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舸: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最后更新: 2023-05-22 08:54:05(三)促使小麦成为“不坏的选择”的新条件
为什么“不愿吃小麦”的藏族在短短数年后又主动开始吃小麦了呢?
由上文可知,小麦的品质缺陷以及配料和燃料的缺乏是70年代后期“藏族不愿吃小麦”的根本原因。此时,这些方面也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也就是说,小麦还是不如青稞“好吃”。但在这时,进一步的现代化和其他条件变化使小麦能通过其他途径更好地满足西藏居民的“吃好”需求,成为相较于青稞的“不坏的选择”。
具体来说,首先,人口增长使“吃饱”再次成为西藏农业的首要任务。
民主改革后,由于农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原因,西藏开启了持续至今的人口高速增长。1959年,西藏总人口还只有118万,1966年就达到132.15万,1978年增长到了163万。“文革”后,人口增速进一步提升,1982年增长到了189.2万,1990年达到了221.47万,80年代西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接近20‰,这也就意味着西藏的粮食需求越来越大。
如表2所示,同期西藏小麦的平均亩产要比青稞高三分之一到一半。因而,大规模压缩小麦种植的直接后果就是西藏粮食总产量的急剧下降。整个80年代,西藏的粮食产量只是在1980年、1985年和1988年超过了10亿斤,1983年更是低至7.37亿斤,仅与1973年的水平相当,而根据1982年的人口数据,1983年西藏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194公斤,比1951年的135公斤高得有限,还没有达到人均200公斤的温饱标准。
其中,减产给山南地区带来的问题最为严重。由于农业条件好,山南一直是西藏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1985年山南地区人均耕地仅为1.74亩,同时,山南的人均草场面积也是全区最低的,因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要远少于其他地区。这使得山南地区的农民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极高,而压缩小麦种植以后,山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直接从1980年的986斤下降到了1987年的574斤,减少了35.9%。
我们很想种青稞,当时小麦不好吃,但是青稞也没有好品种。1981年,队里把一半的地从小麦换成青稞。结果秋收的时候,每亩少打了两百多斤,口粮都有点不够了。原来我们公社是商品粮大户,但那几年没卖过多少粮食。这样一来,大家就又对“不种小麦,种青稞”有意见了。(DWDZ,桑日县,2012年11月16日)
第二,分配制度的改变大大提升了农民种植高产小麦品种的积极性。
人民公社时期,增产粮食的大部分不能成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因而小麦高产对农民的意义也就不大,它的食用缺陷就会格外突出。但是,“土地归户”后,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这样一来,农民就非常看重“地里能打多少粮”。
77、78、79(指1977年—1979年),小麦为什么高产还不受欢迎呢?其实我们农民的嘴巴也不像佛爷那么挑剔,每亩能多打几百斤,就算不好吃,但也不该讨厌。关键那时候不管产多少,我们能分到的差不多,不同的是小麦越高产,种的就越多,我们能分到的青稞就越少,搞得生活还不如以前了。分地后就不一样了,地里的粮食都是自己的。粮食产的多,除了自己吃,还可以卖了换钱,和牧民换肉、换酥油、换皮毛。(DWDZ,桑日县,2012年11月16日)
第三,高产的小麦还能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让藏族农民“吃得更好”。
“农牧结合”是藏族的传统生计模式,藏族农民的生活不仅依赖于种植业提供的青稞和小麦,也依赖于农区畜牧业提供的肉、奶、酥油等畜产品。而由于草原冬季不产草等自然环境限制,西藏的农区畜牧业又高度依赖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例如,1982年,山南地区乃东县农区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27.53%,仅次于种植业。同时,种植业为农区畜牧业提供了各种精、粗饲料15247.55万斤,占饲料总数的25.26%。
也就是说,在草原产草量基本恒定的前提下,农区畜牧业的产量主要取决于种植业的产量。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牲畜少,低产量的青稞品种尚能满足农区畜牧业的要求。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被废弃,国家鼓励多种经营,西藏随之废除了对农区畜牧业的限制,鼓励农民多养牲畜。1965年,西藏的牲畜存栏量折算成标准绵羊单位是3451万只,1985年则达到了4226.8万只。牲畜多了,对饲料的需求也就大了,多出来的需求只能靠种植业来满足。然而,青稞不仅在粮食产量上与小麦有很大差距,在作物秸秆产量上也一样有同等的差距。
1982年,(乃东县)牲畜存栏量达192917头,比1959年增长了109556头,增长131.42%。存栏量的大幅增长使草畜矛盾十分严重,并由于青稞秸秆产量较之小麦有很大差距,变得更加突出。
因此,“土地归户”后,山南地区农民开始大幅减少青稞种植,增加小麦种植,许多地区甚至采取了比70年代更为激进的作物布局。例如,乃东县KS村、桑日县CB村在80年代后期全面弃种了青稞,改种小麦。
80年我们村还种了200亩青稞。80年开始压小麦,上青稞,开始大家也比较愿意,但是种了几年发现不行。青稞产量太低,人还够吃,但拿什么去换钱换东西?牛又怎么办?所以,85年公社解散,地分到各家。过渡一下,87年我们就全种回“肥麦”了,一点青稞地也没留。直到96年地区农科所来推广喜马拉雅6号和藏青320,这两个(青稞)品种的产量和“肥麦”差的比较小,我们才又开始种一些青稞了。(BMCR,乃东县,2012年11月16日)
并且,由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肉、奶、酥油食用量也使小麦的食用劣势不再那么重要了。少吃些青稞,吃更多的酥油和肉食,显然是更优的选择。
现在吃小麦和70年代吃小麦为什么不一样?70年代只有小麦可吃,吃多了当然受不了。现在除了小麦,还有很多肉、奶、酥油可吃。吃小麦“腰疼”,那多吃点酥油,多吃点肉,腰还会疼吗?你们知识分子不要这么死脑筋,干嘛非盯着青稞不放呢?谁又规定了我们藏族必须只能吃青稞呢?我们藏族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青稞就算比小麦好吃,它能比酥油、比肉好吃?(NMZX,扎囊县,2012年11月14日)
青稞、小麦,谁好吃点,难吃点,能有多大差别?也就是填个肚子,吃肉才能长肉!(BM,贡嘎县,2010年10月11日)
第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不种青稞也能吃到青稞。
70年代,农民抱怨“吃不上青稞”,这时,他们依然想吃青稞。但两个时期的不同在于,70年代农民想吃青稞只能自己种。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管控的放开,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西藏农村商品流通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而,从80年代后期起,山南等地农民即使全部种小麦,也照样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吃到青稞。而海拔较高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不适于小麦种植)青稞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新一代青稞良种推广带来的增产,则为此提供了足够的青稞来源。例如:
LB家住拉萨市达孜县BGX村。90年代,BGX村农户一般是青稞、小麦各种一半。但LB家情况特殊,全家6口人只有9亩地,如果按村里惯例布局,按当时的青稞亩产,全家口粮都不能保证。于是,LB将全部9亩地都种上了亩产更高的小麦,收获的粮食就比原来作物布局下要多很多。其中,一部分小麦做口粮,一部分小麦用来和别人换青稞,还剩下一些小麦则出售以获得现金,时间长了,BGX村不少人也开始学习LB,调整种植布局,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拉萨市达孜县,2012年8月29日)
显然,像LB这样,充分利用市场,发挥比较优势,要比浪费海拔较低地区小麦的产量优势而种青稞以食用好得多,这是古典经济学早就阐明的基本道理。
- 原标题: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曾因“作检讨”走红网络的原市委书记,被查了
2023-05-22 08:51 廉政风暴 -
半月谈:上级决策追求大干快上,基层只能“先违规蛮干,后问责整改”
2023-05-22 08:03 基层治理 -
事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两办发文
2023-05-22 07:09 -
“近140国向中方表明反对台湾参加世卫大会”
2023-05-22 06:52 -
人民日报仲音:深刻汲取教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3-05-21 22:04 安全生产 -
5人停职检查!南宁通报法院与停车公司签合作备忘录
2023-05-21 21:04 基层治理 -
交通运输部:从失事渔船船长舱内发现1具遗体
2023-05-21 18:34 -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2023-05-21 18:28 -
湖南严肃查处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相关责任人
2023-05-21 17:59 安全生产 -
4名中管干部因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被问责
2023-05-21 17:33 安全生产 -
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2023-05-21 17:18 安全生产 -
-
湖南警方:43岁民警被嫌疑人刺伤不幸牺牲
2023-05-21 14:47 -
澳门:20日起,每日公布新冠感染数字
2023-05-21 14:38 抗疫进行时 -
多地公布520婚姻登记数据:相较去年仍大幅降低
2023-05-21 14:38 婚姻故事 -
“高三六班”微信群牵出1.6亿大案,涉数万人
2023-05-21 14:08 -
学费1天1万 打工人正被这种培训收割
2023-05-21 12:08 -
我国深海考古重大进展: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文物超十万件
2023-05-21 11:16 考古 -
多地警方密集提醒:立即检查孩子手机
2023-05-21 10:32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丨安徽黄山:生态“高颜值”淬炼发展“好气质”
2023-05-21 09:47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相关推荐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评论 115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 评论 352几经波折,美乌要签了? 评论 124“不吃够自己种的苦果,某国就不会放下身段老实谈判” 评论 197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58最新闻 Hot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
又一位科学家回国!曾供职美顶尖能源实验室
-
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
-
国家发改委干将龚桢梽,“空降”广东
-
广西东兰干旱“农民求雨”?当地回应:视频系摆拍
-
外媒继续紧盯:中国,70天了…
-
中央巡视组刚进驻吉林,正厅级赵明任上被查
-
“中方把波音飞机退回美国”
-
巴西毛遂自荐:听说中国停了近400家美国牛肉商…
-
“特朗普破产过6次,想用这样的手段吓中国?”
-
“毛主席总讲,既要看到它是‘纸老虎’,又要看到它是‘真老虎’”
-
泽连斯基猛批美国特使:散布“俄罗斯叙事”
-
就因两张超速罚单,日籍博士被美国吊销签证
-
果然,特朗普对中国船只动手了!
-
“有人觉得需要跪?毛主席曾让国人读不怕鬼的故事”
-
CBA处罚:山西男篮核减15万经费,广东队多人被罚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