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种花家”的赏花风流,连日本都未能尽得精髓
最后更新: 2024-05-02 08:46:54宴会前夕,巧匠们要彻夜赶工,对钟美堂本身细细布置,包括:
一、在堂内,左右各搭起一长排雕花描漆的木花架,也是阶梯型的三层,罩着绣满牡丹花纹的绫罗护帷,上面排列着一只又一只的大花瓶,全部都是贵重材质做成,包括玉雕、天然水晶、官窑青瓷的瓶儿,更有从大食(阿拉伯)进口的玻璃瓶,瓶里则插满了新折的花枝,如姚黄、魏紫、御衣黄、照殿红等等,缤纷灿烂。
二、殿内殿外,沿着四面围墙,地面上间隔有序地陈放着银箔贴花的大花盆,将殿堂围绕一圈,盆里也栽着牡丹。
三、最花功夫也最需要艺术品味的活计,“至于梁栋窗户间,亦以湘筒贮花,鳞次簇插,何翅万朵”——横梁与立柱上,窗户之间,都挂满插着花的竹筒,层层叠叠,让上万朵的牡丹开放在墙壁上,含笑在天花藻井下,于是,皇苑内的一所殿堂,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披满牡丹花的花殿。
传为宋人赵伯驹所作《蓬莱仙馆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如此的“花殿”模版,在宋代,成了上层社会顶级赏花会的通行模版。洛阳盛产牡丹,在北宋时,每年花期,太守会举办“万花会”,不仅厅堂内外挂满竹筒充当的壁瓶,注水插花,而且还用牡丹花编成屏风、串成帘幕与帐子,装点在现场,与宴者满眼都是花光: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也是在北宋时期,扬州以芍药取胜,于是也有太守照搬洛阳的做法,举办芍药的“万花会”,每次都要用掉十多万朵鲜花。
宋人创造的赏花模版一直沿袭下来,而且四方流传,成为传统生活中华丽的景观。在明代,山东兖州是牡丹之乡,一入花季,当地人只要请客,一定把宴所变成花海,在入口的前面搭设花棚的通道,门上扎花牌楼,里外墙壁以及屏风帘幕全都缀满花朵,乃至桌椅上都要簪花,层层台阶的两边也铺成鲜花的彩毯,一次要用上几千朵:
“兖州种芍药者如种麦,以邻以亩。花时宴客,棚于路、彩于门、衣于壁、障于屏、缀于帘、簪于席、茵于阶者,毕用之,日费数千勿惜。”(明张岱《陶庵梦忆》“一尺雪”)
清秋赏菊之时,要将宴饮的场所遍饰菊花,这,也是宋人给立下的规矩。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题为《菊楼》的诗,内容咏道,朋友们为他接风,洗尘宴设在一座插满菊花的高楼内,由成千上万的黄花绿叶包裹的楼阁,就像一座菊花的宝塔——“金碧万浮图”。
卷帘出香的一虚堂牡丹会
在布置得那么用心的宴所里,赏花宴的过程自然也是清雅而才气四溢的。就让我们看看张镃的牡丹会,《齐东野语》“张功甫豪侈”一条有颇为详细的记载:
张镃在临安拥有一所巨大的私人园林——南湖园,园内的“一虚堂”为举办牡丹花宴的地方,中间的主堂宽敞高大。举办花宴的当天,应邀前来的客人们被引至一虚堂的主堂内就坐,却看不到美酒佳肴,也不见歌姬舞姬的踪影,甚至连宋人生活中时刻必备的香炉都缺席,只有主人陪着客人们品茗闲谈。来客虽然纳闷,自然也不好流露出来。
过得片时,张镃向下人问道:“香气已然发好没有?”仆侍回答:“发好啦。”听此,张镃便吩咐“卷帘”,随之,悬挂在堂两侧的几面垂帘被卷起,立刻便有浓郁的香气从帘后喷薄而出,盈满堂上,将宾主都包围在芳雾之中。
原来,张镃事前为这一次雅集构思了精彩周到的流程方案。这所轩堂的两侧连有附属建筑,后者相当于“服务厅”,是餐具、酒具、酒肴集中安放的地方,也相当于“后台”,张府的歌姬乐姬乃至女婢都在此等候上场。
利用这一结构,张镃采纳彼时最为奢侈的“隔帘烧香之法”,将多只香炉排列在堂两侧的“后台”内,由善于香事的仆人负责于炉内烧炷名香,并在后台与正堂之间隔以垂帘。这样,宴席之间没有烧香仆人们的忙碌身影,不显得纷乱,香炉以及烧香所用的炭、匙等一应杂物也不会出现在客人面前,盛宴的厅堂因此而显得畅阔大气。
一旦众香炉内的烟缕勃发,再卷起隔帘,那么香气会如云雾一般冲出“后台”,溢满堂上,让来客忽然沉浸在名香的雾阵当中,心灵为之一清,这戏剧性的效果也真非寻常的烧香可相比。
帘起处,紧随着香雾溢流,走出了成列的美婢,她们捧着精肴佳酿连同餐具,一一布置在宴席的餐桌上。接着现身的是携带各式乐器的奏乐姬人,在堂前的红毯上就坐,预备演奏。然后,才是表演歌唱的歌姬们登场,一共十人,头上戴着盛开的鲜牡丹花,首饰全部采用牡丹花的造型,多姿多彩,衣领上也绣满各色牡丹的纹样,领队的第一位歌姬与其他九人不同,在头顶插戴着一朵名种“照殿红”的大花,形象格外突出。于是,乐姬奏起丝竹,十位美人轮流演唱,所唱均为著名文人咏赞牡丹的诗词,在当时广为流传。就着她们的歌声,主人与宾客饮下第一轮酒,顺势品尝佳肴。
一待曲终,歌姬的十人队退场,婢子们则把菜肴撤下,两侧的护帘也重新低垂。大家便依旧清谈消遣,过一会,垂帘再一次卷起,溢出阵阵浓香,却与上一次的香气不同,原来仆人们特意换香而焚,让这一场赏牡丹的聚会也变为品佳香的机缘。伴着香气,女婢奉上新一轮的酒肴,然后又有十位歌姬一起登场,只见不仅表演者换了人,而且首饰与服装也都焕然一新,但是仍然以牡丹为主题。
就这样,十次卷帘出香,上十轮酒菜,歌姬们以十轮表演为宾主送酒,所唱均为当世流行的牡丹词,曲曲翻新,绝不重复。她们的衣饰也变幻十次,每一次都换一种牡丹名品簪在头上,并且刻意与服饰的颜色形成对比,簪白花则配紫衣、簪紫花则配鹅黄衣、簪黄花则配红衣……
十轮酒上过之后,已是深夜,到了终场之时,这时,歌姬与乐姬大约有一百多人,在通向园门的道路两旁列队站立,以丝竹伴奏下的歌声为客人们送行,更有婢女们持烛照路。夜色里,香雾缭绕,歌乐婉转,美人们在烛光中颜影朦胧,带着酒意的客人们一时都幻觉置身仙宫,享受了一趟仙游。
在《齐东野语》的记录中,唯独没有提到宴会上喝了什么酒、吃了什么菜。想来酒菜必是极好的,只是应邀者的感觉全然被难以名状的香气、纤丽的身影、天音一般的歌乐占据,那是一次巅峰级别的审美体验,而对香、色、音的纷纭印象,构成了余音袅袅的记忆。
张镃不仅是个阔气的主人,他更像是一位艺术总监,牡丹会的策划与实施是异常地成功。古人最重牡丹,因此牡丹专场最为气派,轮到其他花品时,赏花会的规模要收敛许多,不过,优雅与奢侈的格调总是一样的。
清人冷枚《十宫词图》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2022-09-19 08:02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2022-08-29 08:14 -
从世官世禄到有爵无官——古代爵位制的演变
2022-08-01 17:38 -
【观网直播间】科举时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2022-07-25 19:25
相关推荐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74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54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5“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55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3最新闻 Hot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