大麦早已退出人类的餐桌(现在一般用作饲料和酿酒),小麦则接过了世界第一大作物的位置。
简而言之,“好吃”是小麦能走上藏族餐桌的基本前提,这与发生在欧洲、两河流域和中国内地的小麦取代大麦的故事并没有本质区别。
但青藏高原的特殊性使小麦在20世纪90年代前的西藏无法发挥“好吃”的优点。第一,现代农业科技嵌入前,青稞是青藏高原唯一可以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第二,长期以来,高海拔造成的品质缺陷、燃料匮乏、烹饪困难等问题,使“做糌粑”成为西藏唯一可以普遍使用的粮食烹饪方法,青稞糌粑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则是其中最好的。
因而,在旧西藏,青稞糌粑已经是藏族“吃饱吃好”的最优选择了,藏族因此“顿顿吃青稞”,青稞也由此嵌入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藏族的文化象征。也就是说,外在环境塑造了藏族的饮食习惯,藏族文化的特殊性也来源于此。
现代化的作用则在于,它能影响、改变乃至重塑自然环境、生计模式与饮食文化间的制约关系。一方面,现代化直接带来了能大幅增产的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另一方面现代化又通过在交通条件、商品经济、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间接影响着藏族的饮食选择。这时,青稞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藏族日益增长的“吃好”需要了,而小麦则能充分发挥“好吃”的优势,就此走上了藏族的餐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化使鸡蛋面条、包子这些在旧西藏只有贵族和上层僧侣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人想吃就能吃的普通食物。
当然,内地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也在小麦走上藏族餐桌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只是辅助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物质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再多的饮食文化传入也不可能改变藏族喜食青稞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后期,藏族事实上已经大规模食用小麦了,但最终结果却是引发强烈的文化冲突和治理问题,而非今天的形成饮食新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在农业发展和饮食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藏族居民并非只是自然环境和现代化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也是积极的行动者。70年代后期,他们会抵制小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抵制,国家“过度推广冬小麦”的农业政策得以改变,短短的数年后,他们又会根据分配制度、畜牧业发展、商品经济等新因素,主动增加小麦的种植和食用量。
由此可见,灵活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才是藏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哲学和智慧,而非“东方学”和“原生态主义”所幻造出的以“固执”和“极端保守”为内涵的“纯净”。
也正是因此,在西藏治理中,保护民族传统绝不等于固守民族传统,“尊重民族习惯”也绝非是一些西方人强调的一成不变,相反,这恰恰是“不尊重民族习惯”,是在剥夺民族的选择自由和发展权利。自由的发展权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人权,才是“尊重民族习惯”的应有内涵,只要确保了这一点,藏族自己会选择最符合他们利益的、最能改善他们生活的道路。
最后,我想以西藏现代农业的拓荒者庄巧生院士在1954年《西藏农业考察报告》中写下的最后一段话作为全文的结尾。这段话可以被视作西藏农业已经实现了的预言,我想,它同样可以用来比喻西藏的现代化与藏族文化的变迁机制:
苏联科学家巴拉诺夫在海拔860米的帕米尔生物试验站观察到植物生活在剧烈改变了的环境下可以很快地产生新的适应性,例如,平原地区的马铃薯引到高原上种植后,第一年在叶组织细胞中出现了几滴油类,第二年它的含油量大约增加了一倍,第三年又在继续增长。
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的研究资料也指出,很多亚热带草本植物在北极圈内的生长并不比在原产地差,地中海沿岸的大麦和燕麦在北极试验站的条件下都能连续成熟好几年。看来,正如巴拉诺夫所说的:“有机体遇到了新的居住环境并对它适应时,就开始进行其系统发育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使该类型的遗传基础逐渐地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一个生态型在原产地的特性并不能决定它在新的环境下也将表现出同样的特性,因为新的环境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明确了这一观点,西藏高原的作物栽培是有其宽广的发展前景的。
- 原标题: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曾因“作检讨”走红网络的原市委书记,被查了
2023-05-22 08:51 廉政风暴 -
半月谈:上级决策追求大干快上,基层只能“先违规蛮干,后问责整改”
2023-05-22 08:03 基层治理 -
事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两办发文
2023-05-22 07:09 -
“近140国向中方表明反对台湾参加世卫大会”
2023-05-22 06:52 -
人民日报仲音:深刻汲取教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3-05-21 22:04 安全生产 -
5人停职检查!南宁通报法院与停车公司签合作备忘录
2023-05-21 21:04 基层治理 -
交通运输部:从失事渔船船长舱内发现1具遗体
2023-05-21 18:34 -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2023-05-21 18:28 -
湖南严肃查处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相关责任人
2023-05-21 17:59 安全生产 -
4名中管干部因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被问责
2023-05-21 17:33 安全生产 -
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2023-05-21 17:18 安全生产 -
-
湖南警方:43岁民警被嫌疑人刺伤不幸牺牲
2023-05-21 14:47 -
澳门:20日起,每日公布新冠感染数字
2023-05-21 14:38 抗疫进行时 -
多地公布520婚姻登记数据:相较去年仍大幅降低
2023-05-21 14:38 婚姻故事 -
“高三六班”微信群牵出1.6亿大案,涉数万人
2023-05-21 14:08 -
学费1天1万 打工人正被这种培训收割
2023-05-21 12:08 -
我国深海考古重大进展: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文物超十万件
2023-05-21 11:16 考古 -
多地警方密集提醒:立即检查孩子手机
2023-05-21 10:32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丨安徽黄山:生态“高颜值”淬炼发展“好气质”
2023-05-21 09:47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相关推荐 -
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62“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79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87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6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