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舸: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最后更新: 2023-05-22 08:54:05三、20世纪70年代后期:“藏族不愿吃小麦”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藏小麦
与青稞一样,小麦在西藏也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有青稞麦、褭豆、小麦、荞麦。”乾隆时期成书的《西藏记》记载:“拉萨,谷属产青稞、小麦、胡豆、碗豆、菜籽。”由小麦制成的面条、包子、烙饼、图巴(面疙瘩)、老锅馍馍、巴籽馍姑都是藏族喜爱的传统食品。
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小麦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种植,1970年,西藏小麦种植面积仅4万亩,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3%。并且,由于配料和燃料的缺乏,在旧西藏,农奴一般只能将小麦做成糌粑、图巴等简易食品食用,只有贵族和上层僧侣才能享用到鸡蛋面条、包子等美食,但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奢侈品,多数时候他们也只能和农奴一样以糌粑为食。
和平解放后,粮食增产成了西藏治理最迫切的任务,选育推广新的高产品种则是最可行的途径。然而,作物育种需要漫长的过程,由于种植范围狭小,青稞在当时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积累,中短期内不可能培育出能满足西藏需要的品种。相比之下,虽然本地小麦品种的各项属性还不如青稞,但在西藏之外,经历现代育种科学近百年培育的小麦已经积累了青稞无可企及的优势。
1952年,中央政府派出了西藏科学考察队(以下简称“科考队”),其中的农业组历时两年走遍西藏,进行生产调查,并于当年11月在拉萨农业试验场播种了数百份内地小麦,开始育种研究。次年秋收,平均亩产达544斤,比对照组的拉萨春小麦增产30%以上。
1954年,科考队向中央政府提交了由科考队成员庄巧生执笔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提出了“在海拔3000米—4000米的西藏河谷农区可以推广种植晚熟冬小麦,并很有可能实现高产”的历史性建议,该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选育推广高产冬小麦品种”由此成为之后三十年西藏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随后,经过漫长的试验和品种改良,小麦大面积推广的条件逐步成熟。1971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启动小麦推广,到1978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猛增至总耕地面积的近3成,同期西藏粮食产量从29.49万吨增加到50.50万吨,增长率高达71.2%。由于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奇迹,西藏于1975年首次实现了口粮自给。
收割小麦(资料图/新华社)
(二)藏族吃不了小麦?
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小麦带来的增产大大缓解了西藏的粮食危机,给常年缺粮的藏族农民带来了丰收,“肥麦”等小麦品种一度被视作是“金种子”。然而,在总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规模推广小麦必然要以大规模压缩青稞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为前提。这也就意味着,藏族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吃更多的小麦,更少的青稞。在70年代中前期,这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到了70年代后期,在吃饱的需求得以满足后,“吃不上青稞,吃不了小麦”就成了困扰西藏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
西藏历来以青稞为主要粮食作物,藏族群众千百年来以糌粑为主食。但自从推广冬小麦生产以来,青稞种植面积逐渐缩小,仅拉萨市在近五年内,青稞种植面积就减少了五万亩以上。由于种植面积的缩小,总产量降低,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矛盾。在农区,藏族社员的基本口粮也不能保证大部分分给青稞。历史上主产青稞的堆龙德庆县,有的公社前年每个社员只分得2、3克(西藏传统计量单位,1克约等于14公斤——笔者注)青稞。
由于农业条件好,山南地区是西藏小麦推广最普及的地区。70年代后期,山南地区下辖的乃东、扎囊、贡嘎、桑日等河谷县的小麦种植面积均超过了其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也正是因此,小麦与藏族饮食习惯的冲突在这里体现得最为突出,后来遍及全藏的“小麦吃了腰疼”、“小麦吃了没力气”等流言都是从山南地区传出的。
我们这里海拔低,气候好,那时候地全种了小麦,青稞就坡上有一点。当时我们都说,别看小麦产量高,吃了腰疼,没力气干活,你拿小麦秆喂牛,牛都不吃,牛都要吃青稞秆。(DWDZ,桑日县,2012年11月17日)
西藏军区澎波农场(今属拉萨市林周县)虽然自然条件不如山南,但军垦农场的性质使它在科技力量、农用机械、农药化肥等方面都有优势,因而它的小麦种植比例是全自治区最大的,最高时占总耕地面积的86.90%。
我们队全部种小麦,一点青稞也没有。因为是农工,每人每月才可以买40斤青稞,全家两个农工80斤,但全家有8口人,老人身体不好,所以顿顿还能有点青稞糌粑吃。大人要干活,所以早上能吃到青稞。小孩子一天三顿都得吃小麦。(GG,林周县,2012年8月29日)
但不管怎么说,农民总还是能吃到青稞的,而由于小麦收购价高于青稞以及农民不愿意吃小麦等原因,城市居民和牧民就只剩小麦可吃了。
拉萨市青稞收购量逐年下降。1975年前,每年可收购青稞2000万斤以上,1977年降到了1000万斤,去年只收购了5、600万斤。而拉萨城区3万藏族市民、职工和8千牧民,每年青稞供给量需要1500到1600万斤。去年收购量只相当于需求量的尾数,全市牧区去年青稞需供量为400万斤,只供给了150万斤,其余只能供给小麦。由于供不应求,只好将仅有的青稞给老人、病人,生产牧民只能吃小麦图巴或烤饼。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上的不便逐渐演化出文化上的不认同,小麦在不同地区引发的抱怨也逐渐汇合在一起,成为藏族的共识。“吃什么”也从生活问题变成文化问题,青稞与小麦以“藏族”和“非藏族”的形象尖锐地对立了起来。
为什么大家都抱怨(吃小麦)?因为我们藏族吃不了小麦,我们藏族就该吃青稞。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吃(青稞)糌粑长大的,不吃糌粑还是藏族吗?(CRZG,乃东县,2011年7月21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藏族认为“青稞是藏族吃的,小麦是汉族吃的”;但这一观念对当时的在藏汉族干部却并不适用。相反,他们中许多人也不愿意吃小麦,而是希望多吃青稞,持有与藏族类似的“我们西藏人吃不了小麦”的观念。
那时候老百姓说小麦不好,开始我们不信,小麦怎么可能让人腰疼呢?我们还和他们解释。但时间久了,我也觉得小麦吃着不舒服,想多吃青稞,认为我们西藏人可能就是吃不了小麦。现在想想好笑,我吃小麦长大的。不过,当时像我这样的(汉族)不在少数。(ZHF,汉族退休干部,2012年5月28日)
- 原标题: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曾因“作检讨”走红网络的原市委书记,被查了
2023-05-22 08:51 廉政风暴 -
半月谈:上级决策追求大干快上,基层只能“先违规蛮干,后问责整改”
2023-05-22 08:03 基层治理 -
事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两办发文
2023-05-22 07:09 -
“近140国向中方表明反对台湾参加世卫大会”
2023-05-22 06:52 -
人民日报仲音:深刻汲取教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3-05-21 22:04 安全生产 -
5人停职检查!南宁通报法院与停车公司签合作备忘录
2023-05-21 21:04 基层治理 -
交通运输部:从失事渔船船长舱内发现1具遗体
2023-05-21 18:34 -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2023-05-21 18:28 -
湖南严肃查处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相关责任人
2023-05-21 17:59 安全生产 -
4名中管干部因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被问责
2023-05-21 17:33 安全生产 -
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2023-05-21 17:18 安全生产 -
-
湖南警方:43岁民警被嫌疑人刺伤不幸牺牲
2023-05-21 14:47 -
澳门:20日起,每日公布新冠感染数字
2023-05-21 14:38 抗疫进行时 -
多地公布520婚姻登记数据:相较去年仍大幅降低
2023-05-21 14:38 婚姻故事 -
“高三六班”微信群牵出1.6亿大案,涉数万人
2023-05-21 14:08 -
学费1天1万 打工人正被这种培训收割
2023-05-21 12:08 -
我国深海考古重大进展: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文物超十万件
2023-05-21 11:16 考古 -
多地警方密集提醒:立即检查孩子手机
2023-05-21 10:32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丨安徽黄山:生态“高颜值”淬炼发展“好气质”
2023-05-21 09:47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相关推荐 -
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77“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1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87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7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