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雅克:新首相特拉斯和中英关系
观察者网:特拉斯和保守党现在不但面临国内问题的挑战,还要制定外交政策。上次采访你时,你提到特拉斯是保守党内对华态度最为强硬的人之一。你认为保持“鹰派”外交立场是否能帮助她坐稳首相之位,是否真能“裨益”英国?你认为在她的任期内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
马丁·雅克:英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就像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样。可能从本世纪初开始,尤其是2005年至2016年之间,当时人们对中国的态度相当开放。这种开放态度在2013-15年间达到了顶点。然后西方和英国对中国的看法开始变得封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特朗普引发的。特朗普对西方舆论非常有影响力,不仅仅是美国舆论,当然还有英国舆论。
所以西方人刚开始是以开放态度看待中国,把中国看作机遇、新市场和新合作伙伴等。而突然间,整个形势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华恐惧症开始蔓延。中国已不再是机遇,而是威胁,特别是经济威胁。中国还成了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威胁。这就是目前的情况。现在真是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广泛地影响了民众的对华态度。现在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信任中国等等。保守党右翼是这一立场的积极支持者。
你可以从历任首相身上看到事情是如何变化的。卡梅伦是在中国被视为大机遇时担任首相的。当时英国认为中国代表了未来,我们应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我们应该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员等等。然后在他任期内出现了英国脱欧,这是变化的开始,也是英国向右转变的开始。
特雷莎·梅继续推行之前的对华政策,但已更加务实,不再那么热情了,但她在位时间不长就下台了。然后是鲍里斯·约翰逊,他不是像特拉斯所说的那样反华。但他肯定代表着英国的又一次右转,又一次排斥中国,对华立场变得更加强硬。
现在特拉斯上台了,特拉斯周围的人都是保守党内的强硬右派,我可以举出几个人的名字。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换句话说,特拉斯上台代表了反华派的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提一些很有趣的事,追溯一下过去。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年,好像是2013或2014年左右。特拉斯是英国教育部的低级官员。我记得有一份报告是比较中英8岁和13岁学生在三个科目上的表现。在这场国际对比中,中国上海学生的各项表现都胜过英国学生。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特拉斯说她要飞往上海,去看看上海的学校是怎么做的,以及英国是否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所以说特拉斯上台代表着英国对华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将中国视为机遇和英国应该学习中国,变为我们现在排斥中国的态度。
观察者网:这很有趣。听起来,特拉斯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面对大国竞争、英国“脱欧”等现实情况,你认为受阻的中英关系是否有出路?我们在乌云中是否还能看到一线光亮?
马丁·雅克: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认为2016-201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美国的对华态度在此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开始将中国视为对手,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威胁。这不像天气变化那样来去匆匆。这种情况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将不得不努力应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有实力的等量级对手。
而中国不会停止发展,中国正在崛起,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各个领域正变得越来越有能力。所以,如果美国人真这样看,那中国就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我想我们都在等着看美国怎么应对目前这种局面,我不知道这种局面会持续多久。
通常情况下,这一时期就像冷战时那样,就像1972年美中开始良性互动,尼克松与毛泽东见面时那样。这一时期持续了20-30年,而不是5年。我们进入新时期大约有5-6年了,我没有看到任何变化,所以我认为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改善关系的努力,我认为这对世界和平极其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和平本身不能像此前那样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欧洲已经爆发了俄乌战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形势发展的一个征兆。现在已不是讨论举行什么会议达成什么协议的问题,而是要如何整军经武,研发新式武器的问题。
乌克兰战事正酣
所以总体来说,基调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中国要想办法保持联系,找到可行办法,通过达成协议的方式应对当前形势。我认为现在绝对不是针锋相对的时候。你知道在一个国家采取行动后,另一个国家会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回应,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当你针锋相对时,危险在于局势会继续恶化,但恶化的肇因却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变成了某种形式的冤冤相报。
我们都熟悉西方圣经里的某些表述,如圣经旧约中著名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这正是我们应在当前形势下要竭力避免的。中国不能示弱,但也不能逞强,而是要展示自己的自尊自信。中国已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冤冤相报,而是要忘掉积怨,中国要以自尊自信的姿态面对其他国家。
在此,我发出呼吁,在一个越来越动荡和危险的世界里,我们不需要反华,我们需要知道何时停止反华。
观察者网:谢谢你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今天时间有限,最后谈一下疫情问题吧。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但英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似乎已经不管那么多,选择“走出疫情”。记得上次采访时,你提到自己新冠检测呈阳性。你现在感觉如何?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你对新一届英国政府有什么建议吗?
马丁·雅克:我很好。非常感谢你的关心。我在6月份第一次感染了新冠病毒。我被告知,这是一种讨厌的小病毒,可以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我不认为新冠疫情已经结束了。我认为新冠疫情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但在西方有一种心态,认为新冠疫情真的已经结束了。这不仅在政府层面表现为尝试与新冠病毒共存,还在民众层面表现为很少有人戴口罩。疫情几乎像是消失了。人们大体上表现得好像它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尽管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英国,每天仍有10万新增新冠病例。
所以现在感染人数仍然相当多。我担心目前英国采取的策略会低估新冠疫情的影响。目前在英国仍有争论。其中一个问题是英国经济现在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一样糟糕。物资短缺的原因实际上被掩盖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物资短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一个原因是英国脱欧。很明显,英国脱欧搞砸了供应链。你以前从未怀疑过供应链会出问题, 但现在供应链就经常会断裂。另一个问题是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不仅仅是因为英国脱欧,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冠疫情,这个原因一直不那么明显。
问题是很多人受到了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从而退出了劳动力市场。换句话说,他们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一直受其影响。我对此非常清楚,是因为我儿子就受到了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这使得很多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中国的抗疫策略与西方策略不同。中国的策略是不接受与新冠病毒共存,尽一切努力防疫。所以中国的病毒感染率非常低。而西方则不同,没有拒绝与其共存。我们的立场基本是,我们不能让新冠病毒致命。在接种了疫苗后,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非常低。疫苗的效果很好,但疫苗无法阻止人群感染病毒。
如果中国的新增感染像英国一样,差不多每天10万人,这意味着中国会有10%到2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并长期受其影响。首先这些人会退出劳动力市场。其次这意味着去医院问诊的人数会激增。现在没人知道该如何遏制新冠病毒对人的长期影响。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没人了解长期效应,现在还没有办法应对病毒对人的长期影响,只有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可这些方法不能解决人们的痛苦问题,只是确保人们不会死。
所以现在你知道我们的疫情形势是怎样的了。一面是中国策略,另一方面则是西方策略,在整个疫情期间,西方都没有足够认真地看待疫情。开始是西方不像中国那样重视生命,而现在则是不像中国那样注意预防感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由冠群 
-
顶着西方制裁,俄罗斯最大油企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3%
2022-09-19 15:53 俄罗斯之声 -
“莫迪当面抨击普京”?印媒看不下去了
2022-09-19 15:34 印度惊奇 -
特朗普:我曾经送给默克尔一面用来投降的白旗
2022-09-19 12:32 德意志 -
“法国参与反俄制裁是重大地缘政治错误,欧盟正变得‘帝国主义’”
2022-09-19 12:05 法国见闻 -
拜登:有意竞选连任,但还没下定决心
2022-09-19 12:04 美国政治 -
看谁能发好90分钟呆?韩国“汉江发呆大赛”时隔三年重启
2022-09-19 11:45 -
超强台风“南玛都”登陆日本:超30万户停电,1死50伤
2022-09-19 11:36 -
拜登首次评论特朗普私藏文件:怎么会有如此不负责任之人?
2022-09-19 11:20 美国政治 -
菲律宾警方从两家机构解救231名中国公民
2022-09-19 10:51 -
剑指俄罗斯,美国突然大谈“联合国改革”
2022-09-19 10:27 观察者头条 -
最大政治献金案曝光!美国正滑向系统性失败?
2022-09-19 08:47 美国政治 -
哈萨克斯坦首都名称正式恢复为阿斯塔纳
2022-09-19 08:14 -
俄称打击乌多处目标,乌称渡过奥斯基尔河
2022-09-19 07:25 乌克兰之殇 -
美国新增感染病例4710例、死亡病例7例
2022-09-19 07:16 美国一梦 -
叙媒:美军在叙非法驻军基地遭导弹袭击
2022-09-19 07:00 -
嘴仗之后,欧盟对匈牙利下手了
2022-09-18 23:25 -
做不了班主任,日本女教师竟给全班午餐下毒……
2022-09-18 23:16 -
英女王去世后,BBC担忧起王室在美国的未来…
2022-09-18 21:56 -
日媒:安倍国葬反对者超6成
2022-09-18 17:04 -
相关推荐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19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00“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69“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49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109最新闻 Hot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果然,又威胁欧洲:中国还是美国?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席卷网络,争议来了
-
“彪马叔”挨批:吃顿饭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
“你不该向一个比你强大20倍的国家开战,然后希望别人给你导弹”
-
哈佛“硬刚”特朗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