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比《平凡的世界》更平凡——路遥笔下的流星年华
——路遥笔下的流星年华
关键字: 路遥忌日路遥平凡的世界书评对于80年代的平民子弟来说,达到这个水平一般需要考入大学,谋个干部身份,孙少平那个黄金时期的大型国企编制内工人职位算是最底限的选择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样的身份也尚未完全普及,在《平凡的世界》的年代更是稀缺品,那几年正逢下乡知青回城,空缺的位置大多被城市青年占据,若非机缘巧合和个人拼命,孙少平这样的农民子弟大多一辈子也爬不过这个社会阶梯。更何况我们知道,就算爬上这个阶梯,脚下的物质基础也未必就有多稳固。
停在下面的社会阶梯并不意味着生活一成不变。相反,过去六七十年,每一代中国人在老去之前都会发现:生活和童年相比已经天翻地覆。就算孙少平和他的同学们留在农村,留在县城——实际上大多的确如此,也会在今后20年看到电视机的普及,看到沥青路修到乡镇,看到土窑草房变成砖瓦建筑,还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但他们的不满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历史上的阶层、职业之间往往也在空间上隔离,现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平日频繁接触,还有各种传媒鼓吹渲染“先进生活方式”,总有相当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群不安于随波逐流的小农、小市民生活。新增的闲暇,怕是会有很多被用来喟叹人生。这实际上正是准悲剧《平凡的世界》能赢得如此之多读者的市场基础。
平凡的世界中还有许多配角,未曾读书,甚至未曾受过教育,对外面的大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面的大世界并不会因此无视他们。孙兰花为爱情——或者说爱情的雏形做了勇敢的尝试,曹菊英决心抛开父母意见自己决定婚姻大事;即便不依托于学校、文化馆,即便在纯粹的农业村落,现代文明依然从无数个缝隙渗入传统社会,向年轻人推销新的生活方式,还往往会取得胜利,这是无可阻挡的趋势。
然而,胜利的是现代文明,不是具体的个人。现代文明的根基是工业经济,是农业社会无法想象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永远会在文明竞争中取胜。但在变革时期,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分享工业创造的空前财富。在被卷入现代化生产模式之前,许多人先接触到了现代文明的“软件”,立刻就着手改造自己的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建立现代生活方式。这相当于用算盘和稿纸来模拟运行计算机程序,不是不可能,但一般人绝对承受不了其中的艰辛,克服不了难以想象的阻力。
就前面的几个女配角来说,她们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平等,却没有现代社会的女性普遍就业和同工同酬做后盾,最终不是碰壁而回,就是默默承受其中的苦楚。只有自行择业,和丈夫(“他也是个待业青年!”)共同摆摊养家的侯玉英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这还得考虑到她身在工商发达的县城、还有当供销社主任的父亲提供潜在支持。其他的几位女配角在经济上无法脱离依靠肌肉的农业社会,却企图在生活上摆脱男权社会的的婚恋方式,后续的悲剧情节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努力的结果。新社会的“软件”与旧时代“硬件”之间的矛盾就是全书悲剧色彩的来源。
真正敢于正面挑战这个矛盾,敢于用自己一生的安稳日子去赌新生活的人,就是原西县走出来的农村青年孙少平。他赤手空拳从农村走向城市,把大脑、肌肉还有正义感和运气都发挥到了极致,赢得了最浪漫的爱情,赢得了对手的敬重,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期间没有放弃过一分一毫的正义感和尊严。这就是路遥要给我们讲的励志故事,是我们最敬佩的平民史诗,是我们遥望梦想时最需要的精神炖肉。我爱《平凡的世界》。
9 孙少平永远不会老
为何20年后我要重读《平凡的世界》?为何我依然会被30年前的配角故事打动?因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和路遥,和孙少平,和侯玉英同处一个时代。
六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化经济一刻不停地飞速发展,谁也躲不开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化大潮先冲跨了传统中国社区,80年代开始的产业升级又把刚刚形成的第一代工业社会当成了冲击目标。现在,轮到我这个80后开始怀旧,轮到90后以20世纪遗民自居了,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没有踩刹车的意思。中国依然在路上,中国社会和五十年前、三十年前一样,还处于“过渡阶段”,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孙少平生在今天,也会很快适应21世纪。
孙少平年轻时的社会问题,当年的发展动力,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上了一个层次。“扩招”这个政策曾在70年代普及了中学教育,造就了孙少平一代对工业城市翘首而望的年轻人;现在则有每年700万大学生涌出校门,向新时代的中产梦、创业梦奔跑,企望在远高于人均工业产出的物质生活上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毫无疑问,其中大多数会碰壁,其中很多会消沉,但肯定这个时代也有孙少平和田晓霞击碎一重又一重的障碍,为自己的青春找一个有尊严的安放之处。在2014年重新翻开《平凡的世界》,我丝毫读不出过时之感。
从路遥为全书撰写的后记来看,路遥实际上预见到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只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还在前进,只要新时代和旧社会结构的冲突还在继续,只要年轻人的遗憾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平凡的世界》就不会变成一本纯粹的历史小说。在此,我必须对路遥的洞察力和写作水平表示敬意:
对于一个原本一无所有的农民的儿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是的,不满足。我应该把一切进行得比现在更好。历史,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人的素养,都在局限人——不仅局限艺术作品中的人,首先局限它的创造者。所有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憾。遗撼,深深的遗撼。
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在我们的世界发生激烈演变的大潮中。人类社会将以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进入另一世纪。我们生而逢时,不仅可以目睹一幕紧接一幕的大剧,也将不可避免地要在其间扮演某种属于自己的角色……结论一目了然: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终 流星背后是夜色
让我重新翻开这本书,不放过每一个配角生活细节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想重新看看我的童年,看看我熟悉的80年代。
我生于1981年,对80年代的记忆当然很清晰。我记得寒风呼啸中温暖的小城灯火,也记得茫茫雨幕中寂寞的山间村落;临近午饭时,有线喇叭会播放《歌唱祖国》的交响乐;雪花飘舞,胶轮大车前的马匹喷吐着雾气和白霜;绿皮火车上有2毛钱一个的松软面包,球场边的墙壁涂着模糊的“英明领袖华主席”大字……我还记得80年代的时候父亲很瘦,母亲一个人就能拉着小车去粮站买米面。夏天的时候,矿上的工人骑车几十里来上班;冬天快到了,农民把田野里的玉米根都挖出来,敲掉泥土当柴烧……但那都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具体而不连续的白描片段,无法让我通过回忆绘出一副全景画。
所以我再次翻开路遥的小说,俯瞰上百个人物来来往往,看他们怎样一年年度过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从中找到他们的爱恨好恶,看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梦想。看着看着,80年代的生活逻辑线渐渐浮出书页,把我记忆的片段串成项链,再编成写满故事的网。许多记忆中缺漏、混淆的地方也被合理的解释补齐。今年我33岁,虽然还不知道我将要到什么地方去,但我至少知道了我从哪里来。这里我必须再次向著史者路遥致敬。
非常遗憾,在我串起来的记忆中,没有孙少平这样的人物。但这也不奇怪。路遥以自己的部分人生当蓝本,不知选取了多少年轻人的生活精粹来铸造主角光环,才有了孙少平这个敢于向时代大潮中流击水的主角。他是一代年轻人的典范,但不必所有人都像孙少平那样生活。毕竟不论剧本怎么写,大多数出场人物总是要当配角的。
实际上,无数个配角的亮点恰好可以拼出孙少平的精彩人生。孙少安勤劳朴实,侯玉英真诚守信,田晓霞勇敢聪慧,孙兰花善良执着,金波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爱情不惜代价……可以说世上本不存在孙少平,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像孙少平的一刻。
当我们像孙少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正面痛击命运;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被时代浪潮推着走。这还不算,我们仅有的一两次胜利往往要用一生来补偿。说起来这倒也合理:在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中,命运本来掌管你的全部;现在你偶尔赢他一次,被冒犯的上司肯定会给你找一辈子麻烦。如此的生涯正似宇宙中的流星:在黑暗的空间中运行不知多久,忽然冲进大气层,用短暂的燃烧放出所有光明,然后再变成黯淡的陨石或星尘。
夜空中不止有流星,还有永远闪亮的恒星当主角,但最多、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色彩是黑色。黑色的背景中有无数的陨石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默默运行,等待着一生一次的闪光。人们描绘夜空的时候,往往只会画下月亮的位置和星座的形状,记下偶尔看到的流星,从不去想背景中无数的流星“预备队”——唯有一个叫路遥的画家在星空下坐了一整晚,然后用最细腻的笔法给整个背景涂上黑色。
这就是我写这篇书评的终极原因。翻开书页,孙少平依然让我感动,但配角的故事倍加亲切。总有一天,我生活的时代也会成为历史,也会有人写历史小说描绘这个时代,甚至可能会有人写“穿越”小说回到这个时代。到那时候,我希望他们也能像路遥那样,写出这个时代的配角群像,为我们的年代绘一副全景画。毕竟,我这辈子的最高期望就是当一颗不后悔的流星。(完)
任冲昊 2014年 路遥忌日
另:本人没有路遥那样的笔力,但也想给我了解的中国留一些记录。下面链接里的文章是我为中国工业化社会历史记下的一笔流水账,可和本文对照阅读。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