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主义?日本想了一百多年
一方面,日本的女性主义理论非常发达,当欧美发达国家的女性运动还停留在追求平等权利这个层面的时候,日本的女性主义作家已经在思考更加深刻的问题,而且还广泛地影响了欧美的学术界。但是另一方面,实践方面的,就要稍微差一些了——可能不是稍微。[全文]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尽管《三体》是一个科幻小说,但是这种所谓被“文明”入侵的历史经验,我们确实是真的体验过。[全文]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现在的文艺作品又反过来赞美明治时期外交精英的优秀,对此我们用一个词:刻舟求剑。[全文]
-
在日本,官员说错话比做错事更严重?
“勇敢地失言,只要我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全文]
-
这背后的东西比“辱华”二字更沉重
本来日本遗孤问题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恶果,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反省战争的题材,但是阅读之后的感觉却让人觉得这些遗孤的悲惨人生,是因为小说里的中国的“落后”和“极端主义”所造成的,而不是日本的侵略造成的……[全文]
-
在讨论中国三农问题时,日本农协常被作为比较对象……
在日本这个自然资源匮乏,农村与农业组织存在路径依赖的国家,在当前国内面临普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缺乏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用制度安排来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真的是一种“理性选择”吗?[全文]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到了战后投降,日本立刻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单一民族论。说白了就是,侵略战争,都是有些人瞎跑到外面去玩,非要说日本是混合民族,违背了我们日本人一直待在岛上的和平传统。[全文]
-
日本人怎么看逆风输出的中国亚文化?
日本为什么做不了呢?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很根深蒂固的精英思想在作祟。首先在部分文化精英的心中,已经把ACG当作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当中国向日本反向出口ACG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觉得不是好事,是山寨,是偷窃,甚至更夸张一点,是一种僭越。[全文]
-
这种变化,与其说是中国的悲哀,不如说是日本的不幸
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关系里面,中国就是单纯的文化接受方,我们非常积极、非常努力地想要通过文化产品去了解日本,同时也不停地自我反思,反思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这么好的文艺作品呢?[全文]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反正历史记载也不是十分的清晰,有的编剧一定要说织田信长的所有决定都是因为听了他侄女的劝告,那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不像中国历史剧,你编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公主出来,明天别家的历史粉就拿着史料打上门来了。[全文]
-
日本建筑里的“盛唐遗存”,值得我们膜拜吗?
我们对唐之爱,其实更多的还是对天下理想的实践的一种追忆——一个很富足的,然后我们又兼济天下的那么一个状态。这是我们喜爱盛唐的一个原因,而不应该因为对具体元素的欣赏,而把盛唐这个概念放到一个其实它不该被放到的地方。[全文]
-
日本对风俗业的暧昧,背后藏着什么?
这两个事情虽然不同,但是争论的焦点基本是一样的。这个争论,根源在于日本整个国家和社会对性交易行业(一般叫风俗业)的极度放纵与极度鄙视并存的暧昧态度。[全文]
-
把日本比作晚清,侮辱性有多大?
“中国”对日本的最深刻影响,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或者是那几座唐风建筑,而是日本在建立民族自我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历史面临转折的时刻,始终存在一个想象中的“中国”来进行比较。[全文]
-
日元大贬值,我们可以狂买塑料小人了吗?
货币快速贬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也许在未来对经济复苏是有好处的,但是在等到未来降临之前,必须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日本民众的要求也是很朴素很直白的,就是涨工资,或者给补助。[全文]
-
日本教科书写中国古代史,满满都是“爱”
不管是中国强还是中国弱,当日本想要找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就总是忍不住或者说必须要对比中国。这是一个两千年的传统。[全文]
-
这次,日本网民玩起“日本到底有多弱”的冷笑话接龙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入常最不缺的,就是“美国总统的支持”。现在的日本既然已选择与美国“完全一致”,是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除了一个名头,又有什么实质差别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